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小震惊是惊喜。多年来,我煞费苦心培养她的阅读爱好,又被她自然地嫁接到了英语阅读上,而且成果显著。这出乎我的意料,但细想又觉合理。喜欢阅读,就不分语种,只要能读得进,来者不拒。这样,从小喜欢阅读,没觉着苦和累,又得到了“副产品”—优异的英语成绩。也算一个意外的收获吧。
英语的优势极大地助推了琪琪的学习和工作:四、六级接近满分,托福首战113分,入职新东方成为托福老师,考下BEC(剑桥商务英语)高级证书并获华东六省一市前15名……
读大量原版书练就的英语阅读能力,让琪琪大一时就阅读了上千篇SCI论文。(SCI是ScientificCitationIndex的缩写。是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SCI论文,即为被SCI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就基础研究而言,成果不是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便很难被认为具备国际水平。)
SCI论文,全部是英文写就,术语晦涩难懂。所以,有网友质疑琪琪大一时能读SCI论文上千篇,说,“我校研究生都读不完……”其实,琪琪在大一的寒假就用电纸书带回家数百篇SCI论文,并在过年期间抽空读完300余篇。所以,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如今,琪琪已接到哈佛的录取通知,要师从于全世界化学领域的领军人物CharlesMLieber教授。琪琪没有因为已踏入名校就高枕无忧、放松懈怠,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新的学习目标—读遍Lieber教授发表的所有文章,恶补与Lieber教授研究方向相关的各学科知识。
她以对科研的热爱,以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准备再次攻克一摞摞的英文文献……
早期阅读,功德无量!
第五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自己能照顾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和人生也有深远的影响。
生活自理能力只能在家庭中习得,由养育者培养,无法指望任何其他团体、个人,也不能指望学校教育。父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的自理能力取决于父母的认识和实践。
1.好习惯,好人生
一个新生儿来到世界上,没带来任何习惯。一切从零开始。是养育者决定并帮助他形成习惯。
我读过这样一个故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个经历了几十年的奋斗,最终走向成功的人,竟然把成功归功于幼年时习得的教养,养成的习惯。既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
幼儿本是一张白纸,任人描画心仪的颜色。一个新生儿来到世界上,没带来任何习惯。一切从零开始。是养育者决定并帮助他形成习惯。记不清哪位先哲说过,“给我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教育成任何一种人。”
父母就是孩子习惯的塑造者。塑造习惯,即是塑造孩子的人生,塑造孩子的未来。良好的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习惯对孩子贻害无穷。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为了孩子的未来,塑造孩子的好习惯吧。
2.塑造好习惯,从睡觉开始
自然状态下的环境本来就是不安静的。如果孩子只能在人为制造的安静小环境里才能入睡,久而久之,孩子对环境就会要求苛刻。
对初生的婴儿来说,睡觉这一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因此,塑造好习惯,从睡觉开始吧。
我从不抱着琪琪睡觉。新生的婴儿,其实更愿意躺在母亲的怀抱中,因为母亲的怀抱给他温暖和安全。但如果抱着哄其入睡,那么不出十天,婴儿就形成了习惯,离开大人的怀抱,就难以入睡。即便已经睡着,一放在床上,就容易惊醒哭闹。束缚大人不说,孩子的睡眠质量也不好。
琪琪出生后前三个月,我偶尔才会抱起她来。哄她睡觉时,我侧躺在她的身边,只用手臂环绕着襁褓,拥着她,轻拍,哼唱着催眠的歌曲。既让她感受到妈妈怀抱的温暖,又不养成抱着才入睡的习惯。这样,她很快就能入睡,而且不易惊醒。看来,她已经想当然地认为,睡觉就该在床上。现在已经躺在床上了,身边还有妈妈拥着,那还有啥别的念想啊,进入甜蜜的梦乡好了。她不知道世上还有比床更高级的睡觉地点—妈妈的怀抱,所以也不会奢求。
我们也从不刻意为琪琪创造睡觉的环境。最适宜睡觉的环境,当然是安静的环境。那么,婴儿睡觉的时候,大人是否就得轻声细语,蹑手蹑脚呢?
在哄孩子入睡的过程中,是应该保持环境的安静。但在孩子入睡之后,就没有必要了。一则束缚大人,影响大人的正常生活。更重要的是,自然状态下的环境本来就是不安静的。如果孩子只能在人为制造的安静小环境里才能入睡,久而久之,孩子对环境就会要求苛刻。环境不“达标”时,就不易入睡。如果大人并不刻意为婴儿创造小环境,他就会习惯于在常态环境下作息,孩子就不再挑剔,就“皮实”,未来适应环境也快。
琪琪大了以后,到睡觉的点时,挨枕头就睡着,只要不是分贝太高的环境都影响不着她。
篡改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吧,“世上本没有习惯,做得多了,便成了习惯”。
在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的住宿经历中,有的舍友对睡觉环境要求较高,在家里住“单间”时,能满足要求。但在集体宿舍中,因为每个人作息规律不同,难免相互干扰,影响休息,甚至影响同学关系。琪琪对睡眠环境要求不那么“苛刻”,所以受舍友影响不大。
高三时,一些“不堪骚扰”的同学,为了减少对高考的影响,纷纷搬离宿舍。或回家住,或在二中附近租房,增加了家长负担。琪琪因为没觉得受多大干扰,一直住宿舍到高考。我和琪琪爸落得省事省心。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有很大的益处。能促进其智力发育,对发展记忆力、创造力、精神状态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人的生长激素大部分是在睡眠中分泌的。生长激素负责孩子身高。如果生长激素分泌充分,孩子就生长发育好,个头高,身体壮。
琪琪在小学毕业前,我都让她在晚上8点半就休息,以确保每天有10小时的睡眠。习惯了这一作息时间后,她会自觉地抓紧时间写作业,不用大人催促。
从小到大,眼看着自家孩子始终比同龄人高,不禁沾沾自喜,甚至到处“推销”让孩子长个儿的经验—多睡觉。直到琪琪的身高超过了爸爸,这才心生悔意—睡过了!
3.饮食有道
吃饭是一个人一生中做得最频繁的事。培养孩子良好的吃饭习惯,能传递家长的生活态度,保证孩子身体健康;孩子会感受到这种生活态度,并传承下去。
三餐规律,不挑不拣。我们夫妻工作很忙。在有孩子之前,一天中某顿饭可能会凑合。但孩子降生之后,一点儿不敢马虎应付,因为规律的生活,是宝宝健康成长的最佳环境。所以,大人再忙,一日三餐,按时开饭,绝不含糊。
挑食是孩子常有的现象,势必造成营养不均衡、不全面。为了防患于未然,我在端饭菜上桌时,如果提前揣测到她可能对某个菜不感兴趣,就夸张地预告,“香喷喷的××菜来喽。”“美味的××菜来喽。”然后,自己一边做出菜很好吃的样子,一边对菜赞不绝口。在没有较高的评判力时,孩子是最容易受成年人影响的。所以,孩子一般不会拒绝大人赞不绝口的菜。此时,继续扩大战果,夸奖说,“琪琪什么饭菜都吃,真棒。琪琪不挑食,长得高,以后还会更高。”
在姥姥家,吃饭之前,就有意和姥姥聊天,夸奖琪琪吃饭不挑食。此时,一定要让她“无意旁听”到大人的谈话。姥姥也能“心领神会”,马上和妈妈共鸣,大造“不挑食的孩子是好孩子”的“舆论”。
在家庭的“舆论”导向下,琪琪营养均衡,健康成长。
独立吃饭,不吃独食。一岁后,琪琪就和大人吃同样的饭了,除非生病时才能享受小灶。一则琪琪爸和我工作忙,按时做出一日三餐已属不易,更别提专门给孩子做小灶了。二则我想通过这一无声的语言告诉孩子,“众生平等”,“人人平等”。她是家庭中与他人一样的一员,是家庭的三分之一。家庭中,没有人地位特殊,没有人是家庭的中心。这样,孩子不容易形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即使有稀罕吃食,愿意让孩子独享,也不让她觉察到自己在吃独食。当时,我家经济条件一般,吃东西还不能“随心所欲”,尤其较为昂贵的反时令瓜果,不够让全家放开吃。在稀罕吃食稀缺的情况下,大人舍不得吃,都让给孩子。但是这样告诉她,“琪琪,爸爸妈妈已经先吃过了,给你剩了这些,你也吃吧。”
琪琪一岁多,我决定不再一勺一勺喂她。我特地买了抗摔的小碗和小勺,让她独立吃饭。孩子的小手掌控能力还差,每顿饭都吃成“大花脸”,边吃边掉。琪琪爸笑称,“琪琪每天掉在地上的饭,足以养活一只鸡。”
尽管我每天饭后要为她打扫“战场”。工作量比我喂她还大,但依然坚持让孩子独立吃饭。因为,孩子的动手能力是靠动手练出来的。大人用勺子往孩子嘴里填,是练不出孩子的动手能力的。练得越早,能力增长越快。当然,要在安全范围内,在孩子能承受的范围内,超出了就成了虐待。我坚信,拿小勺往自己嘴里填饭,不会超出孩子的承受范围。何况,还有勺子里的饭对她的吸引力。亲自动手,才会让孩子逐步提高平衡力、准确度,不久,她就不再洒饭了。比同龄人早早学会了独立吃饭,专心吃饭。琪琪两岁时,我只需把饭端上餐桌,就不必操心了。所以,学技能,要趁早!
再者,如果大人拿勺子喂,孩子“饭来张口”,就不会认为吃饭是自己的事情,就容易游离于吃饭之外,专心玩自己的,只不过勺子送到嘴边时被动地张开嘴而已。就容易形成孩子不停地走动玩耍,大人满屋子追着喂的现象,大人累不说,孩子还吃得少。久而久之,孩子注意力涣散,做事难以专心。
有时,我带琪琪参加婚宴。同桌的小朋友随便扒拉几口饭,就来邀琪琪出去玩。毕竟,独生子女太缺乏玩伴,遇到有玩伴的场合很珍惜,但琪琪总是很坚定地说,“我还没吃饱呢,吃饱饭再玩。”
保证正餐,控制零食。每个孩子都喜欢零食,琪琪也不例外。关于她爱吃零食的笑话,我还写出来,发表于《青岛早报》上。
琪琪三岁时,是个小馋猫。家门口叫卖零食的小贩,从不放过,小贩吆喝什么,她就回家央求买什么。一日,有小贩吆喝,“馓子—先尝后买”。琪琪进门喊道。“妈,我要吃‘先尝后买’”。
一个人成长需要的营养主要通过一日三餐获得,零食只是一种补充。如果无节制地满足孩子任何时间对零食的热爱,那到正餐时,孩子就没有了饥饿感,对饭菜没食欲,吃不进几口。这样坚持不到下一顿正餐又饿了,再用零食充饥,再次影响正餐。如此恶性循环下去,零食喧宾夺主,大有取代正餐之势。长此以往,势必导致孩子的营养不全面、不均衡,既影响身体发育,还惯出不好好吃饭的毛病。
琪琪从小到大,我都把她的正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经常灌输吃好正餐的重要性,尤其是吃好早饭。告诉她饭菜大部分是健康食品,而零食中,相当一部分是垃圾食品。满肚子装垃圾食品的人,不就变成垃圾箱了吗?
零食只是适度提供给她,而且正餐前两小时不提供。久而久之,孩子也重正餐,轻零食。而且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生物钟,到吃饭时间就有饥饿感,见到饭就亲,坐到餐桌前就专心吃饭,吃不饱不离开。让大人也省事省心。
上了大学之后,摆脱了父母的管束。许多大学生或因不愿早起,或因保持身材,不吃早餐。琪琪因为早年形成的习惯影响,依然重视三餐。身边一些同学的做法,没影响到她对早餐的重视。
这些健康的饮食习惯,让琪琪发育正常,身体健康。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幼儿时期是学会自理能力的关键期,是最佳教育时机,而且它稍纵即逝,一去不返。如果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再教不迟,或因为怕累着孩子,而错失教育最佳期。那么孩子大了之后,自理能力差、动手能力差,也就理所当然了。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自己能照顾自己,处理自己的问题,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和人生也有深远的影响。
生活自理能力只能在家庭中习得,由养育者培养,无法指望任何其他团体、个人,也不能指望学校教育。父母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毫不夸张地说,孩子的自理能力取决于父母的认识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