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以工业小区建设和市场建设为两翼,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乡镇工业的聚集和市场的繁荣是小城镇经济和第三产业腾飞的两只有力的翅膀。要充分利用目前相当一部分建制镇已经搞了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小区的现实条件,加速吸引乡镇工业企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小区聚集。要克服开发区建设贪大求洋的片面性,把招商引资的重点转向当地农村乡镇企业,开发区和工业小区要利用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有利时机,在优惠的政策、优良的投资环境和齐全配置的服务设施,吸引农民来开办新企业或把老企业搬迁到小区中来。这是促进分散的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聚集的最有效的方式,也是为农村第三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的最重要的途径。同时,要十分重视市场建设,用市场建设来带动城镇建设和发展第三产业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地制宜地加快市场建设。要结合当地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各种技术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商品市场。并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育金融、房地产、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各类市场的中介组织,要改革城镇用地制度,把小城镇土地作为筹集城镇公共设施建设资金、繁荣小城镇的重要资源来开发。
第三,以小城镇为依托,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为“三农”服务的第三产业。要让小城镇成为农村第三产业的聚集中心,除了大力发展为小城镇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外,还应该大力发展以周围村庄农民、农业和家庭工业为服务对象的第三产业,对周围村庄农民形成一种经济的向心力。要让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和主力军,形成“新农村农民建”的发展机制。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必须走外延扩大的路子,一方面要广泛吸引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另一方面又要用进城的农民的资金来加快建设新农村。
二、统筹城乡社会事业
(一)统筹城乡教育事业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任务。建设新农村必须有新农民,农民素质低不仅难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更不可能建设新农村。所以,各级政府一定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的投入机制。在国家预算法中规定,国家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低于4%,并应严格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已从过去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转向“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的重大转变。这一体制的变革,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管理重心偏低、投入严重不足和农民负担过重等问题而采取的重大改革举措。“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实行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建立“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时间不长,新体制运行中还有一些不够完善、不够规范的地方,一些影响农村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由于缺乏有力的支撑,仍存在诸多难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实行,教育经费来源渠道趋向单一,重“节流”而轻“开源”。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附加费不再征收,群众性集资不允许,教育经费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由于县级财政捉襟见肘,多数县(市、区)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不能到位,造成学校正常运转十分困难。为了保证农村学校的正常运转,不少地方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但是由于多数县级财政为“吃饭财政”,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难以拨付到位,许多地方甚至多年为零,学校只能靠收取学生杂费维持运转;“一费制”收费办法的实行使得学校的杂费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少,使得农村中小学校运转变得更加困难。农村县(市、区)“普九”欠债严重,仅靠县级政府是无力化解的。上个世纪末,为了如期实现“两基”目标,许多县(市、区)的农村教育是举债发展、“寅吃卯粮”;但是,由于农村教育附加费不再征收,群众性集资不再提倡,这些“普九”欠债就成为一拖再拖的老大难问题,仅仅依靠县级财力肯定无法解决。上述这些难题,大大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如得不到很好解决,将会导致农村教育乃至整个国家教育事业出现滑坡的危险。相关资料显示: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平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庞大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于得不到应有的补给,面临着难以估量的发展困境。因此,实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绝不仅仅是让县级政府把农村义务教育这副重担一肩挑。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克服政策体制方面存在的缺陷,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要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有稳定可靠的来源,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统一以省定标准对农村义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对达不到省统一标准的财政贫困县,省级财政要给予政策和资金倾斜,积极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其次要切实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当前中国教育的三大任务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温家宝同时还强调,中国有两亿多中小学生,其中80%在农村。因此国家把每年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在农村,用于农村新建中小学校舍和改造危房,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能够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农村义务教育越来越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均须接受的基本教育,它作为典型的公共产品,必须由国家承担,政府提供。随着近年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已具备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特别是在未来不久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4%及以上时,国家更应该而且也完全有可能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在农村开始首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具有一定可能性。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按小学生约为初中生人数两倍算,农村小学生约为0.85亿人,初中生约为0.45亿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约675亿元。如从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贫困县592个,农村人口1.98亿,约3000万学生,其中2000万小学生,生均500元,约需100亿元;1000万初中生,生均约1000元,也需约100亿,两者合计约200亿元(全国政协义务教育课题调研结果约需105亿元)。因此,无论是200亿元,还是105亿元,国家目前都是有能力首先从农村(特别是最贫困最急需的国家级贫困县)开始实行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的。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对现有的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应由中央政府拿钱全部承担;对欠发达的地区(包括省级贫困县)则主要由省里拿钱承担(中央也应适当予以补助);对发达的地区,可由市县自己承担。分步实施,逐步推展。在具体操作上,可先易后难,先点后面,分步实施,先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着手,再逐步向内陆延伸;从中西部地区启动,再向东部地区扩展;从农村小学阶段起,再扩大到初中阶段,争取三五年内取得明显成效。
再次要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实现农村教育协调发展。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进城务工手段为重点,统筹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培养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素质提高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训新型农民。
(二)统筹城乡卫生事业
公共卫生是基本的公共产品,属于社会公益事业,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扶持。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卫生设施落后,医疗水平比较低,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只有10%左右,广大农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农民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尽快建立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重点的农村公共卫生保障制度。
一是要在城乡之间公平卫生资源,政府卫生投入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将新增卫生事业经费重点向农村安排,增长幅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13号),对农村卫生投入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从2003年起到2010年,中央及省、市(地)、县级人民政府每年增加的卫生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包括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经费、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资金等;规范政府对农村卫生事业补助的范围和方式;合理安排农村公共卫生经费。县级财政要根据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基本项目,安排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省、市(地)级财政要对县、乡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给予必要的业务经费补助。此外,省级财政还要承担购买全省计划免疫疫苗和相关的运输费用。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安排政府举办的农村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和必要的医疗服务经费、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发展建设资金。中央和省级财政对贫困地区农村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给予补助。加大卫生支农和扶贫力度,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把卫生扶贫纳入扶贫计划,作为政府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国家扶贫资金总量中逐步加大对卫生扶贫的投入,帮助贫困地区重点解决基础卫生设施建设,改善饮水条件,加强妇幼卫生和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等方面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