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恋爱是个技术活
12746400000002

第2章 爱情理论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至少有一本爱情小说曾在自己心中扎根。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句话甚至是某个动作可能会定格在你的脑海里,让你在回忆时心脏不经意地震颤一下。

我曾经很喜欢张爱玲在《半生缘》中的那句:“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相信这句话,那么你一定想知道,这偌大的世界,TA究竟在哪里?

也许你在看书的时候,TA在喝着咖啡听音乐;也许你加班的时候,TA在为一场球赛加油;也许你午睡的时候,TA在路上奔波……就这样错过了,你和你的TA在各自的时空里默默老去,却无法牵到对方的手。

这是多么大的遗憾!

找到TA,找到那个属于你的TA,现在就出发!

这其实,一点也不难。

如果你到任意一个论坛,去浏览那些向往爱情,或者正在遭遇爱情,或者不小心遗失了爱情的人所撰写的帖子,你会发现很多人的爱情都会被冠上“偶然、冲动、无常、意外”等定语。

如果你在搜索引擎中搜索“原理”,你会发现这个词似乎和爱情完全不搭界,网页上充斥着的完全是机械、经济、冶金等的原理。那么,这样无常的爱情和这样机械的原理之间能有什么联系?爱情中真的有原理?

当然!如果爱情无理可循,哪里会有那么火的《爱情三十六计》?

爱情真的存在吗?

很多人不相信爱情是真的存在的。想想看,那些号称陷入爱情的男男女女,无时无刻不会做出一些令人惊异的举动,他们可以为对方牺牲自己的一切,金钱、时间、生命……你会不会在想:OMG,这太可怕了。如果你是这样,那我不得不说,你的恐惧将阻挡你对爱情的信任,也将必然阻挡你追求爱情的脚步。

如果你想品尝爱情这杯美酒,就要有喝醉的勇气,不然只能远远地看着别人享受着这世上唯一可以由自己酿造的醇酿。一生大醉能几回,何不豪饮到天明?

在品尝美酒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酿酒”的原理吧。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情含有三种成分:亲密、激情、承诺。

亲密

所谓亲密,指的是爱情中的双方那种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彼此之间联系很紧密,甚至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亲密与真正地了解一个人有关,但是亲密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人,更是要接纳对方的一切,当然包括对方的缺点。同时,亲密是跟对方在一起觉得很安全,可以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秘密,能够深入地分享、沟通、相互支持。

没有了亲密,爱情只是一种荷尔蒙错觉。相互之间没有真正地了解,就不能成为“心灵的伴侣”。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傍晚的湖畔或小巷内看见一对白发苍苍的夫妻牵着手散步,虽然两个人青春不再,走路也带着点不利落,但是两人携手相依、相视而笑的那种默契,他们之间那种让你内心忽然变得柔软的东西,就是亲密。

激情

激情是爱的发动机,是一种令人激动的感觉,吸引着你喜欢一个人,激励着两个人谱写一段爱情浪漫史。激情是身体吸引的欲望,是吸引和爱的化学反应。

起初情侣之间的身体吸引会日益增强,这种激情可能会激发爱,一段时间后,爱也需要激情才能继续。如果大家经常看各种偶像剧的话,那么对以下剧情一定不陌生:

二号:为什么是他不是我?

主角:因为我对你没感觉。

二号:为什么我对你那么好你却不爱我?

主角:因为我只把你当哥哥/妹妹(此处也可替换为弟弟、姐姐、朋友,抑或狠一点的叔叔、女儿……)

撇去这个老套的剧情不谈,单就这段剧情而言,我想它将“激情”对于爱情的重要性描述得再清楚不过了。

承诺

“承”,恭敬地领受。“诺”,接受,顺从,愿意按照对方的诉求去做某事。显然,承诺需要爱情双方都愿意为彼此的这段感情付出努力。承诺是一种信任和忠诚,是一种健康的给予,是一种一起走到未来的信念,承诺是爱的思念和坚持。

短期的承诺是决定爱一个人,如赠送爱情礼物、共进晚餐等;长期的承诺指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所做的持久性承诺,如求婚、订婚、结婚。“承诺”原本脆弱,得到得越容易,失去得也就越容易。

这种承诺对男女而言一样重要。在人们的生活中,带你的TA去见见你的朋友、同事,在遇到熟人时大方地说“这是我男/女朋友”,情人节和TA共度,这些都是承诺的方式。

亲密、激情、承诺,这三者均是爱情产生的土壤,在爱情中所占比例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爱情。只有亲密、激情、承诺所占比例符合你所期望的那样,才是完整的爱。三者缺一不可。下面我们来看看几种恋人分手时的理由,想想他们之间的爱情缺失了什么:

“对不起,我们还是分开吧,咱们聚少离多,我到最后才发现我一点都不了解你。”——缺乏亲密。

“对不起,我再也不想骗你了,我对你实在没有感觉。”——缺乏激情。

“对不起,我等不了了,和你在一起这么久,你连父母都没让我见过。”——缺乏承诺。

那么,如果你的爱情(或是你即将收获的爱情)并没有缺失这三者的其中一项,而只是在某一项(或某两项)上比较薄弱会如何呢?

爱情是个三角形——斯滕伯格的三角理论

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并认为根据亲密、激情和承诺在爱情中的多少,可以组合成八种不同的爱情关系:

第一种:友谊之爱

你没看错!友谊也是一种爱情。拥有友谊之爱的两人是真的了解、接纳、信任彼此。他们之间有很多的承诺,但是缺少身体吸引和欲望。他们之间没有化学反应,只适合做长久的、忠诚的朋友。当然,比这更“悲剧”的是,有时一方产生了化学反应,而另一方却没有。从友谊到圆满的爱情只有一步之遥,很多人却倒在了这一步之前。就如同程灵素,她在香消玉殒之前,只得到了胡斐的友谊之爱。

第二种:迷恋

两人之间只有激情,彼此的吸引力仅仅来自于身体的吸引和欲望,两人之间缺乏了解、接纳和信任,也不打算做出长久的承诺。与情人的幽会总是能令人激情澎湃,但如果真的把红玫瑰变成白玫瑰,情人的面目也会渐渐失去魅力,变得日益可憎起来。这样的爱情很短暂,就像夏日夜空的烟火,美丽、绚烂,却在瞬间后消失。段正淳对马夫人,就十分接近这种类型。

第三种:空爱

就像为了结婚而结婚一样,两人关系只有承诺,因为某种原因捆绑在一起,缺乏了解、相互接纳,更不用说到信任,同时,彼此之间也没有两性间的化学反应和探索欲望。这样的土壤要想产生爱情,至少要加强亲密接触,不然离真正的爱情还相去甚远。又要用金庸老师的例子了,包惜弱嫁给完颜洪烈,便是这种空爱。

第四种:浪漫之爱

很明显,陷入这种爱情的两人拥有着激情和亲密,但是两个人缺少的是承诺。他们不愿意结婚,不愿意为对方作出长期的承诺,认为如果长期在一起的话就要作出妥协。这样的爱情可以称之为浪漫之爱。比如,《倾城之恋》里范柳原对白流苏开始时的那种感情,他对她有激情,他和她也逐渐有了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但是范柳原许久都无法(或不愿)给白流苏以承诺。当然,他们的婚后生活又是另外一种类型的爱情了。

第五种:轻率之爱

有些情侣从开始相遇就像钾钠入水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那样激情迸发,之后迅速地同居,彼此做出了承诺。但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彼此很合不来,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完全不同,没有办法交流。在没有亲密接触和交流之前就做出承诺或发生性关系,可以称为轻率之爱。身边多少闪婚又闪离的夫妻都是这种轻率之爱的写照。

第六种:无爱

两个陌生人之间彼此不了解,没有吸引力和在一起的承诺,两人的关系就像平行线,在情感上没有发展。虽然在大量的爱情故事中,一段美好的爱情都是从两个陌生人之间的偶遇开始,可在现实生活中两个陌生人之间产生爱情的概率是个位数。如果大家随便购购物、喝喝咖啡、做做运动都轻易遇见那个TA的话,这样的世界你敢想象吗?

第七种:喜欢

两人有一种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彼此之间联系很紧密,甚至心有灵犀,但是两人之间并不产生身体的吸引和欲望,同时也不会想到给彼此承诺,对方只是互相分享自己的心情、适时给予支持的人。这种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状况往往会让人产生困扰,会跟真正的爱情混淆,分辨不清。从喜欢到爱情,需要一点小小的发酵。对于处在这种爱情中的人,大约在KTV中最希望的就是冲着那个还未“发酵”完全的另一方唱上一曲“再靠近一点点,就让你牵手;再勇敢一点点,我就跟你走;你还等什么,时间已经不多,再下去只好只做朋友”吧。

第八种:真爱

两人之间有强烈的吸引,激励着两个人谱写一段爱情浪漫史,同时彼此愿意与对方深入地分享、沟通,相互支持、相互了解,即使在困难条件下也愿意坚持在一起共渡难关。这种爱情,就是芸芸众生期望得到的爱情。当然,也很有可能就是你即将收获的爱情。

对照一下上文和下表,看看你心目中的爱情或者你正在经历的爱情是哪一种?在你的爱情中是否也缺少点什么?

或许,你身边还真有一个让你愿意与之走向真爱的对象,可是,不知为什么,对于这个人,对于你期望得到的爱情,你总是徘徊不前。怕受伤?怕分手之后的相遇?怕在一起难逃似水流年后的平淡?

为什么会有爱情恐惧症?——依恋理论

为什么你会对爱情不信任,对爱情心存莫名的恐惧呢?很多美剧中当我们看到男女主人公恋爱失败时,总会有个心理医生走出来对着他/她说:“哦,亲爱的,这是你儿时的经历导致的……”其实,如果一个人对爱情总是抱着莫名的畏惧,这还真可能和幼年时期依恋情感的形成有关。

依恋的形成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研究依恋情感是如何形成的。

假想一下,现在有一只小猩猩,因为各种原因它和妈妈分离了,那么如果我们给它一个能养育它但是无法给它拥抱安慰的假妈妈,再给它一个能给它拥抱安慰但无法给它食物的假妈妈,小猩猩会怎么选择呢?

科学家就是这样做的,他们把一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和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浑身缠满柔软棉布、但是无法给它提供食物的“软、穷妈妈”,另一个是只有食物,但是浑身都是铁丝的“硬、富妈妈”)放入一个大房间,想看看小猩猩到底会怎么选择。

你能猜到结果吗?

小猩猩还是很聪明的,它只会在吃食的时候爬到“硬、富妈妈”的身上吃食,吃饱之后的其他时间它都和它的“软、穷妈妈”在一起,后来,它慢慢地对“软、穷妈妈”形成了一种长久持续的情感——依恋。所以,“有奶便是娘”在小猩猩身上其实是行不通的。

三种类型的依恋关系

加拿大发展心理学家安斯沃斯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实验,观察母亲和儿童之间的依恋关系。她首先将儿童放在一个陌生的房间里:

母亲和儿童一起留在房间里,儿童慢慢地离开母亲开始游戏;

陌生人进来,与儿童一起游戏;

母亲离开,留下儿童与陌生人在房间中游戏;

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开,母亲和儿童在一起;

母亲离开,留下儿童单独待在房间中;

陌生人返回房间,与孩子一起留在房间中;

母亲返回,与孩子重聚。

研究者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观察儿童的反应,发现孩子们会有以下三种类型的反应:

有70%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自信地离开母亲,愉快地游戏;母亲离开后,虽然有些伤心,但是没有表现出强烈的焦虑情绪;母亲返回后,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寻求母亲的亲近和安慰,平静下来后重新开始游戏,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类儿童我们称之为安全型依恋儿童。

有20%的儿童对母亲漠不关心,不理会母亲是否在场,一个人在那自娱自乐,甚至在母亲想要与其亲近时表现出回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心,但常常表现出回避和忽视,这类儿童我们称之为回避型依恋儿童。

有10%的儿童当母亲在场时也表现得非常焦虑,害怕母亲离开,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出极度的悲伤,但当母亲返回时表现出矛盾心理,一方面对母亲曾经离开表示不满,试图留在母亲身边,但对母亲的亲近又表现得很抗拒,这类孩子被称为焦虑矛盾型依恋儿童。

为什么会有这样三种不同的反应呢?通过对家庭情况的研究,安斯沃斯认为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影响了孩子的依恋情感。

安全型依恋孩子的父母——我称之为有求必应型——总是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出现,如当孩子感到害怕、饥饿、尿床或恐惧时,孩子就会很舒适地享受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觉得他人是安全的和亲切的。当孩子长大后,会喜欢与人交往,很容易与人发展出信任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孩子的父母——我称之为敷衍无耐心型——对孩子心不在焉,勉为其职,甚至有时敌对凶狠,孩子就会觉得他人是靠不住的,容易猜忌生疑,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关系。

焦虑矛盾型依恋孩子的父母——我称之为情绪波动型——对孩子有时候非常热情关注,有时候心不在焉,甚至不理会。那么在孩子长大后,较容易对他人产生冷漠、复杂的感情,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过分的要求。

好,现在让你做一回占卜师,排除那些极端的干扰因素,让这三类孩子正常长大,你猜猜他们将来在遇到爱情的时候会有怎样的表现?

三种类型的爱情模式

许多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对个人的生活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幸福。心理学家们假设幼儿期的亲子关系将影响到成人之后的恋爱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爱情依恋理论”。

根据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三种类型,心理学家哈泽和谢弗建构了与这三种依恋类型相对应的恋爱模式。

安全型爱情

安全型爱情者的信念是“我好,你好”(我对自己有信心,我值得你信任;我对你有信心,你值得我信任),安全型爱情者的感情生活建筑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下,他们的感情走得最稳、最长,感情稳定,少有风浪。即使最后不得不分道扬镳,持有“我好,你好”信念的安全型爱情者们也不会走入极端。此种人约占人数比例的56%。

回避型爱情

回避型爱情者的信念是“我好,你不好”(虽然我对自己没信心,但是相对于你,我还是对自己更有信心)。回避型爱情者有很强的警惕心理,时刻提醒着自己不要与他人过于亲密,不会完全信任别人,也不希望别人依赖自己,与他人太过亲密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即使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希望能与他保持一定距离,避免感情投入过多而受到伤害。因此,他们的情人总是抱怨感受不到应有的亲密感。回避型爱情者总是会对爱情持否定和怀疑的态度。此种人约占人数比例的25%。

焦虑型爱情者

焦虑型爱情者的信念是“我不好,你好,可是我不确定你可不可以信任”。与回避型爱情者不同的是,焦虑型爱情者总是在恋爱。“我不好”的信念使他们总是急急忙忙地想要坠入爱河,希望脆弱的自己能够找到可以依赖的支柱。但是,受到“你好,可是我不确定你可不可以信任”信念的影响,他们不知道找到的这个依靠是不是可以信任,因此他们依赖对方又很难信任对方。一方面他们使用各种方式保住自己的感情(例如,讨好,委曲求全),另一方面要求完全掌控情人的行踪,以安顿内在的怀疑。这种做法带给情人过度的压力,让情人承受不了。因此焦虑型爱情者的恋情维持的时间最短。此种人占人数比例的19%。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发现,安全型爱情者的爱情可维持十年以上,而回避型爱情者的爱情却大多不超过六年,焦虑型爱情者坦承他们的爱情很少有多于五年的。

难道这世上44%的人注定要背负着这样悲催的心理暗示过一生么?

当然不是!

心理学家坦陈,只要你身处爱与信任的人际关系中,你的类型模式就有可能产生改变,即使这些爱与信任在你小时候是缺乏的。

看到这里,有的人可能要说了,NO!NO!NO!我可不是因为什么依恋的原因才单身的,我只是没有遇见那个TA,那个能满足我对异性的所有幻想、那个能入我法眼的TA。

那能入你法眼的会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如果你问问周围的人,他理想中的伴侣是什么样的,你会发现这个微型的“心理测试”还真能测出不少有意思的东西来。

钱小姐:“如果考虑到要结婚的话,他必须有一套房子,不然难道要我跟他租房子吗?”

这一定是个非常现实的人,她的核心价值观更多的是和物质相联系的。

梦小姐:“我想他最好能够懂我,要够浪漫,能给我一个公主般的感觉。”

这绝对是个喜爱梦想的人,有情饮水饱算是她的写照。

沈先生:“我的另一半不必多么优秀,只要孝顺、专一、爱干净、做事认真、相貌中上、幽默、聪明、单纯、善良……学历嘛,硕士以上就可以了”这绝对是一个或者即将成为一个……剩男。

个人偏见是爱情的绊脚石

有一位女士,大约应该算做“白骨精剩女”(白领、骨干、精英、大龄单身)的一员。曾经有好几位热心人询问她对伴侣的要求,她倒也干脆,程序化地列出她的“十条标准”,还特别拜托大家如果发现能够满足这十条标准的人赶紧给她牵线搭桥:

单身,谈过恋爱但不能谈过太多恋爱,当然不能有婚史;

年龄不能大于35岁;

身高180cm以上;

有北京户口;

年薪不能低于20万元;

……

一开始想要给她做媒的几位大姐在听了这“铁娘子十条”之后嘴上答应留意,但是后来似乎也就不再热心为她搭红线了,倒是她周围很多条件还不如她的女同事、同学都先后给了她“红色罚单”。她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她觉得自己的理由很充分:单身是结婚的前提,有恋爱史说明这个人不是怪胎,没有太多恋爱史说明这个人不会花心;她妈妈说夫妻年龄不能相差太多;身高低于180cm的话,两人看着不般配;没有北京户口将来孩子的教育会受影响;年薪太低会让将来的婚姻生活“百事哀”……有理有据,振振有词。但是设想一下,能够满足这样十条标准且能让她看上眼的人能有几个,而人家又凭什么非你不可?最关键的是,任何听到这样“十条标准”的人大概已经给她贴上了“苛刻刻薄”的标签了,哪个异性还敢自投罗网?

当然,无论对错,我们总是喜欢作假设,这是人类本性的一部分。但如果你真的在寻找爱,你能否不要将整个人类拒之门外!你每一个假设都会无情地把一批人划到你的圈外,而站在你圈内的可选择对象会越来越少,与你真正有缘的人说不定早被你提前踢出局了。

有位朋友的母亲十分有意思,她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恋爱就像捞鱼,你撒网下去,不一定会捞个什么出来。大海那么大,你这张小网能捞的本来就有限,如果你再挑挑拣拣,那就只能饿肚子。所以,恋爱就要全面撒网、重点培养。”当然,这也不是要你脚踩几条船的意思,我想老太太的话大致是说,在你“捞鱼”的时候,最好先别抱着“我只要体重不过四两、身长不过20cm、鱼鳍要通透玲珑、身上没有寄生虫、通体看着舒服的鲫鱼”这样的想法,咱们先别急着拿各种偏见来制约自己的选择,先捞捞看可否?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偏见,看看你是不是也有着同样的执念:

年龄

情侣的年龄差异多大能够接受?很多女性首先杜绝了女大男小的可能,因为“女大一不成妻,女大二哭啼啼,女大三抱金砖,女大四像老姨,女大五赛老母……”,刚巧遇到抱金砖的概率太小,所以全都不行!之后又说同岁或者只比自己大一两岁的男人太幼稚,不能托付终身,所以男女年龄差异在3~10岁为妙。

不得不说,年龄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偏见,特别是当网上约会或相亲时。可是如果你拒绝与对方邮件联系只是因为对方超出了你预想的年龄范围,你可能会失去抓住那个成熟和稳重的TA或是喜欢冒险并充满活力的TA的机会。如果好容易找到一个年龄差异符合你要求的,万一你再有个属相、星座什么的苛求,天不剩你剩谁?

身高

现在很多择偶的节目里,男嘉宾时常要求女性温柔体贴,女嘉宾则要求男性温柔孝顺,这些倒也无可厚非,但是还有人要求对方身高在×××~×××之间,理由是这样两个人不会有隔阂,生活在一起不会有负担。身高上的差距就会让两个人有隔阂有负担?那我们看看尼古拉斯·凯奇和妻子爱丽丝·金,看看潘长江夫妻,看看威尔·史密斯夫妇……

身高差异大却幸福美满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快放下你的“身高不是距离,但是个问题”的想法,好好爱一场吧!

收入水平

“我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这个言论曾经一石激起千层浪,更有朋友慨叹“现在是有钱人终成眷属啊!”这些都显示大家在对爱情、伴侣的选择正在走向怎样的趋势。想要自己的伴侣能够有足够的经济基础,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你把这个足够的经济基础定义为“想怎么花就能怎么花”、“天天能在微博上炫富”的话,那的确需要你好好地、狠狠地寻找你需要的另一半。但是如果你愿意和你的另一半一起白手起家、共同努力创造自己的生活,如果你不以奢靡的生活为目标,如果你享受那种与爱人共同担当、慢慢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感觉的话,那你会发现,你的选择有很多。其实,有时候放下一点,还爱情以单纯,这样不是很好吗?

背景

究竟情侣共同点多好还是不同点多好?似乎现在普遍的观点是:背景要相似,性格要互补。你想和伴侣拥有共同的东西,因为这会有共同的话题,可以成为恋爱关系向前发展的起点。但是,背景相异的人更有吸引力,那种相互了解、慢慢走近对方世界的过程才更加丰富多彩。大家在看《灰姑娘》、《小美人鱼》的时候,感动、唏嘘于这背景差异却至深至真的爱,可是为什么轮到自己的时候就看也不看别的群体呢?

真正深入地思考一下,这些偏见对你来说是不是真的必要?还是仅仅为了一些其他的目的,面子、自尊、生活习惯……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对潜在对象的偏见必会阻碍你找到真正的人生伴侣。如果你真的准备好了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百分百安全恋人,你要好好看看你想要什么,然后将表面的东西抛之脑后,克服你的个人偏见。

在一个关于数学模糊理论的纪录片里,谈论为何要模糊的时候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拟。如果将头发少于5000根的人定义为秃子,那么假设这个时候有个人刚好有5000根头发,你拔掉一根,他就立即从不秃变成了秃子?所以很多问题不是必须精准回答的,我们也需要模糊。如果你是要找个和你年龄差异在三岁以内、身高差异在10cm以内、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要跟你一样拥有在大城市成长经历的人,那么有个大/小你三岁半、高/矮你11cm、年收入15万元、在二线城市长大的人,你是不是坚决要把对方抵在心门外?你怎么知道这个人会不会就恰好是那个TA呢?

古人尚且慨叹“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如果你希望让凉风陪伴你,那就别纠结于其中的那点尘沙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伴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