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12758900000006

第6章 学生热爱社会教育理论指导(5)

责任感是双重的,它既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上,也在人的认知行动的内部。从心理学规律看,少年儿童道德的自我修养和提高,是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的过程。责任感教育不仅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责任心”方面的知识,教育学生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更重要的是要一点一滴地陶冶孩子的情操,帮助他们体会不同社会行为的情感基础。组织孩子们在马路上擦洗护栏,单纯地教导他们要有责任感,为社会服务多么重要,就不如加上启迪他们思考和体会:当路人看到干净栏杆时,路人的舒心和快乐会给自己带来的内心愉悦。有了后者,孩子们就有了情感上的冲击,就有了更为真实的内心感受。责任,也就会从空洞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情和意。

(3)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行为能力。责任感来源于正确的社会认知和良好的心理基础,但它要表现在责任实践中。特别是对孩子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行为定式,也表现了思维的一种固定模式。一个孩子路过厕所,听到水龙头嘀嗒漏水,走过去随手拧紧,表现出的是一种社会公德心,一种环保意识,一种对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但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一种行为习惯,一种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的行为定式。这种行为定式需要习惯的养成、长时间的行为训练和一点一滴的行为积累。

一些学校每学期都推出两三个行为习惯养成主题,利用团体的制约力和周围逐渐形成的文化氛围,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升国旗奏国歌自觉肃立、上楼梯靠右行等。事情不大,但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受益终身。特别是今天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在家庭里,也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如家里的第一碗饭永远是盛给老人的、每个家人都有固定的家务劳动岗位,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要求,是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是承担家庭责任的开始,是责任感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在担当中理解“责任”

进行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当前在方法上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具体化。和少年儿童学习、家庭、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责任感按其层次,由低到高可分为自我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责任感三个层次。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管是责任意识和情感,还是实践行为能力,都必须是具体生动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具体事务中的。

江苏省某市在全市少年儿童中评选表彰“五小标兵”:在家做孝顺父母、关心他人、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小帮手”;在社会做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守纪律的“小标兵”;在学校做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尊重他人、善于合作的“小伙伴”;在社区和公共场所做爱护公物、讲究卫生、保护环境、遵守秩序的“小卫士”;独处时做胸怀开阔、心理健康、勤奋自立、勇于创新的“小主人”。把社会责任感具体化为了在家庭、社区、社会以及独处时的行为要求,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学习实践就有了方向。

还有一所学校把责任感的培养与环境保护教育结合起来,在孩子中间提倡三个“负责”:对自己负责,搞好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澡、勤换衣服、物品摆放整齐等;对集体负责,自觉保持环境卫生,做到不乱丢杂物、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等;对社会负责,做“环保卫士”,做到不乱丢废电池、拒绝一次性筷子、自觉分类回收垃圾、公共场所不喧哗等。从自己到社会,由低到高,较好地处理了社会责任感与孩子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把社会责任感具象化了,也就容易理解和实践了。

社会心理学的一般研究表明,个体社会化中的亲社会性发展,从儿童到青少年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只关注自我的享乐主义阶段、以他人需要为定向的水平阶段、以对他人刻板印象和他人赞成与否为定向的水平阶段、以移情为定向并从移情到内化的过渡阶段、深度内化阶段。这基本上是从小学到中学的发展期,是一个认知范畴从内到外,社会规则从外到内的过程,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只有按照这一过程的客观规律予以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适度引导,从孝敬父母、善待他人到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再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一直到热爱祖国、报效祖国、胸怀世界,社会责任感才能够分层次、具体化地逐步树立起来。

(2)运用多种手段强化责任感教育。抓好课堂教学的思想渗透、社会活动的实践强化以及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三个环节,全方位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分别讲述生活、社会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主渠道,应高度重视,切实上好每一节课。如小学社会课以认识社会为主线,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理解这些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帮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打下社会责任感的基础。社会责任感教育还可以渗透到学科教育中,与本学科特点相结合,实施主流社会价值的影响,不断强化学科的渗透作用。

还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社会责任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美国,一般习惯于用“社会责任感”、“领导力”等比较中性的词语来表达所谓“精英”的含义,也就是说,“精英”与否,关键取决于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综合能力,而不是学识和技术的高低。所以美国培养精英也从服务社会开始。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等。但现在我们太过重视学科、课程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了。要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教育的评价和价值取向发生相应的改变。同时,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软实力”,也是学校最为宝贵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学会善加利用。

(3)让学生负担责任体验责任。引导学生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坚持有“责任心”的实际行为。成人社会常常感叹现在的孩子没有责任感,不懂得承担。但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从来没有让孩子们承担过责任。狂热的追星族杨丽娟年过30,自己没有任何收入,靠父母生活,为了追星,不惜让父母变卖房产,每日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却还振振有词,以为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社会的。人们感叹她的自私,指责她没有丝毫责任感,更为她父母的不当教育深感痛心:没有担当就不懂得责任,没有经历过就不会负责任。

中小学责任感教育的实践体验活动,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在校内、家里,给孩子一个岗位,让他承担一定的责任。像有的班主任在班级中实施“职责轮岗”,不断给学生以角色转换的机会,不断变换大小集体环境,使学生在不同角色体验中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效果很好。

另一个是在社会上,不断为学生创造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的平台和条件。如华东师大二附中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签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建协议,成为其志愿者的输送与培养基地。首批10名华东师大二附中学生光荣地担当起了纪念馆的双语讲解员,学校还规定高中阶段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100个学时的志愿者服务。

在不少城市,垃圾分类的研究、盲道的设计、古城老街的保护开发等话题,都成了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关注的内容。同学们通过课外实地勘察、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不仅形成了独到的见解,为社会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油然而生。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启迪学生通过负责任的行为获得自尊和自我实现感。

事实上,对于当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而言,履行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付出,同时也是一种获得。任何人都有全面发展、追求荣誉的天性,任何人都希望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而履行责任就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应该注意通过学生的社会服务实践,帮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这种自尊心的满足是形成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教育中最应予以注意的部分。

(4)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要关注社会。敢于把社会问题引进学生生活中来。责任感具体到社会行为上,既有积极履行责任,对符合社会利益的事情积极支持、参与、促成的正面态度;也有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事情反抗、排斥、痛恨的负面态度。脱离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真正的社会责任感就无从谈起。

因此,社会责任感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我看世界”等征文活动,通过班级讨论会、辩论会,经常性地把社会关心的公共话题拿到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度观察、思考重大社会问题,帮助学生关注和认识社会的各种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逐步提升公民意识;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公共问题进行调查,并将针对问题做出的调研报告提交给政府相关部门,以促使公共问题得到解决或改善。通过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活动,能有意识地培养起学生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能力和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

第三个方面还要敢于把一些社会上有争议的事件引入校园,放进课堂,通过孩子们的辨析,整体提升他们对社会事务的辨别能力。

8.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指导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句口号是在“非典”肆虐的非常时期提出来的,旨在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严防死守,最终战胜“非典”,也是号召人民面对疫情,建立起防范的责任感。其实,在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关键时刻,每个公民都应承担起挽救国家、振兴民族的责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亘古以来的民族精神,应当弘扬。

对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学、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网络。一个人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对群体利益、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在中学阶段就应形成明确的概念。中学生要遵守什么,为什么要遵守,遵守和不遵守对自身、对群体、对社会有何益损。而这种概念的强化巩固,必须要学校、家庭、社会联手进行,仅凭学校的纪律和说教是不稳固的。

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家庭和社会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学生的亲情依着于家庭,他们的经济依附于家庭,所以他们听从于学校,更听命于家庭。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的行为如果与学校教育相悖,当然很容易动摇学生的社会责任观念。

因此,要使青少年高质量地做人处世,社会必须唤起家长正心修身提高自身素质,唤起家长的社会责任感;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氛围和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杂夹着世俗和落后的成分,使得许多人抛弃道德水准和法律意识,表现出乱吐乱扔、污言秽语、老拳相向、损公肥私、制假贩伪、坑蒙拐骗等等。

中学生走向社会如何远离落后的现象,如何摆脱恶劣的氛围,走近文明进步的环境,溶入诚信负责的群体,应该是一个社会工程呢。

因此,对于社会教育,特别是公民道德、公民意识教育,党政群团应摆到正常的议事日程,公众媒体应承担主要任务。

我们应当明白,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确保国民素质沿良性轨迹承传发展的基础。中学生带着良好的素质步入社会,将积极地影响周边的人群,甚至积极地教育他们的后代,可见这是多么重要的工作。

(2)营造氛围,形成维护社会责任感的群体力量。一个本来粗俗、慵散、放荡、不负责任的人走进一个文明、勤奋、严谨、负责的群体,他的个人行为必然会收敛,他的心灵必然会被感化,他的人格将得以扶正。反之,其行为将变本加厉。譬如如一个人喜欢随地吐痰,周围的人见而远之,或事不关己,冷漠待之,他当然不可能缄口不吐,甚至众人见而恶心众人吐。如果周围的人能群起而批评之,教育之,让他认识到随地吐痰的危害性,用众人的力量责令他清除痰迹,他从此将自我收敛,他从此也可能参与对乱吐乱扔的监督。

怎样在中学生中形成群体的力量,来匡扶正气,抵制歪风,限制不良行为,怎样用群体的力量来建树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①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自主式管理。班委会根据中学生守则和学校的管理条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管理细则,经过班会由全班同学通过,具体以小组为单位、以宿舍为单位实施相互监督,相互批评教育,共同纠正错误和偏差,班委会分工督查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各班级形成了遵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性,形成了纠正错误和偏差的主动性。

②开好主题班会。针对一些常见的违纪现象,班级及时召开主题班会,由同学们自己罗列现象、陈述事件过程,自己剖析危害性,自己寻求纠正的措施。同学们遵章守纪更加理性化。

③开展对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述评活动。团委、政教处、各班级都组织过这样的活动。运用新闻媒体中报道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运用学生周围的现代雷锋的精神品格,向公众讲述,同时进行评价,以此激发广大同学积极向上的热情,增强向社会作贡献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