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被误读的信托:信托法原论
12740400000001

第1章 序一

完善中国信托制度的重要滋养

原全国人大财经委《信托法》、《基金法》起草小组组长

王连洲

也许因为时间过得久了一些,曾把应诺写序的事情忘在了脑后,直到本书稿传至我的信箱,我才突然感受到一份盛情难却、义不容辞为该书写序的责任。

记得是在上海参加由“上海信托登记中心”举办的一次有关信托受益权流通课题的论证会上,首次遇到了一起参会的书作者。她告诉我她正在写一本关于信托法方面的书,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个序言。我未假思索地回答说,好!记得当时首先涌上心头的想法是:热心信托行业、下工夫研究信托制度并有所建树的,还真的后继有人!此事不禁令我有些感慨得喜出望外。因为在目前国内实施和发展信托制度还存有诸多不顺利的大环境下,能持之以恒、不甘寂寞、刻苦认真地致力于信托法理论研究和信托实务开发的人,说实在的,市场上并不太多。具有理论功底和一定业务专长的人及其着作出现,就是信托业界的一大幸事,应当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和庆贺。

现在这部书稿就摆在我的电脑里,我仔细地翻阅了一些章节。书中对于某些问题的论述和观点,不时引起我在具体组织起草信托法过程中对这些诸多问题争议情景的回忆,至今历历在目。联系到中国信托法存在的某些瑕疵或引发久久难息的争议,再看看本书对于信托法的某些点评,不禁令人产生一种倒回的遐想:如果在信托法起草过程中,更广泛地倾听一些专家学者和业界的意见,更认真地体现一些民主与科学的立法原则和精神,特别是如果将本书中卓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及早地发现并吸纳进去,那么中国信托法应有的光彩或许更灿烂一些,应有的生命或许更长一些,应有的实施效果或许更大一些,引发的对中国信托法的存疑甚至责难或许更少一些。

并非凭空拔高本书的理论性和专业性,而是在存有争议的诸多问题上,本书做出了令人易于接受的阐述和分析,体现出了虚实结合,内外贯通,观点鲜明,论述简要,文字畅顺,编排新颖等自己的特点与创新。其主要看点在于:

一是本书追根求源,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信托制度之所以在英美国家根深蒂固的原因,分析了在我国的法律、社会及文化环境下信托法律制度应该有的生命力。由于作者在美国完整地学习过信托法,并从事过信托法律实务工作,撰写过中英文信托法律文件,因此对于中外信托法的研究介绍,能够融会贯通,浅显易懂。

二是本书不仅从理论上探讨信托法的原理,更从实务角度分析了信托的运作以及可能产生的纠纷及其解决办法,介绍了英美国家的案例,也分析了我国现有的有关信托纠纷的案例,尤其提供了几种信托文件的文本,并详细分析其重要条款,给信托司法介入提供了便利。

三是本书从头至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分析了民事信托在我国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必要性、可操作性及其可能实施的广泛空间。我国目前有关信托的理论探讨一般都限于商事信托,在实践中更是没有遇到过民事信托,而本书的重要特点,就是深入分析了民事信托的方方面面,鲜明地提出和反复论证了民事信托就是商事信托的基础、商事信托的原则大都是从民事信托原则发展起来的观点。与此同时,作者从我国继承法、物权法的角度研究出发,认为我国民事信托的发展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其独特的财产规划与管理方式,无疑对我国人民生活安宁与社会和谐发展会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

四是本书厘清了商事信托与资产证券化和投资基金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商事信托是资产证券化与投资基金的工具”的结论。作者还对资产证券化与投资基金中的商事信托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资产证券化与投资基金立法并无十分必要,而相反针对作为两者工具的信托、公司或合伙的组织立法似乎更为迫切和重要的观点。

五是本书通过对国外信托法律制度与我国现行信托制度发展情况的分析,认为我国《信托法》自颁布以来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发出了应该重新进行修订的呼吁。

六是本书对中国《信托法》进行逐条的点评,然后提出了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若干建设性意见,其中包括:应当明确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属于受托人所有,从而厘清产权关系,确立诉讼中受托人的主体资格,使信托真正与代理关系区别开来;应当重新对信托进行分类,以便于对信托公司进行规范;应当对信托原物与收益的区分进行超前立法;应当进一步强调受托人的义务,尤其是强调对不同性质的受益人给予公平对待的义务;应当在我国公务员及某些公司高管中设立盲目信托制度,并在追缴贪官赃款赃物时采纳推定信托制度,以提高反腐倡廉的效率等等。

本书将以鲜明的个性特点问世,正值近年来中国的信托法理论研究虽有所进步,但大多仍停留在狭隘的纯理论研究层面,其研究成果与实践需要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大。实践之树常青,任何的法律法规则是灰色的,信托法理论的研究需要有个与时俱进的创新和发展。本书也许正是适应了这一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者。因此可以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进信托制度及其实务在中华大地的生根和扩展,无疑也会受到学界、业界的欢迎。也正因为如此,本人欣然应诺,此序为贺。

2009年12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