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静待花开:和孩子们一起幸福成长的日子
12724100000008

第8章 专业成长:在翩翩思绪中启悟(3)

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关注真实的情感体验,求真的课堂是生动的。《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我以前也曾上过,讲抗美援朝志愿军的事,因为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远,难以激起共鸣,所以效果平平。但是,窦老师却演绎了一堂真情感人的好课。她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真实的声音,联想抗洪抢险的战士、“非典”期间的白衣天使,以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背景下体会同胞亲情。之后引领学生逐步进入课文,体会中朝友谊的深与浓,最后链接著名作家魏巍《我的老师》,让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一位同学含着热泪深情地回忆起自己遇到挫折时,老师给自己发邮件,给予安慰和激励,现场一片感动。临了,窦老师还推荐了一组好书。多篇文章、多种信息、多个角度的组合,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关于亲人的交互信息网,孩子们的情感在激荡,听课者的泪花在泛起。不是煽情,而是动心。由此可见,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将生活与课堂密切联系,让生活带动课堂,让课堂关注生活体验,这样才能够和学生以情悟情,以心连心,以神会神,享受平等对话的愉悦,感受课堂中心灵澎湃的历程。

浸润人文的色彩,流溢生命的动感,向善的课堂是感人的。窦老师不仅在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生成智慧,更在每一篇课文中充分挖掘精神内涵,引领学生实现人生态度和生命品质的提升。特别喜欢窦老师上的《秋天的怀念》,曾再三回味,那洒落一地的菊花,仿佛开在我们的心上,开出了绚丽的生命之花。课中,窦老师就一个“忍”字展开追问: 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一忍三叹,层层递进,体会到了母亲忍住的不仅是自身病痛的折磨,还有对失去生活信心的儿子的一万个不放心,是身心俱苦的肝肠寸断。像这样的神来之笔还有很多,结尾更是精妙,她让学生从描写菊花的句子中感悟对“好好活”的理解,有说“淡雅”的,有说“热烈”的,有说“深沉”的,有说“潇洒自在”的,甚至有孩子说道,“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雨,都要活出自己的尊严”。学生已然从课文中读出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这样的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度着充满生命激情的旅程,人性之美处处闪烁着光芒。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生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感动,教师首先要会感动,我们只有自己具备了真诚和善良的品行,才会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去唤醒和培植学生的美好人性,使之慢慢滋生,日益壮大。

充盈着灵动的语言,飘散着怡人的芬芳,至美的课堂是诗意的。综观窦老师的教学语言,有的激越似高山流水,有的欢快似小泉叮咚,有的委婉似涓涓细流,无不动人心弦。更有清诗丽词、哲言名句如散落的珍珠,在不经意间透出迷人的光泽。“喂——你是谁?”“我是小鱼!”“小鱼小鱼,你好哇!”“落叶姑姑,你好哇!我喜欢你。”“那你就来吧!”于是,这个男孩,这条幸福的小鱼扭动着小小的身子,于想象的池水中一曲一拐游到台上,美丽的落叶也随之摇摇曳曳翩然起舞。“睡吧,落叶,在大地母亲的怀里,好好睡觉!”这是《落叶》一课的尾声,“等到明年,你还会飞上枝头,在静寂中思考,在风声中舞蹈,为我们演绎美丽的落叶之歌!”这样的结语,传递的是沉醉,是向往,是留恋,也是淡淡的伤感,怎能不动人!其实,在课堂的对话中,教师话语并不在多,但要字字珠玑,行云流水,顺应思路,点石成金。这一番功夫可不是轻易能得来的。我们不妨试问一下自己,作为语文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又补充了多少知识的食粮——读过多少好书,记得多少诗词,能否出口成章,是否落笔生花。课堂中的诗意来自于深厚的积淀和真情的投入,我们只有不断开阔视野厚积薄发,才能让课堂成为一方更美丽的舞台,成为师生共谱的动人的诗篇!

合上书本,一堂堂蕴着真、含着善、透着美的课犹然浮现在眼前。虽然,举手苍穹不一定能摘到星月,但是流连在这片纯净天空下,我收获了许多美好的感受,有更多的憧憬和向往。“寻真,向善,至美”,我将沿着这样美丽的踪迹,一路追寻,一路探索,让教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2. 研读教学理论: 将“关注学情”贯穿教学全过程——读《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与实施》有感

这是工作室为我们精心挑选的一本装帧素雅、内涵丰厚的书,洋洋洒洒近三十万言,将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与构想”、“预设与生成”、“策略与实施”写得层次分明、透彻周密,从理论框架到实践指南,一步步引领我们走近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使我获益良多。

让我最有感触的是本书对学生学情的充分关注。学情,是教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学情,有效教学的设计就将是一句空话。曾经,我认为课堂教学是有明确目标和具体内容的活动,课前必须有周密、详尽的备课,所以往往把课堂设计得天衣无缝、密不透风。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明确了关注学情的重要性,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在这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学情,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1) 课前预测学情,使之纳入备课的一部分《孙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的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课堂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发展,而关注学情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础。

首先,分析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做好有机衔接。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是学生实现目标的前提。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知识建构,符合教学原理。教学设计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把握学生学习语文的“最近发展区”,力求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使学生能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滋味。

其次,分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设计。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需要。

最后,分析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思考相应对策。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及时发现这些困难和障碍,并能巧妙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所以,备课的时候,老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本,设身处地地去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细致地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化解的方法。

(2) 课中关注学情,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学中,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而不能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迷迷糊糊地跟着教师走。我们必须关注学情,研究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更为精彩有效。

① 关注学生的空间——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