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魂之光:100名铁骨忠心的共产党人
12711300000002

第2章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

卢德铭,字邦鼎,号又新,参加革命后改名继雄,四川省宜宾县双石铺狮子湾(现为自贡市沿滩区仲权乡竹元村)人,生于1905年农历五月初七日。

卢德铭自幼聪明好学,性格开朗活泼。在他8岁那年,母亲和大嫂就曾被土匪“绑架”走了,那时村里人称这叫“拉肥猪儿”。后来家里花了不少钱才把母亲和大嫂赎回来。这一灾难,震撼了卢德铭幼小的心灵,使他萌发了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憎恨。他常对人说:“我长大要当兵拿枪,打死那些害人的土匪强盗。”

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十二三岁的卢德铭日益感到在私塾里关门读死书,枯燥无味,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1919年春天,14岁的卢德铭毅然离家到宜宾县白花场高等小学堂读书。在这里他感到耳目一新,别有天地。他用心学习,刻苦钻研,努力追求科学知识,期终考试结果,总是名列前茅。

1921年,在宜宾白花场高等小学毕业后,卢德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成都公学,每次从家乡到成都上学,往返都是步行,一直坚持始终。他善于思考,有独立见解,认为同乡会没有意义,他不参加同乡会,也劝别人不要参加。他喜欢评论是非,观点鲜明,很有说服力,颇得进步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在成都公学期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正席卷全国,相继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广为传播,卢德铭的思想也伴随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他和当时许多有志革命的青年一样,努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不再拘泥于课堂知识的探求,而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国青年》《新青年》《向导》《洪水》《马克思传》《共产主义ABC》等革命书刊。对《马克思传》更是爱不释手。他说:“为了富国强民,拯救国家民族,只有像俄国人那样,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才行。”他从革命书刊中开拓了精神境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1923年冬天,卢德铭从报纸上看到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招生的消息,毅然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并请李筱亭老师(系老同盟会员)给孙中山先生写了一封介绍信,于1924年春天,辞别父母和家乡,奔赴广州。离家前夕,正当过春节,卢德铭在房门上写了一副春联:

问客何来想是仙风吹到,留君不住须当明月照归。

四川到广州,山重水叠,路途遥远,当时交通又极不方便,卢德铭赶到广州时,军校考期已过。在为难中,卢德铭找到石清扬、卢思蒂、谢慧生等熟人,通过他们引见,见到了孙中山先生。他向孙中山先生陈述了自己的履历、志愿和来意后,孙中山先生当面出了两道作文题给他做,卢德铭很快交了卷。孙先生看后很满意,当即写了一张手条:“该生经我面试合格,收他入校学习。”就这样,卢德铭顺利地进入了黄埔军校,被编在第二期辎重兵队学习。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无论政治和军事,卢德铭学习成绩都很优异,尤善讲演,是操讲兼优的学员,曾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学生的楷模,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9月,卢德铭在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政治部组织科员。他专心致志忙于革命工作。这时他给家里的信中写道:“我已在军校毕业了,但我不能回来。……因我的归期不定,所以颜家的亲事请父亲与我退了。如其颜家不允,那可嘱瑞琴:一要读书;二要革命;三不要缠脚”。

1925年11月,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广东肇庆建立第四军独立团,由周恩来亲自组建。独立团是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黄埔学生为主力,招收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士兵组成的。全团约2000人,叶挺任团长。建制虽属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但干部的调动、任命和人员补充,均由我党独立负责,是我党直接掌握的一支极其重要的革命武装。卢德铭调任独立团第二营第四连连长,根据党的指示,驻防广东西江高要县一带,反击地主武装,帮助开展农民运动。

独立团在党的领导和叶挺的指挥下,屡战屡捷,进展神速。卢德铭在各个战役中,英勇善战,立下许多战功。1926年7月19日,在攻克湖南平江的战斗中,卢德铭率领第四连,绕到敌人背后,造成夹攻之势,向敌人薄弱环节袭击,有力地歼灭了敌人。8月25日在攻占湖北的中伙铺时,他带领第四连,截断了敌人的铁路运输。在著名的攻打天险汀泗桥和贺胜桥的战役中,敌人用机枪组成交叉火力网,固守桥头,战斗十分激烈。卢德铭身先士卒,机智勇敢,带领全连战士冲锋陷阵,战功卓著。战役结束后卢德铭升任第二营营长。

1927年9月9日,在毛泽东为首的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当天,总指挥卢德铭率领起义部队第一团(即原警卫团),从修水西门出发,经杭口、马坳,到渣津一带宿营。在这里他向部队授旗,吹响了秋收起义的号角,指挥部队向国民党反动派进攻。10日,第一团攻下朱溪厂,越过修水、平江边界,又攻下平江的龙门厂。11日,正当第一团路过金坪、攻打长寿街时,遭到从平江赶来的敌军一个团和混入起义部队的邱国轩叛军的伏击。第一团腹背受敌,情况危急。师长余洒度主张硬拼,卢德铭则主张保存革命实力。部队和敌人激战两个多小时,许多战士英勇牺牲,损失不小。卢德铭当机立断,立即率领第一团向平浏边界转移。与此同时,起义部队第二团、第三团虽也取得一定胜利,但第三团在东门市也因敌人重兵袭击受到较大伤亡;第二团在占领浏阳县城后,被敌包围,突围时,兵力损失也很大。在这紧急关头,毛泽东于9月14日在湖南浏阳上坪召开干部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起义各路部队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合。15日早晨,毛泽东率领第三团前往文家市。第一团得通知后,余洒度不愿去文家市。卢德铭却坚信毛泽东的正确决策,坚决服从党的指挥,他不顾余洒度的反对,毅然率领第一团指战员,越过艰难险阻,迅速赶往文家市。

9月19日,起义各路部队会师文家市。当天晚上,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教室内,主持召开了前敌委员会,讨论起义部队的进军方向问题。在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上,围绕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道路的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和起义部队已遭受严重挫折的情况,提出了放弃占领中心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方针。

在会上,卢德铭坚决站在毛泽东一边,否决了“夺取浏阳、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他恳切地说:“毛委员的意见,我完全赞成。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现在敌人集中兵力来打我们,我们处于生死存亡的紧急关系,如果还去攻打长沙,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向井冈山进军,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撤退,有光明的前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向反动派开展有力进攻。”由于卢德铭是总指挥,在部队官兵中有很高威望,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统一会议思想起了重要作用。

9月20日,与毛泽东率起义部队由浏阳文家市出发,向萍乡退却。22日,到达萍乡的芦溪。 9月23日拂晓,部队从芦溪宿营地出发,分左右两路隔袁河上行进大安里。此时,江西军阀朱培德的第三军第七师第二十一团第三营(营长江保定)和江西第四保安团从萍乡赶来追击。起义部队行进到离开芦溪15华里的山口岩时,遭到敌军伏击。部队仓促应战,损失很大。在这危急时刻,卢德铭挺身而出,率领一个连的兵力阻击敌人,掩护部队进山。上午9时许,当部队安全进山后,卢德铭与担负掩护的战士通过一片开阔地与前面的部队会合。这时,敌第二十一团第三营趁机占领了一个山头,居高临下向我撤离的部队射击。骑着白马的卢德铭目标较大,成了敌军的主要射击目标。激战中,卢德铭不幸胸部中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敌人走后,当地群众将卢德铭以及同时牺牲的其他40多位同志的尸体就地掩埋。

卢德铭的牺牲使毛泽东痛惜不已,对天呼喊:还我卢德铭!

解放后,双手沾满了革命烈士鲜血的国民党第二十一团第三营营长江保定脱下军装,隐瞒其罪恶史,躲藏在江西省丰城市做了一名杀猪卖肉的屠夫。1951年7月,萍乡公安机关得到丰城一名进步女青年写来的揭发信,从中获悉了江保定躲藏在丰城做屠夫的线索,随后,萍乡公安机关派人到丰城将江保定抓获,并带回萍乡正法,以此告慰卢德铭等烈士的英灵。

2009年9月14日,卢德铭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撰稿刘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