书城教材教辅校园绘画类活动指导手册
12887700000014

第14章 雕塑的学习指导(2)

定型泥塑参照小稿等比例放大后进行修改,直到作品与参照素材完全一致后再进行模具翻制。

2.模具翻制。

翻制模具是根据作品的复杂程度而决定方案,较为简单的作品可采取石膏翻制,复杂一点的就要用硅胶翻制。

3.蜡型灌制。

模具翻制完后再把融化好的石蜡灌到已经制作好的石膏模具或硅胶模具里,等石蜡冷却后拆开模具,蜡型作品就形成了,这一步我们称其为“蜡型灌制”。

4.制壳。

接下来开始“制壳”,制壳也是采取两种方案,小件或者复杂的我们应该选用精密制作,所谓精密制作就是用精致石英砂一层一层把制作好的蜡型包起来,然后再用高温把壳里面的石蜡烧净。

简单一点的作品如平面浮雕、大铜钱、铜佛像的背面等作品没有过于复杂的工艺光面可采取“树脂砂箱制作”。

5.铸造。

制壳完后就到了铸造这个环节,在高温下把铜棒或者铜锭化成铜水后灌注到做好的壳或砂箱里面,等铜水冷却后拆开制壳,清冒口打磨,然后把已经打磨好的铜雕拼在一起,这时就可以看到一件大致的铜雕作品了,接下来开始清理焊口,把拼接好的铜雕焊接部位都处理得如泥稿一模一样。

6.表面作色。

铜雕着色要根据客户要求来定,主要是该铜雕作品是反映什么时期的,如果是古代的一般适合青铜色,近代的适用于古铜色。当然,现代就很多了,铸铜人物雕塑,有的贴金,也有镀金的,还有彩绘的。

7.上油、封蜡。

着色完后就是最后一道工序上油、封蜡。经过这么多步骤后一件铜雕艺术品就算铸造完成了。

石雕雕塑工艺

石雕工艺流程大致分为选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镂雕、精刻修光,配垫装垫、打光上蜡六道工序。一般作品都自始至终由一位艺人完成。

1.选料布局。

石料是石雕作品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高明的艺人若无好石料也难以雕出好作品来,所以选料是至关重要的,选料大致可分按料选题和按题选料两类。

按料选题首先要对石料作最基本的选择,主要考虑是否结实、脆软。如若石料松散、多裂,或者质量很差、多硬钉,则难以用作雕刻石料。然后根据石料的形态、质地、色彩,苦心经营,精心设计。

石雕和一般绘画雕塑相比,既有确定主题,选择题材,经营位置,刻划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质材料强烈制约的个性。所以,石雕从布局开始就要“因材施艺”,艺人往往将石料摆在案头,横摆斜置,仔细观察,反复构思,当面前的石料与脑中的某一灵感图像相契合,产生创作冲动时,才挥锤握凿,确立作品雏形。

按题选料则与上述相反,先有主观构想,形成了某个新颖构思,贮于脑中,然后苦心寻找合适的石料。雕刻人物题材要求石色纯净文静,花鸟题材的石料以绚丽多彩为佳,山水题材的石料最好是形态突兀多变,精雕作品则要求石料质地优良,石色丰富。许多题材还要求石料有一定的体积。

一般的批量产品,由于有既定的质量标准,在布局上虽然不可能像机械产品一样千篇一律,一模一样,但也不允许有很大的变化,离开样品很远,所以其布局是比较简单的。而精雕作品的布局则要求别出心裁,别开生面,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故而布局对石雕作品成败以及艺术价值高下有着重要的影响。

2.打坯戳坯。

石雕艺人的构思布局若胸有成竹,可直接在石料上敲打落形。少数大型作品或构图复杂的作品,要画设计图或捏泥塑稿。打坯是雕刻作品的第一步,用打坯凿大刀阔斧地劈削出作品的外轮廓,景物的大块面,以最简练、概括的手法,将构思变成视觉形象。

打坯中特别强调整体观念。艺人有所谓“四从”的说法,“四从”就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从主到次,从表到里”。

整体给人以总印象,大效果,诸如作品的主体是直立、横置还是倾斜,作品的外形是长方形、三角形还是圆形,等等,都会给人以截然不同的感觉。

再如对外轮廓线的处理对作品影响也很大,哪些地方要“开门”

(为破长直线的凹线),“开门”的部位,大小,等等务须仔细推敲。打坯时必须从这些有关整体效果的地方着手。

“从大到小”,在一件作品中体积(或面积)较大的景物先予定位,其他部分也就容易安排了。

“从主到次”,在不少作品中有些体积不大的“眼”,如花卉中的花,人物中的头脸等,先确定它们的位置、大小,就可以此为准,生发开去。

“从表到里”,要求首先处理好作品欣赏的第一层次,然后作深入刻画,使作品跌宕起伏,层次丰富。

戳坯是用阔凿戳出景物较小的分面,一些小作品也有不用打坯而直接用阔凿戳坯的。戳坯和打坯都要留有余地,以备必要的修改调整,同时又不能太臃肿,要尽量接近实体。对此,艺人有“打坯不留料,雕刻无依靠,打坯打彻底,雕刻省力气”之说。

3.放洞镂雕。

这是一道花时最多、技艺最复杂的重要工序,雕刻的过程就是不断剔除多余石料,逐步显现景物实体的过程。

作品实体外层的多余部分,主要靠打坯戳坯时凿除,实体本身的空间以及里层的丰富层次,只有靠放洞镂雕才能得以实现。放洞是为了给镂雕创造条件。

放洞得当,可以使作品形态确切,疏密得体,层次丰富,玲珑剔透,精巧耐看,严密坚实。放洞一般都在景物本身的间隔和景物之间处进行。艺人十分重视放洞,并在“洞法”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镂雕是放洞的继续和深入。放洞在石料上留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规则的圆洞,而镂雕则是改造圆洞,使圆洞成为实体之外的形态多变的空间。空间与实体互为依存,空间越具体、实体越显露。必要的空间都镂雕出来了,实体的造型也就完成了。所以有人把雕刻的过程概括为“运用减法,求得实体”。

4.精刻修光。

这是雕刻中的最后一关。精刻用以深入刻画细部,修光用以修饰外貌,使作品显得有生气、更美观、更传神。

精刻时着重刻画景物的细微之处,传神之点。诸如通过刻画眼睛、嘴角,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雕叶筋、花瓣、藤,以表达花卉蓬勃的生机;细镂飞檐、窗花,以表现山水的优美秀丽。

修光是为了抹去作品上不必要的刀痕凿迹,使作品简洁可爱。但修光不是一味追求“光”,而要“光”得恰如其分。

修光中要从结构出发,从质感出发,强调“刀触”,不能将体面交界线都刮得圆浑,含糊不清,否则会使景物显得软弱无力,丧失特征。有些景物也不宜修得光溜溜的,如有的艺人将岩石的表面保持其斑斑点点的刀痕凿迹,反更能表现其硬、糙的质感。

修光时的“刀触”将与作品共存,故而必须十分讲究。刀触的方向要与景物结构、生长规律、运动气势相一致。刀触的轻重、缓急、刚柔也应该从景物的质感和作品的情调出发。修光的程序是“从里到外”,与雕刻的程序恰恰相反。

5.配垫装垫。

石雕作品一般由上身(主体)和座垫两部分组成。座垫对主体起衬托、充实、补充作用,是作品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座垫要以主体为依据,尽量做到形式协调、大小相称、色调稳重、繁简适度、充实内容、弥补缺陷。

石雕座垫有石质、木质两类。石质垫造型分岩头垫、树根垫、水波垫、几何形垫、云垫、莲花垫等几种。一般山水作品用岩头垫,花鸟作品用树根垫,水生动植物作品用水波垫、岩头垫,人物、炉瓶作品用几何形垫,佛像、神仙作品用云垫、莲花垫。木质垫分造型垫与自然垫两种。艺人大都选取盘根错节的老树桩作垫,既可减轻作品重量,又显得生动自然。

座垫配得太小显得不稳重,太矮了欠气势,太高了又觉得有虚张声势之嫌,因而务求大小相称。座垫色调一般以深色为宜,取其稳重;也有浅色的,求其调和、活泼,但用于小品居多。座垫一般不能做得太精细、繁琐,如果上下全身都精细,反而缺少对比与节奏,如果想借座垫弥补上身的不精细,则未免舍本逐末。

装垫时,一般大型作品及高档作品都用木螺丝,稍小的作品用竹钉,小件作品则在上蜡时用蜡粘合。

6.打光上蜡。

打光上蜡可使作品外表光洁、明亮,充分显现石料的材质美、色彩美,使作品显得高雅、艳丽,并便于陈设观赏。

打光用的材料有粒度80号至120号砂布,280号至2000号的水砂纸,以及糠灰、打光粉(金钢砂粉末)、打光油等。

打光时要从粗到细,循序渐进。先用砂布打磨一遍,再用小毛刷、竹签裹软布,蘸糠灰磨揩作品的精细部分。然后用各号水砂纸磨揩,最后可用软布蘸打光油或打光粉反复揩拭作品,使其光亮耐看,经久不脱,形成真包浆,俗称“硬光”。

打光时要注意保护景物的体面交界线,否则会使景物的体面转折模糊、结构不清、立体感差。同时要根据需要,区别对待,一般在较大面积的平面、球面上,在作品的主要部位,务求反复磨揩,使其光亮可鉴。而有些部位也可少打光或不打光,以求得作品中光亮度上的某些变化和特定效果。

上蜡前先将作品刷洗干净,除去一切灰尘、汗渍,再将其揩干,置于火盆上烤热。加温要缓慢、均匀,防止爆裂。烤至100摄氏度左右,再将黄蜡均匀地涂刷在作品上,使其渗透到每一细部的表面。然后让作品慢慢冷却,在尚感有余热之时,用细麻布轻轻揩擦,仅留一层很薄的黄蜡余其表面。切忌在作品表面堆积黄蜡,否则如妇女的浓脂腻粉,庸俗不堪。

木雕的制作工艺

1.制作粗坯

制作木雕通常要先画好创意稿,然后,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粗坯是整个作品的基础,它以简练的几何形体概括全部构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层次、有动势,比例协调、重心稳定整体感强,初步形成作品的外轮廓与内轮廓。

凿粗坯可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层层地推进。凿粗坯时还需注意留有余地,如同裁剪衣服,要适当放宽。民间行话说得好:“留得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难复肥,内距宜小不宜大,切记雕刻是减法。”

凿细坯时先从整体着眼,调整比例和各种布局,然后将具体形态逐步落实并成形,要为修光留有余地。这个阶段,作品的体积和线条已趋明朗,因此要求刀法圆熟流畅,要有充分的表现力。

2.修光。

运用精雕细刻及薄刀法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要求刀迹清楚细密,或圆滑、或板直、或粗犷,力求把作品意图准确地表现出来。

3.打磨。

根据作品需要,将木雕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要求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要顺着木的纤维方向打磨,直至理想效果。

4.着色。

用一把硬毛刷、一支小硬毛笔、一只调色缸。着色的颜料一般是水溶性的,如水粉、水彩或皮鞋油。它们的特点是覆盖性小,有较强的渗透性。油画的丙烯颜料不宜使用。

木雕着色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木质和花纹在颜料的覆盖下还依然可见,有些木纹通过着色更加清晰。所以在调配颜色时不宜过厚,颜料与水的比例是30:1,要适当稀薄,呈透明状。这样即使多上几遍色,木质也不会被覆盖住,如果颜色调配得当,上色的刷笔含水量不宜过多,不要急于求成,否则有些深凹处积淀颜色易产生不均匀的效果。

着色不仅是为了弥补某些木质的不足或缺陷,而且还能起到丰富材料质感美和作品形式美的作用。因此在作品上色时要酌情而定,要求尽量体现出作品内容形式的需求,并符合天然木质的种种美感。

5.擦光。

木雕上色不要马上擦光。一定要等干了(约12小时后),用一块干净的布使劲擦拭直至产生均匀的光泽,达到手感光滑。有的作品可以视情况擦漏一些,使木的底色稍有显露,形成丰富的色彩感觉,同时也加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根雕的制作工艺

1.根雕的选材。

根雕创作的根材,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拣。从山坡上、道路旁、梯田边拣;从农家的柴火堆和园林丢弃的桩头、废根中挑选。二是从市场上选购。一到春天,花木小市上有出售花木盆景桩头和树根的,花钱不多,得来较易,既省时又省力。

有些刚刚从事根雕创作的爱好者认为找根就是自己去挖,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做要毁坏树木或破坏水土保持,有损于自然环境,同时也是事倍功半或劳而无获的。根长在地下,什么样不知道,往往费很大力挖出来,却没有可以利用的形态。

寻找根材的过程,是运用生活经验和艺术修养寻找创作题材的过程。但寻觅根材也不能没有重点。根艺家的共同经验是:奇特的根往往生长在环境最险恶、最艰苦的条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