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怀孕分娩育儿一点通
12883900000018

第18章 宝宝2个月:打开新视野

第一节 健康发育伴随宝宝成长

1 视觉发育

随着天数和月龄的增长,孩子慢慢地能转向光亮,能看得见活动着的物体和大人的笑脸了。将手掌慢慢移近他眼前,他就会眨眼了。这是孩子能看到一些物体的证明,这种眨眼叫做“眨眼反射”。普通婴儿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之间都会有这种眨眼反射。

婴儿对颜色的分辨能力,大约在满月后就开始发达起来了,尤其是对白色和红色更是如此。

2 听觉发育

孩子经过一个多月的哺育,对妈妈说话的声音很熟悉了,如果听到陌生的声音他会吃惊,如果声音很大他会感到害怕而哭起来。因此,要给孩子听一些轻柔的音乐和歌曲,对孩子说话、唱歌的声音都要悦耳。婴儿玩具的声响不要超过70分贝,生活环境的噪声不要超过100分贝。孩子很喜欢周围的人和他说话,没人理他的时候会感到寂寞而哭闹。

婴儿此时的听力有了很大发展,对大人跟他说话能做出反应,对突然的响声能表现出惊恐。到8周时,有的婴儿已能辨别声音的方向,能安静地听音乐,对噪声表现不满。

3 心理发育

满1个月后,婴儿的表情丰富,对他发声打招呼,或是摸摸他的脸颊,他都会即刻有回应。

到了2个月,他会突然发出声音。这个时期的婴儿,被抱起来看到母亲的乳房时,嘴巴会自动张开,也会分辨奶瓶的形状,可以说是进入学习阶段了。他懂得被母亲抱起喝奶舒适,因此特别喜爱喝奶。经常充满爱心地哺育,将有助于婴儿的心理发育。

第二节 精心喂养粉嫩宝宝

1 给宝宝喝适量的水

水,是生命之源。宝宝要长得健康,皮肤是否显得“水嫩”也是一个外观指标。每天要给婴儿喝多少水,看似事小,却与健康息息相关。

多给宝宝喝水,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发育、免遭疾病侵害的最主要的哺养手段之一,也是育儿的关键要素。

人体每日摄入的水量应与排出体外的水量保持大致相等。婴儿生长发育旺盛,对水的需求量相对比成年人高得多,每天消耗水分占体重的10%~15%,而成年人仅占2%~4%。婴儿每日的需水量与年龄、体重、摄取的热量及尿的比重均有关系。

婴儿期的孩子,每天需水量为每千克体重120~150毫升。人体组织和某些食物代谢氧化过程中也会产生水,称为内生水。每1克糖类产生0.6克水;每1克蛋白质产生0.4克水;每1克脂肪产生1.7克水。

一名8千克体重的婴儿,如果按每日摄入蛋白质24克、脂肪25克、糖类120克计算,将产生内生水约110克,即110毫升水。如果按每千克体重供水150毫升计算,则这名婴儿每天需水1200毫升,除去内生水110毫升,还要为孩子提供约1100毫升饮用水。

2 为宝宝添加食物

由于宝宝身体各项功能的增长和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每天必须要注意补充更大量的水分,以满足需求。一般婴幼儿每天每千克体重需要水120~150毫升。例如,这个月龄孩子如果体重5千克,每天需水量应为600~750毫升,包括喂奶量在内。

除适当喂哺温热的白开水之外,家庭还可以自制一些新鲜蔬菜、水果汁水来喂哺婴儿,以补充维生素。

(1)水果水 取苹果、梨等新鲜水果,去皮和核后切成小丁,加入清水煮沸,然后滤掉果渣,晾温后即可饮用。

(2)青菜水 取青菜或其他新鲜绿叶蔬菜的叶片50~100克,洗净后切碎,加入清水煮沸,至水变为绿色后,滗出菜水或滤去菜叶,待温度适宜时喂哺。

(3)西瓜汁 西瓜50克,去皮取西瓜肉,以榨汁机取汁即可。2~6个月大的婴儿,每次喂食1~2小匙。西瓜多汁,含水量达93%,同时又是含钾量很高的水果,有利尿作用,但晚上临睡前不宜给宝宝食用,免得宝宝因为尿多而干扰需要睡眠的父母。

(4)胡萝卜水 胡萝卜50克,清水50克。胡萝卜洗净切碎,放入锅内加水煮沸2~3分钟后,用纱布滤去渣,晾温即可,也可以加入适量白糖。

(5)橘子汁 做法1:橘子半只,白糖、温开水若干。剥去皮,将其中一半用汤匙捣碎后放入纱布里,挤出汁液后,加入适量的水和白糖调匀。

做法2:取橘子一只,外皮洗净切成两半,分别将半只放在榨汁器盘上旋转压榨,果汁即流入槽中,再以纱布或滤网过滤即可。每个橘子大约可榨取果汁40毫升,饮用时,需兑加1倍温开水,也可以放少量糖。

大多数市售饮料并不是水果原汁,而是配制成的,不能为婴儿补充所需的维生素。即使有些饮料含有少量原汁,但经过反复消毒加工后,维生素也所剩无几。因此,给宝宝添加营养的鲜果汁、蔬菜水一定要自己做。

3 让宝宝闻香尝味

俗话说“三个月娃娃知饭香”,这个月龄的宝宝,在家庭开饭的时候,已经跃跃欲试,似乎有尝一尝饭菜香味的需求了。

对于2~3个月龄的孩子,可以经常抱到餐桌旁边,看一看家里人吃饭,让宝宝闻一闻饭菜的香味儿,还可以蘸一点菜汁,给宝宝尝一尝各种香味。要注意,不要给孩子尝味道过浓、刺激性过强的食物。

这种让孩子闻一闻香、尝一尝味道的做法,看起来虽然简单,但是对于婴儿未来感知发育却有着重要作用,是事关孩子成长的大事,对心理行为和人格健全均有益。

第三节 日常护理清洁宝宝身心

1 正确使用枕头

宝宝的枕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呼吸和颈部的血液循环,影响睡眠的质量和白天的精神状态。为宝宝选枕头,应根据宝宝的年龄和生理特点来确定。

1 个月内的宝宝,脊柱基本是直的,头相对较大,几乎与肩同宽,平卧时,后脑勺和背部处于同一平面,因此没有必要使用枕头。宝宝溢乳,也不应用加高枕头的方法来解决,应让他向右侧卧,把上半身垫高些。宝宝到3个月会抬头时,脊柱颈段出现突向前面的颈曲;6个月会坐后,脊柱胸段出现突向后面的胸曲;1岁会走后,脊柱腰段出现突向前面的腰曲。所以从3个月起,宝宝的脊柱就不再是直的了,同时随着身体的发育,肩部也逐渐增宽。这时为使睡眠时体位合适,就应该用枕头了。不过婴儿期枕头的高度在3~4厘米左右为好,长度与婴儿的肩同宽最为适宜。

枕头内的填充物也是有讲究的。中国传统上有让孩子睡米枕头的习惯,北方人喜欢放入高梁米或绿豆,南方人则放入普通的大米。实际上,太硬的枕头并不适宜新生儿,长时间睡在上面,孩子头部出汗后来回摩擦,有的会摩出圈环状秃发,有的会使枕骨过于扁平。而长期侧睡,又会导致头骨生长不对称,这些都不利于脑组织的健康发育。最好选择较软的蒲草、芦花、荞麦皮、谷皮、木棉等材料做枕芯,其中以木棉为最佳。

2 及早治疗打鼾

宝宝入睡后,时而会发出微弱的阵阵的呼噜声,这种偶尔打呼噜现象不是病态。如果宝宝每天睡觉都打呼噜,呼噜声较大,则应引起爸爸妈妈的重视,及时去医院检查,看宝宝是否有增殖体肥大。增殖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当增殖体肥大时,在睡觉时便会打呼噜,除了打呼噜外,还表现为张口呼吸。由于空气不能通过鼻腔,达不到加温、湿润以及过滤的作用,会使宝宝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当宝宝睡觉打呼噜时,应及早去医院诊治。

3 小儿夜啼的乳母饮食

小儿夜啼是指非因身体不舒服而引起的每夜啼哭,有的甚至通宵达旦,有的每夜定时啼哭,哭后仍然安静入睡,称为“夜啼症”。

小儿夜啼与乳母的饮食忌口有很大的关系,如乳母经常进食油炸辛辣油腻之品,辛辣刺激,肥甘之味易生湿热,内热经乳汁进入小儿体内,可使邪热熏心。中医认为心热为阳,阳为人身的正气,因小儿正气未充,则致阳衰,阳衰则无力与邪热相搏,正气不能战胜邪热,则邪热熏心而使小儿夜间烦躁啼哭,睡喜仰卧,见火或光亮夜啼更严重,同时还可见到小儿烦躁闷热、口中气热、手腹发热、面赤唇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有的乳母喜食生冷寒性食物也可影响小儿阳气,导致寒邪内侵。中医认为诸脏属阴,夜则阴盛,阴盛则阳衰,阳衰则阴寒凝滞,或阳为阴寒所郁,不得伸展,白天表现为睡喜伏卧,四肢欠温,面色青白,口中气冷等。夜间则表现为啼哭不休,一般在清晨3时后停止啼哭。

由此可见,乳母宜食清淡,既保持一定的营养,又应忌食助火生热、化燥伤阴之品,这样就会减少母乳中致婴儿夜啼之物,从而避免婴儿夜啼。

4 治疗宝宝身上的异味

宝宝身上任何细微的变化,一般都不能逃过妈妈的眼睛。但是,最容易被妈妈忽视的,是有一些婴儿身上散发出一些奇怪的味道,例如烂白菜味、脚汗味、猫尿味等。如果这些怪味从宝宝身上散发出来,则是孩子患有某些先天性代谢疾病的信号。

先天性代谢疾病与遗传有关,基因发生异变导致某些酶或结构蛋白质的缺陷,使体内氨基酸或有机酸发生代谢障碍,产生代谢产物,堆积在宝宝体内,并通过出汗、排尿排出,散发出各种怪味。例如,枫糖尿症会散发出枫糖味、烧焦糖味、咖啡味;苯酮尿症会散发出耗子臊味;蛋氨酸吸收不良症会散发出啤酒花气味;高蛋氨酸症会散发出煮白菜味或腐败黄油味;焦谷氨血症会散发出脚汗味。这些代谢病,都会导致婴儿发育障碍及痴呆。

代谢病的发病率虽说不高,但危害严重。所以,千万不要忽视新生儿身上的怪味。一旦发现,应当及时求医检查,对症治疗。

第四节 不懈锻炼增强宝宝体能

1 训练宝宝翻身

两三个月龄的婴儿,觉醒后的主要姿势是仰卧,但宝宝已有了一些全身性肌肉的运动,因此,在适当保暖的情况下,可以辅助宝宝自主活动。

一般3个月的宝宝能从仰卧翻到侧卧,在这之前可以适当训练宝宝翻身。

如果孩子有侧睡的习惯,学翻身会比较容易,只要在宝宝左侧放一个玩具或者一面镜子,再把宝宝的右腿放到左腿上,然后再把一只小手放在胸腹之间,轻轻托宝宝右边的肩膀,轻轻在背后向左稍推,孩子就会转向左侧。

练习几次后,不必再推动,只要把宝宝腿放好,用玩具逗引,宝宝就会自己翻过去。

再往后,不必帮助宝宝放腿,光用玩具,宝宝就能做90°的侧翻。以后可用同样的方法,帮助宝宝从俯卧位翻成仰卧位。

如果孩子没有侧睡习惯,可以让宝宝仰卧在床上,手拿孩子感兴趣、能发出响声的玩具,分别在孩子两侧逗引,对宝宝说“宝宝看,多漂亮的玩具!”训练婴儿从仰卧位翻到侧卧位。宝宝完成动作后,可以把玩具给孩子玩一会儿以此作为奖励。

婴儿一般先学会仰卧—俯卧位翻身,然后再学会俯卧—仰卧位翻身。

2 让宝宝听声音做动作

这个月龄的孩子,听到自己熟悉的音乐会做出相应的表情,有的乐曲能引发婴儿的欢乐情绪。听到熟悉的音乐,宝宝会手舞足蹈、蹬腿或挥动上肢。

由声音引起的活动,会使宝宝渐渐注意到意外发出的声音,引起有意识的肢体活动。活动则会使孩子更加兴奋,由此而喜欢经常活动自己的肢体,使无意识的全身性活动变为有意识的单个肢体活动,并且对于自己的能力、身体和声音建立起感性认知。

婴儿还喜欢听父母唱歌,特别是伴随唱歌时做一定的动作。如果父亲在唱歌,唱到某一句时把宝宝举起来,声音会形成条件反射,使宝宝准备被举起来,脸上会出现欢乐而期待的笑容。妈妈在唱歌时,也可以唱到某一处和宝宝逗笑,或者做一个滑稽动作,形成一种声音和动作配合的条件反射,为孩子再长大一些的时候,学习儿歌、做动作打下基础。

3 自己玩小手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逐渐学会玩自己天生的“玩具”——小手。

到2个月左右,婴儿能自己伸出手,把小手拿到眼前看看,持续时间超过10秒。这个动作的出现,说明宝宝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手眼协调能力。从能用眼睛看自己的小手,渐渐地增加手的活动能力,能相互握住,手指来回活动,小手成为宝宝自娱自乐的“玩具”。

如果宝宝还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手,可以用红布条、红色小铃铛挂在宝宝的手腕上,吸引孩子看到鲜艳的颜色或听到声音,转而注意到自己的小手。还可以帮助宝宝抬起小手,放到宝宝的视线之内,引起注意。

还可以用妈妈的手套,填满泡沫塑料或棉花,吊在宝宝的小手能够得到的地方,吸引宝宝去抓。使用妈妈手套的好处,在于它类似妈妈的手,让孩子有亲切感,孩子看到后会用小手去拍打并抓握它。手套有五个指头,抓住一个还有好几个,总是抓不完,孩子会玩得兴趣盎然。

第五节 启蒙教育开启宝宝智慧

1 视力发育和色彩

对于宝宝出生后完全空白的大脑来说,各种刺激因素的信息记录下来后,逐渐形成脑部的沟壑。刺激因素越多,信息记录得也就越多。因此,对于满月以后的宝宝,用色彩鲜艳夺目、五光十色且能移动和发出响声的玩具,在吃饱和觉醒状态给予适度的逗嬉,是有利于宝宝智力发育的。

婴儿期宝宝的视觉发育过程是:最初只能用眼睛追随在面前左右方向移动的物体,移动的速度不能太快,然后发展到能追视各个方向移动的物体。

最初,宝宝能注视物体的时间很短,距离也很近。用烛光放在一两米远处,宝宝能注视,再远一点就看不见了。自2~3个月开始,就能注视在房间里较远处来回走动的人,注视能持续2~3分钟。与此同时,宝宝对不同形状的东西注视程度不同。有人做过实验,让婴儿看三个不同的头像,第一个是人脸的画像,第二个把人脸上的五官故意画颠倒,第三个只画上类似人脸的轮廓,让出生后4天到半岁之间的婴儿注视三幅图。结果表明,小家伙们对人脸画像注视时间最长,对乱糟糟的画像注视时间最短。由此说明,婴儿视觉能力具备明显的选择性。

宝宝喜欢看美的东西,不仅能盯住进入视野的物体,还会追随物体移动的去向,东张西望寻找能刺激视觉的物体,逐步学会用眼睛涉猎周围环境的信息。到3个月大时,宝宝就会找人,并且能找到成年人手中摇动的玩具,再往后就会积极寻找周围各种活动的、发亮的、色彩鲜艳的、有趣的物体。找到以后,就会欣赏,情绪会很欢快,甚至手舞足蹈地来表达内心感受。

2 触觉能力的发展

从2个月起,每天都应该给宝宝抚摸四肢和躯干。让孩子仰卧床上,从双肩起,自上而下抚摸胳膊和手,不规则抚摸躯干,然后是从双腿到双脚,反复多次。结束前,可以轻轻地给宝宝抻一抻胳膊和腿脚。要一边抚摸一边和宝宝说话,时间长了,宝宝会习惯和喜欢这种活动,只要一平放仰卧,就会表现出愉快的情绪,静静地等待着抚摸。

这种令宝宝愉快的抚摸,能传递爱意,形成良性刺激,满足早期情感的需要,更有利于体力和智力的发育。

孩子的视、听、触、说能力是互相联系、综合发展的。看到物体时,有了欲望去拿,拿的过程既是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触摸的过程。看到发声的物体后,成年人通过语言告诉宝宝这是什么。宝宝将物品拿到手里后,会使宝宝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反复刺激可使婴儿对周围环境由感知到认识,上升为记忆。

3 训练等待和忍耐

等一等,忍耐一下,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懂得需要遵循的社会性内容。

对于婴儿来说,早一些进行“等待”、“忍耐”学习,正是进行早期教育、培养健康人格和性格的基础行为。

从2~3个月开始,婴儿就需要学习等待。

在婴儿哭闹时,高声应答“妈妈来了!”然后让宝宝适当等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忍耐性,有利于情绪培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可以让孩子逐渐加长等待的时间,却不宜只答应而不来。如果完全不理会孩子的哭闹声,宝宝尽力哭喊会转变为不良情绪。经常使劲儿哭喊,变得不容易安静,长大以后会形成难以驯服的坏脾气,变得执拗、倔强。

在婴儿哭闹时,应当尽快发出声音回应“妈妈来了!”用以安抚宝宝,适度让孩子等待,有利于良好情绪的养成,但要循序渐进。逐渐延长宝宝等待的时间,最终还是要到位,并且要给孩子适度的安慰。

母子之间日常生活中的等待、应答和交流活动,看似事小,却蕴含着一个早教的基本原理,即情绪教育是婴儿人格养成的基础。

第六节 疾病防治保证宝宝健壮

1 及时预防接种

婴儿满2个月的时候,应该服用第1丸小儿麻痹糖丸了。这种糖丸是用来预防小儿麻痹症的,若不服用这种糖丸,孩子患小儿麻痹症的危险很大。

小儿麻痹这种病,在医学上称为“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经口进入胃肠,可侵犯脊髓前角,引起肢体瘫痪,导致终生残疾。

脊髓灰质炎疫苗即小儿麻痹糖丸,是由减毒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制成的。小儿口服糖丸后,身体内就会形成抵抗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从而避免此病的发生。因此每个小儿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服用。

糖丸要立即给孩子服用,不要放置,以免失效。服用的方法是:将糖丸研碎,用凉水溶化,千万不要用热水溶,以免把糖丸病毒烫死而失去免疫作用,然后用小勺给孩子喂下。服药后1小时内,不能喂热开水。

什么情况下不能服用糖丸呢?近期发热、腹泻或有先天免疫缺陷及其他严重疾病的婴儿不能服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或加重病情。

2 预防宝宝佝偻病

佝偻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一般人常称本病为“缺钙”,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它主要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在人体骨骼的发育过程中,维生素D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婴幼儿期宝宝生长发育旺盛,骨骼的生长发育迅速,因此需要足量的维生素D才能维持正常的骨骼发育,当维生素D缺乏时,即可引起本病。

(1)小儿易患佝偻病的原因 ①婴幼儿生长特别快,1岁的身高约为初生的1.5倍,平均长高25厘米,第二年平均长高10厘米,以后每年增高4~7.5厘米。骨骼的生长需要维生素D来促进食入的钙、磷自肠道吸收及转送至骨骼,此期如供给不足就会导致佝偻病。

②小儿年龄越小,在户外晒太阳的机会越少,尤其在寒冷的天气,就使得人体皮肤缺乏紫外线照射而导致维生素D合成不足,不能维持正常的骨骼发育。若父母缺少这方面的知识不给小儿补充维生素D,就容易使宝宝得佝偻病。

(2)预防佝偻病的注意事项 ①注意营养:在母亲妊娠后期注意营养,多吃蛋类、动物肝脏等含维生素D及蛋白质多的食物,经常晒太阳,并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

②及时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出生2周后就要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出生后一个月要补充维生素D,每天需补充维生素D约400个国际单位。

③合理喂养:宝宝出生后应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的钙、磷比例适宜(2:1),易吸收,母乳喂养宝宝较少发生佝偻病及低钙血症。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时,不要以谷类食品为主,以免影响膳食中钙盐的吸收,仍以乳类为主。随着月龄增加,要逐步添加蛋、肝、鱼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品。

④多晒太阳:太阳是预防佝偻病最方便经济、最安全有效的方法,因为紫外线照射在皮肤上,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3,这是人体内源性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

⑤合理补钙:许多父母亲认为预防佝偻病主要是补钙,补不补维生素D关系不大,实际上这不符合机体内钙的代谢过程的要求。钙的代谢(包括吸收)需要多种激素及维生素D共同参与。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因为钙在肠道的吸收必须与肠黏膜上的钙结合蛋白结合,才能使钙在体内吸收,而钙结合蛋白是在维生素D的作用下在体内合成的。简言之,钙的吸收需在维生素D的作用下进行,光补钙而不补维生素D难以达到预防佝偻病的发生,因此,提醒家长在补充钙剂的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

对体弱多病和生长发育快的孩子,要特别引起重视,如早产儿、双胞胎、低出生体重儿、婴儿、学龄期儿童和青春期的少年等,因为这些孩子维生素D及钙的需求量大,若补充不足,极易发生佝偻病。

3 宝宝用药应注意

婴儿胃的容积小,胃肠活动能力弱,喂药时应注意体位,不要给水过多,否则容易引起呕吐。由于药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不宜用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解热药、抗菌药,必须使用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品种,一定注意不要空腹时喂药。

婴儿的肾功能发育不足,通常在新生儿时期肾脏排泄能力仅相当于成人的20%~40%,到2岁左右,其能力可接近成人。故婴儿必须慎用肾脏排泄的药物,以免造成蓄积中毒。同时,婴儿血脑脊液屏障尚不健全,用药易进入脑组织而产生毒性反应。

如使用呼吸兴奋剂洛贝林等,可出现兴奋、烦躁,甚至呼吸抑制;使用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喷托维林、苯并哌林等,易引起中枢性呼吸困难或惊厥;使用吗啡、派替啶等药物容易引起中毒、呼吸抑制。婴儿生长发育快,绝不能使用对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影响婴儿的发育,四环素可影响婴儿骨骼及牙齿的生长,喹诺酮类药吡哌酸、氟哌酸、环丙沙星等可影响软骨生长,婴儿应禁用或慎用。

婴儿吞咽能力差,大多数不会自服药物,口服给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特别是液状石蜡等药物,误入气管后会引起吸入性肺炎。应选用正确的药物剂型,一般不宜用片剂、胶囊等要求整体吞咽的剂型。

4 防治湿疹

婴儿湿疹,又称为奶癣。湿疹是儿科常见的皮肤病,可能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主要表现为皮肤出现多形性、弥漫性、对称性的损害,即皮肤出现对称的针头大小的丘疹或疱疹,且往往弥漫成片,并伴有剧烈的瘙痒感。常常能见到一些可爱的婴幼儿的脸蛋上、眉睫间长有成片的小疙瘩,有些还流水、结痂,此即为婴儿湿疹。湿疹的发作时间长,且反复发作,常常严重引起家长和孩子不安和焦虑。

家庭护理婴幼儿时,一旦发现孩子患湿疹,除按医生要求找到过敏源外,还要遵医嘱指导进行治疗,衣物应当宽松、柔软、清洁、干燥且无刺激性。母乳喂养的母亲要避免吃辣椒、乙醇(酒精)、茶、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同时观察孩子是否对鱼、虾、羊肉、牛奶等食物敏感,避免食用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果是牛奶引起过敏,可以把煮沸牛奶的时间延长一些,或者反复煮沸一两次,也可以改用羊奶或豆浆及其他代乳品哺喂孩子。

不要给婴儿穿尼龙化纤类衣物,照料宝宝的人也尽量穿棉布衣服,不要使用化妆品,以避免不良刺激。最好给已经患上湿疹的宝宝戴上一副棉布小手套,防止孩子挠破患处发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