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12722800000008

第8章 用什么支撑起学生喜欢的学校(2)

人本理解是赢得学生喜欢的“心弦”。首先要理解学生是“生物的人”。好奇、接受挑战是生物的本能之一,“一看就懂”、“不学就懂”的东西不必再讲。其次,要理解学生是“社会的人”。繁重的高考压力和学业负担,需要老师来解放。强迫这些社会人去学高考不考的内容谁都于心不忍,那就只能在学习方法、思维方式、质疑精神等方面下工夫。必须要求自己决不拖堂,决不搞题海战术。再次,理解学生是“自由的人”。青少年时期正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科学质疑精神使科学素养形成走向“自由王国”。科学素养提升的关键是科学思维品质的培育,因为学生是“自由的人”,自由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因此,教师应该把“师者,思者之师”作为自己的教育格言。

说到当今的孩子,很多人尤其是教师,常常会强调他们在成长上的缺失,并且忧心忡忡。事实上,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一代不如一代”的感叹流传百年,往往都是因为成年人总是以“上一代”的视角来看“下一代”。因此,要理解学生,还需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必须贴近时代脉搏,乐于接受新思想,愿意包容新事物。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同理心”,就是指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对他人的情绪和心境保持敏感和理解。同理心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促进双方深入沟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有助于发扬人们的爱心。同理心让教师理解学生,也让教师赢得学生的理解。尤其是面对当今这个多元的社会,师生之间的信任离不开它。

五、开放,让学生选择自由

“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和想象方面的自由。”(《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幸福自由,而选择则是通往幸福自由的最佳路径。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范围和机会的扩大就意味着幸福自由成为可能。选择,是从多样性、多种可能性中挑选自己所喜欢的、擅长的东西,它打上了选择者主观的烙印,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没有选择,人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自我实现的人,也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中华路第三小学原校长黄兰宁指出:“选择,让教育从一开始就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主动的权利、责任的意识。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相对于强有力的公共选择,个人选择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事实上,个人选择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效率、改善教育质量而具有工具性价值,更因为它维护了受教育者的权益而具有建构性价值。因此,正确把握教育公共选择与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个人的选择,对我国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要在课程、课堂、教师、环境等多个环节提供机会,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突破思维定势,使每个学生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个性化课程、个别化实践需求越丰富,学生个性化需求越能得到满足,对学校的喜欢度也就越高。

特级校长杨明华说得好:“如果我们的学校能在环境创设、课程设置、教学策略、管理评价及师资发展上为学生这一‘自由’而提供服务,那么学生的学习就快乐,发展就健康,这样的学校他们会喜欢的。如果我们在深化课改的征程中,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些,给学生自主安排的时空再大一些,那我们的学生会更喜欢学校,会发展得更快。”

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学校不仅应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还应满足学生在不同基础上的发展;不仅应满足学生共性的学习需求,还应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和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的多方面需求,既有必选必修课,也有自主选修课、自主拓展课;学校能给有特长的学生创设平台,成立他们自己的社团,并能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学习与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权利与自由,以挖掘他们发展的潜力、拓展他们发展的空间。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时代的要求,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就能构建起为学生人格和才学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提供足够时空的学校课程体系。在这一课程体系下,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一张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表,课程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基础和愿望,就能受到学生的欢迎。

学校教育的选择可以从课程开始,可以从活动开始,可以从作业、考试开始……选择,是每个生命实现自我的途径;选择,是人的精神能量充分释放的导火索。得到学生喜欢的学校,一定是开放的学校,一定是能给学生最自主的选择、最充分的自由、最大的发展空间的学校。

六、幽默,让学生释放压力

黄浦区曾对学生作过一个调查,调查学生“最佩服老师的理由”。调查表罗列了十个理由,并有一项空格,请学生自己填写理由,十个理由中选择最多的两项是“敬业负责”(56.7%)和“幽默”(54.9%),无论男女学生还是各个学段学生均如此,只是排序稍有不同。各学段的学生中,“幽默”成为中学生首选、小学生第二高选项;而在调查学生“最欣赏老师的品质”的选项中,“幽默感”也成为中小学生的首选。

事实上,这类调查结果已经是当今学生的普遍反映。不久前新浪网记者就曾做过类似调查,众多学生都表示,最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去年《澳门日报》报道,教师节前夕,澳门学联、青年研究协会调查“中小学生喜欢怎么样的老师”,调查发现,近千名澳门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学生中,逾半数受访的中小学生最喜欢“幽默风趣”的老师。

幽默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它是英语humour的音译,指言谈举止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诙谐风趣”是从言谈举止的风格上来说的;“意味深长”则是从言谈举止的寓意,从它的思想性、教育性方面来谈的。

幽默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在传统观念中未必被视为基本的或重要的教师素养。但是,今天众多学生的选择不能不让我们引起重视。教学对象的喜好不能不视作重要的教学需求。

我们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上,板起面孔一本正经地宣讲容易让学生厌烦,幽默,就像是兴奋剂、调味品,能让学生轻松愉快。轻松的课堂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幽默让学生的疲劳消失,让课堂变成给学生减压的场所……其实,课堂上的“幽默”不应仅仅理解为老师上课喜欢说几句笑话,而应该是与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风趣。

我们知道,追求快乐是人类的天性,而幽默的言行能够满足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它是人们适应环境、缓解压力、走出尴尬的有效方法。通过诙谐风趣的语言,可以淡化人们的消极情绪,甚至让人自我解脱、渡过难关。从心理学角度看,幽默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在今天紧张、艰苦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在考试、升学压力如此巨大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就更加需要幽默作为课堂上的“润滑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