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办学生喜欢的学校:让教育回归本原的探索
12722800000006

第6章 我们对“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期望(3)

最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的制度是学生通过民主讨论、共同制定、积极维护而形成的。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自觉遵守和维护班级制度,让更多的学生在班级中承担责任,获得做班级主人的积极体验,是班级实行民主管理制度的真正目的。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这样一句话:“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人来管理的人。”学生自主管理不仅是学生管理班级、学生管理学生,更重要的是学生管理自己。这种无声无形的管理和激励,会使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有声有形的班风蔚然形成。在这种氛围中,学生通过示范激励,将自己与他人之间、自己与制度之间、自己的今天与昨天之间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修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制度带来的公平与公正,形成自觉遵守和执行制度的良好习惯,进而对班集体产生喜爱之情。

(三)班级要有令人自豪的向心力

一位教育家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向心力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到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班集体的向心力是在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领头羊的班主任的言传身教是形成班集体向心力的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关爱是形成向心力的黏合剂,团结能干的班干部是形成向心力的中坚力量,健全的制度和自觉的执行是形成向心力的关键。这种班集体使师生形成合力,去实现共同的愿景,创建共同的家园。它作为一种磁场,不会让一个学生掉队,也不会冷落和歧视任何人,这样的集体最能调动班级每个学生的情感,使班级真正成为富于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成为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场所。学生会因身处这样的集体而感到自豪,会因班级每一项成绩的取得而感到欢欣鼓舞。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样的班集体,要让学生不喜欢也难。

(四)班级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问卷调查中,“同学关系的融洽”成为学生喜欢学校的首要因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能让学生体验到被接纳、被尊重和自身存在的价值。我们要引导学生处理好同学关系,提倡助人为乐,心中有他人,看人要先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要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学生懂得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同时要以责任心和上进心赢得同学的信任和好感。我们还要教会学生必要的交往技巧,让学生学会谦虚、宽容地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多为他人着想。可以说,让学生喜欢集体、喜欢同伴的过程就是在教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会处事的过程,这种教育远比教给学生书本知识更为重要。事实证明,在人际交往中,后天培养的素质比天赋的美貌更具持久性和感召力。

总之,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它是知识的集散地,是人格的熏陶地,是体质的培养地,是心灵的归宿地”。班级文化建设和学生间的“同伴关系”在“办学生喜欢学校”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和温馨融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喜欢学校的重要因素。我们相信,学生在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历、体验和感悟,必将在他们生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迹。

六、让校园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学校物质文化的一种反映。校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也影响着学生对学校的评价。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喜欢校园环境,就要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使他们对校园环境具有新奇感、亲近感和责任感。

(一)校园环境要让学生产生新奇感

学校是润化心灵的殿堂,学生在几年如一日的环境中学习,对司空见惯的景象难免会缺乏新鲜感、出现疲惫感。如果校园环境能让学生产生新奇感,便会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校园绿化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花草树木也就成为学生对环境产生新奇感的对象。虽然学校的绿化面积有大小,花草树木有差异,但都要认真做好绿化设计、管理与养护工作,制作一些绿化造型,定期更换一些草本植物,做到春有绿、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变化,享受花草树木给自己带来的愉悦感。

环境布置方面,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学生“想听”、“乐听”、“会听”。以美观、和谐、安全、简洁为原则,一般是两三个月环境略有变化。要让这种变化真正满足学生的新奇感,就要充分相信学生,把每一面“墙壁”都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比如通过设置“涂鸦墙”,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把心声倾诉到“墙壁”上,产生人与环境的互动效应,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还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校园环境也充满了勃勃生机。

当然,环境更新并非越勤越好。有研究指出,环境变化过于频繁,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久性的养成。把学习环境弄得五彩缤纷、纷繁复杂,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特别是刺激性的色彩还会引起低龄学生焦躁不安的情绪和其他不适反应。

(二)校园环境要给学生带来亲近感

学生每天生活的校园环境,应当能够让他们产生归属感、亲近感。要从学生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活动区、运动区是他们重要的活动场所,将这些场所布置得更吸引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要适时放松、适当运动,所以休闲区、运动区可能更符合他们的身心特点。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学校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校园环境来实现的,因此,在校园里适当挖掘体现学校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也能给学生带来亲近感。如一尊学校创始人的塑像,会让学生在景仰之余产生对学校历史的缅怀之情;一座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艺术雕像会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引起人与环境的情感交流。

能让学生产生亲近感的校园环境一定是在设计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即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化、人情味的。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不要追求高档、豪华,而要因地制宜,量力而为,安全实用,体现关怀。如能为学生挡雨遮阳的走廊一定比某个豪华而不实用的建筑更受学生欢迎;充分考虑到学生生活便利的设计也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学校要努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放手让他们承担某些环境的布置任务,使他们在参与动脑、动手的过程中拉近与环境的距离,提高对环境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辟专用场所展示学生的作品,让更多的学生对这样的环境产生感情,从内心热爱自己的校园。

(三)校园环境要使学生肩负责任感

舒适、美丽的环境,使人身心愉快,产生积极的情绪,这样的环境才会令人喜欢,并且容易让人产生一种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因此,要设法让师生共同喜欢和爱护校园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自觉保持校园、教室以及校内公共场所的整洁、美丽,树立“我爱学校我爱家”的观念,在“洁、亮、美”的环境中减轻学习的劳累,产生愉悦的心情。

校园环境的整洁、美丽,需要每一个成员的真诚付出。这就不仅要做到学校的卫生打扫工作到位、宣传教育工作到位,还要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学习中、活动中增强责任感,如参加“我们在哪里学习”、“大家来找茬”、“我走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等活动,认真做好每天值日工作和每周大扫除工作,看到垃圾、纸屑等应主动拣起,不把早餐、零食等食品带进校园,要让学生意识到校园的整洁与美丽是每个人的努力换来的……同时,可以通过开展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参与设计、优化、管理校园环境,为校园建设出金点子。学生自主参与了美化环境的活动,就会更好地担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也必定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校园环境,越来越喜欢这样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