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科学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759000000003

第3章 学生热爱科学教育理论指导(2)

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

讨论和辩论是学生日常学习活动中常见的方式。讨论,就是把那些有概念联系的客观事物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一起去发现和研究他们观察到的现象、结果,让学生在小组里一块儿思考、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获得的表象,从而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加快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正常讨论和辩论,营造平等和谐、互相尊重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例如,在教学《雨的形成》这课时,教师出示了一瓶刚从冰箱取出来的汽水,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瓶外的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水珠?”学生根据大量事实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确信小水珠是水蒸气受冷后形成的。当学生持有不同观点而引发辩论时,教师也不要做裁判,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和训练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参与讨论。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秘密》这课时,教师让学生猜想:蜡烛燃烧后会生成什么?有许多学生认为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但也有不少学生持反对的意见。教师没有给他们作任何判决,而是鼓励他们各人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认为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的这一方的同学的观点是:蜡烛在燃烧过程中会有很多烛泪流下来,到最后蜡烛燃烧完后就剩下这些流下来的蜡。持反对意见的同学则认为如果蜡烛燃烧后会变成蜡,那么,蜡烛就永远也不会烧完。经过一番唇枪舌战后终于得到了共识:蜡烛燃烧后不会变成蜡。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辩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问题或探究出解决办法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综合集体智慧取长补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条途径或最佳途径,另一方面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法的理解。

充分、灵活利用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教学中应该经常用到的。科学课的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探究是最能体现培养目标的一种方式。因此,科学教学要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时时都要考虑能否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尽可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内容看起来是不属于探究活动的,但是只要我们教师肯动脑筋,也可以把它变成学生很好的探究活动。例如,在指导学生种植芋头时,教师让学生分别把芋苗平放、正放、斜放和倒放等多种形式进行种植,之后让学生探究哪种种植方法产量高。在饲养小动物方面,我给了一个“淡水鱼可以在盐水里生长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探究。经过一个多月的探究活动,部分学生写出了质量很高的小论文,获得市的奖励。

利用多种教学资源,进行开放式教学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有天文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它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就说明科学课的教学内容就不是教科书,而是学生生活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

因此,科学课的教学也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社会、家庭、网络、课外读物等多种教学资源,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体现。例如,在教学《未来农业》这一课时,教师利用许多学生家庭都有一个后院种植农作物的特点,让学生回去进行嫁接活动和改良试验。

在教学《节约用水》这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对河涌周围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河水受污染的情况等。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指导

小学科学教材强调实践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要从科学的学习中获得对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探究的更多理解。本人在多年教学中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一教学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正在成为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教学必须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很多新的理念正向我们旧有的传统发出挑战,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十分重要。

科学课教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科学课的内容涉及面广,包罗万有,海特曼称它为一种“充满乐趣的无边界探险历程”。探究既是科学课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课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途径。

(1)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

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起始阶段,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

二是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情景,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环境,让学生乐于研究,提出问题。对他们所提的问题,本着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出发,容许出错,不可以让其他学生加以嘲笑、挖苦、讽刺,让敢于提问题的学生保持一种求知欲望和得到老师的鼓励、肯定。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现在六年级的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物提出相应的较恰当的问题,并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的猜想。

例如五年级下册《观察生态瓶》这节课,教师在教学中出示了一个自制的生态瓶,让学生观察瓶中小鱼在水中时沉时浮的现象,然后对学生说:“对于瓶中游动的小鱼,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为什么小鱼在水中可以长时间沉在瓶底?”“为什么小鱼有时要在水面上游动?”“为什么小鱼在瓶中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研究,组织开展探究活动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失去提问探索的兴趣了。由于能及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探究,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何乐而不为。

(2)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

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不仅仅是教科书而是学生周围广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因此,教师应有这个认识,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教学资源,将学生的探究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

(3)正确引导,使学生善于探究

对于学生来说,探究的方法是很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比如: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归纳中探究、在合作研究中探究等等。此外,探究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要教育学生持之以行,养成习惯,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及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实验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

(1)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课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而实验教学是科学探究有效方法。小学生对实验最感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兴趣,以致可能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

在观察与实验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视觉、听觉、触觉、臭觉和味觉的作用,并用眼睛看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远近;用耳朵听物体发出的声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用手可以触摸物体的软硬、光滑、温度;用鼻子可以闻物体的香臭、气味等。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感知其中的神奇,满足他们学习的兴趣,实验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创造性以及科学探究精神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

(2)实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习科学,必须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记录、整理记录资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不可能靠老师的讲解来获得,而必须在相应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但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当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培养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结果,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要进行概括抽象的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操作中,还要培养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3)实验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不能只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略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

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自然基础知识。

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通过实验,主动去探究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无疑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精神的方向健康发展。

5.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指导

科学精神是指科学本身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点、行为准则、道德和意志品质,蔡德诚先生把它概括为: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以及宽容的激励等六方面。科学精神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乃至学生人格的塑造等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是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动力和精神基础,是科学教学的灵魂。怎样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科学的文化内涵,引领他们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他们攀登科学高峰?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凡是科学的东西一般都有准确性、精确性、严密性的特征。在科学教学中,就要培养孩子们这种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决不能搞“差不多”,“大概”,更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在《声音的传播》一课中,学生用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学生在实验中吵吵闹闹,教室里显得很嘈杂。实验结束后学生在汇报结果并解释现象时,学生都说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到了敲桌子的声音,老师说:“刚才我也听到了你们敲桌子的声音,这声音是怎样传到我的耳朵的?”这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改变了原来的实验方法,使实验更加科学、严谨。他们轻轻地用手划桌子,并使自己在空气中听不到这种声音,再把耳朵贴在桌上听,结果同样听到了划桌子的声音,这样学生用充足的理由证明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再让学生谈两次实验的收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科学研究要有周密的计划、细致的观察和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