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手抄报、剪贴报、看图写话比赛、看图说话比赛、情景对话比赛等一系列学科比赛活动的传统。通过举办手抄报这种含有环保的主题的学科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利用废弃的旧年历、旧挂历来构思、绘画丰富多彩的、图文并茂的环保内容。学生为了编辑制作一幅自己满意的手抄报,往往会用心思去查阅汉英词典、电子词典或者电脑上的金山汉译软件,用英语为这些图片标注解说。
这样一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自学能力、手抄报的排版编辑能力、图片绘画能力;同时我们在高年级还举办英语课本剧比赛或情景对话比赛:以环境内容为主;开展英语环保话剧比赛;结合学校环保宣传活动,还可以举办利用废纸、塑料袋子剪贴粘制的环保时装秀;通过学生利用废报纸和塑料袋子做成各种服装进行展示的活动,认识了废弃物品循环再用的好处,从而提高利用废物的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这样通过一系列自己亲力亲为的动手操作的学科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增强了环保意识。学校可以还组织野外远足,通过参观自然生态园,尽可能地了解物种多样性,培养对平衡生态的热爱之情。通过郊游、采访、绘画、调查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环保素养,从而使环保教育成为人类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总而言之,环保教育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而开展环保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教师具有环境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利用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努力做个环保有心人,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英语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环境素质添砖加瓦。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始终做个有心人,那么环境教育这项工程就充满生机!用我们的话说,开展环境教育就是:一个老师影响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
17.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目前,世界上人们共同关注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环境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等观念形态的总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行动纲领。它的实现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切身利益。然而,它的实现必需是公众参与,实现的是全民战略。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为人一生中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基础的时期,又是良好世界观的形成的时期。在中学生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不论对当前或今后的深远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一部分人将是21世纪的主人,国家未来的决策者。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但影响其现在,更对今后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往社会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生态问题。
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向环境排放放弃物,超越了自然交换能力,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以及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而环境意识的提高离不开中学的环境教育。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
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处理生活、指导工作。地理教学中还应该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并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从而自觉地宣传和执行党的人口政策。
因为人口的无限制增加,势必导致盲目地、无节制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如果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破坏,就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地宣传和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应该从小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要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达到具有理性的环境行为。一方面,按自然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设法提高人类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以课堂为主阵地,将环境意识渗透到知识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怎么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向学生渗透环境意识呢?
首先,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正在使用的地理新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前四单元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人类的发展中,又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过份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苦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等都可以朝着协调、与和谐的方向发展。老师要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通过课堂教学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引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幻灯、图片、录像等)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环保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此外,老师还可以收集各种环境污染的实例和数据用于教学,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又由于实例的生动有趣和数据的触目惊心而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
(3)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将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外,第二课堂的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环境意识。
平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写好环保小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生中进行的“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现状调查”,通过这次活动深切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对于高中的学生可以成立课外实验小组和宣传小组,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而宣传小组则可以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通过手抄报、黑板报以及演讲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有关环保的政策条文、法律法规,使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
(4)举办专题黑板报、手抄报和讨论会等,将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我们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自然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生存的空间环境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再加上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媒体如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到处都充斥着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话题,作为中学地理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外渗透环境意识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作好环保宣传,具体的作法是定期地举办环保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比赛,也可以在一些与环保的有关的日子里(如水日、环境日、卫生日、地球日等)举办保护环境的专题讨论会或演讲比赛,这样在活动中学生会主动地去从各种媒体中摄取与环保的关的知识(这往往比被动地接受要有效得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总之,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对象,使它在环境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当前学校环境教育普遍展开之时,我们地理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投身,尽已之长为环境教育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8.化学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培养
在化学教育中培养环境意识的内容
环境意识是指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立法、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认识或见解。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环境的污染、环境质量的优劣与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直接相联系。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根据中学化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认为在环境意识的培养方面应注重以下几项内容:
(1)环境忧患意识。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
如:高一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卤素知识介绍臭氧层空洞,结合二氧化硫性质介绍酸雨,结合氮的氧化物性质介绍城市环境污染;高二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高分子聚合物介绍“白色污染”;高三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电解、电镀介绍水体污染。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过去对自然的掠夺般的行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然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