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多维视野下的现代教育工程
12722500000009

第9章 教育问题的综合分析(1)

关于当下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太多的声音,以至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从这些声音中,梳理出根本性问题,这是我们研究、谋划、设计、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关键所在。

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社会性的复杂系统工程。已经暴露的绝大多数问题只是微观的、局部的,可能对教育质量有很大影响,但与教育过程关系不大。教育本身的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过程性问题;二是通过教育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架构性问题。前者是方法和手段层面的目标性问题,更为微观;后者是原则和基础层面的结构性问题,更为宏观。

说教育存在过程性问题,是因为我们更为关注书本知识的传授,而较少关注知识的“Why”和“How”,更少地强调育人。说教育存在体系性问题,是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采用“拿来主义”,缺乏从历史高度和人生高度,以战略性的思维和全局性的视野,从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等方面研究、谋划、设计并形成自己的现代教育体系。而只有深入剖析那些典型问题和当下的“流行”问题,采用自底向上的思维方式,方能看清教育的过程性问题和结构性问题的本质,提出解决办法。

第一节 教育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人才质量下降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大学教育开始进入中国,并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造就了一批文人志士,成就了中国高等教育曾经的辉煌。曾几何时,教育成了当下中国最大的“痛”。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关注与责难,呈燎原之势。

我们看到了一些不理想的结果:人才质量下降了,教育问题很严重。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任何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得到结果的过程,其过程管理才是质量的根本保证,教育也不例外。当下的高等教育肯定存在问题,但如果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育过程都存在缺失,那么,大学教育就已经积重难返、回天乏力了。

(一)教育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扩招吗

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专业技能需求和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人口生育的高峰期,受教育人口规模庞大,中小学的教育规模在大幅度地增加,从而导致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有人可能在疑惑:针对同一个教学班,讲授同样的知识,教师面向30个学生可以开展教学,那么,面向80甚至100个学生同样可以教学。按理说,更大规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大批量地培养人才,为什么会导致教学质量的迅速下降呢?

扩招对人才培养质量有影响,这是肯定的。但是,质量在十多年内下降如此之快,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学过程有问题。我们一直采用一种“工匠式”、“学徒式”的人才培养方法,单一性、可量化的考试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而很少关注知识的“Why”和“How”的思维过程。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包括大多数教师、教育管理者在内,导致这种思维和做法不断地“近亲繁殖”,使得我们对书本知识的重视走到了畸形的极端。

笔者听说,国庆放假期间,某高一数学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达45页之多。即使在平时,中小学生完成作业通常要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更没有独立思考和想象的时间、空间,完全被剥夺了该有的轻松和快乐,令他们与精彩的现实世界隔绝。试想一下:老师每天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似乎希望学生能将所有可能的题型都做一遍,如此的教育方式导致质量下降与扩招有多少关系呢?老师为了拉开学生的成绩距离,甚至出很多刁钻的怪题。这样一味地在题目上做文章,以期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是不是出题思维的“近亲繁殖”现象呢?即使学校不扩招,每个班只有10名学生,这种只关注结果的“填鸭式”教育终究是培养不出一流的创造性人才的。

大学毕业的家长,甚至大学教授,面对初中生的语文试卷,都没有把握做及格;一个外教面对高中生英语试卷都没有把握得90分。真不知道,这样的考试究竟考查学生什么能力,又会将学生导向何方?其实,只关注知识、成绩等结果的教育方式不断被“近亲繁殖”,由此所带来的问题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会有所表现,扩招只是将这种问题提前暴露而已。如果教育能启发学生思考,即使扩招了,质量下降也不会如此之快。

(二)是结果导向还是过程导向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的教育被不断地演化,甚至简单地等价为书本知识的传授。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国际地位低下,“两弹一星”迅速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功用性价值更加凸显。社会对专业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正是这种需求,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能力、水平评价简化为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简化为成绩、名次、证书;对员工的评价简化为各种头衔。这种思维不断地被“近亲繁殖”并普遍化,形成了结果导向的功利性思维,从而导致老师、教育管理者甚至整个社会都以这种思维认识和评价教育。以至于近几十年来,我们对教育的宣传和导向都是以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主体。

社会公众追逐结果,对教育持有非理性的期望。家长们生怕小孩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英语、奥数等学习越来越低龄化。抽象的态度、习惯、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被简化为具体的技能。所谓的“素质教育”也只是唱唱歌、跳跳舞之类的技能学习和训练。对结果的追逐使得各种认证与获奖证书、数量指标、名头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出名要趁早”普遍流行。有的人缺乏可以显摆的结果,就采用抄袭、作假或走关系等非正常手段,甚至借助于网络“一脱成名”、“一夜走红”。

社会公众对教育普遍持有功利性认识,这本无可厚非。知识技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都只是结果,人类真正的智慧体现在追求理想、创造知识、发明技术、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可悲的是,对这种结果和过程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者、教育实施者甚至整个教育界普遍缺乏理性的认识。以至于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行政部门常常影响甚至干涉教育的过程,采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教育实施各种手术。然而,很多做法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这种思维和这些做法只是暂时且局部的,倒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全国范围内,老师、老师的老师,甚至祖师爷都这么认为并这样做。时至今日,这种思维呈现一片燎原之势,教育重心严重失衡,教育发展越来越畸形。然而,所有人却都只能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这种模式,家长们除了抱怨,也别无他法。

更为可悲和可怕的是:一方面,这种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从幼儿时代,甚至一生下来即开始产生。因为一代代人不断地近亲繁殖它,本该后天形成且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被固化成单一模式,并成为终生且似乎天生的东西;另一方面,这种思维导致了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对学生水平和能力的评价。正如高钢所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越来越走向极端,分数被抬到越来越高的地位,孩子们被越来越紧的紧箍咒勒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每天被拴在桌前十几个小时,原本天真烂漫的童年变成过度沉重的学习苦役。

某知名大学的教授对学生说,“四十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高学历者的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此言引来一片哗然,原本很简单的事件反映了复杂的思维问题。

第一,该教授此举目的何在?也许是笔者妄加猜测,他大概是希望通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哗众取宠,吸引眼球,让世人知道有此教授。

第二,该教授的思维逻辑混乱。学历、财富、成就、失败、贫穷、耻辱等概念,有的是抽象概念,有的可具体化,这些概念有联系但却不能等价。

第三,对教育而言,培养完整的人远比培养追名逐利之徒重要。教育不是为了创富,而是旨在“化性至善”,高学历者未必就是完整的人。没有任何哲人说过:高学历的贫穷就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第四,很多思想家在世时穷困潦倒,死后其思想方为世人认可。当下,即便到五十岁,绝大多数高学历者也未必能有多少思想沉淀。

这样的教授培养的学生,除了创富之外,恐怕终生亦难以有所成就。知名大学的教授尚且如此,整个社会又如何能理性地认识教育呢?我们的教育还有希望吗?

二、教育的“近亲繁殖”现象

我们都知道:生物的近亲繁殖导致物种单一化。教育的近亲繁殖常常被简单且狭隘地理解为:一个老师、他的学生、他学生的学生在一起工作,会产生学术上的近亲繁殖。这种近亲繁殖现象已被广泛深入地讨论分析。其实,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和问题,其背后的过程、方法和结果,都越来越条块化、简单化甚至单一化,这也是思维、方法被近亲繁殖的表现。

笔者曾与一个来自美国的外教同事多次交流讨论,并了解了一些美国大学、中学、小学的教学和管理的过程、细节,并分析思考别人的做法与我国的有何差异、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尤其是在过程和细节方面。美国的教育并非完美,但这些交流不仅扩展了我的思维,也常常使我认识到原来事情还可以这样做。其实,书本知识是死的,而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如何思考的方法、技巧等细节性经验难以从书本上获得,但却最体现智慧。这些经验一旦变成书本知识,往往显得苍白乏力,且容易被教条化。

针对教育,我们不仅普遍存在教师队伍的近亲繁殖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教育的过程、方法、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等,也因多年的积累呈现出近亲繁殖的特征,并导致思维的“近亲繁衍”。愤青、“80后”、“90后”现象,都是这种繁衍的结果。

(一)培养目标方面

教育目标被定位于功利性结果,如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创富成名。最为重要的幼儿园以及更早期的家庭教育,本应该以弘扬人类美德和励志奋进的故事、培养“礼义廉耻、仁义友爱”的活动为中心,现在却被引导追逐这些功利性的人生目标,过早且狭隘地关注于知识学习。小孩进入学校以后,哪怕是幼儿园,教学都以掌握知识、好成绩、好大学为目标,以实现人生未来的功利性目标。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的目标就缺失了:首先,单纯的书本知识并不代表能力,好成绩带给学生的成就感大大降低;其次,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学历、文凭并不代表工作,功利性的目标被不断地近亲繁殖;最后,公平公正的缺失打破了莘莘学子的梦想,使他们变得更加现实。

理想和梦想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就像信仰一样,可以引导你矢志不渝地朝着某个目标前进,哪怕残酷的现实令你不断调整人生目标。然而很多大学生,甚至中小学生已经变得功利,对未来人生缺乏憧憬和梦想,因为他们的家长担心“小孩太单纯,以后难以适应残酷的社会竞争”,他们希望小孩能尽早适应社会,以便长大以后更具竞争力。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浊水中的一杯清水是多么弥足珍贵”,更不知道“一杯清水变浑浊很容易,一杯浊水变成清水却很难”的道理。

(二)知识教学方面

我们常夸奖某小孩能认很多字、能背很多英语单词或唐诗。小孩进入学校以后,他们的苦日子就开始了:知识传授是主要目的,课堂教学是主要教育,教学采用固定的教科书,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老师的话和教科书被看成金科玉律,尤其是原版教材和权威教材。围绕教科书开展教学,只讲授知识却没讲清楚知识的含义,老师是这样教的,老师的老师还是这样教的。

很多老师只会照本宣科地教学,采用题海战术,布置大量作业,学生基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传授知识并无大碍,但仅为了传授知识而讲授知识,没有启发学生思考知识的“Why”和“How”,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有的人可能会说“中考和高考以成绩论英雄”,但他们并未认识到学生“只要真正理解了知识的含义,没有太多的作业,成绩也不会太差;如果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含义,做再多的作业,成绩也不会太好”。

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常常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当某天作业很少时,除了休息、看电视和复习书本知识,他们通常不会主动阅读,也不会自己设想做点什么。除了单纯学习书本知识,很多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规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他们在自我设想、设问和设计方面的能力(简称为“三设能力”)尚处于未发育阶段。婴幼儿时期稍微萌芽的一点点“三设”能力,在中小学被泯灭了。正如高钢所说:“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