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
12710100000010

第10章 五脏生成

“原文”

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

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胸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

五脏之气,故色见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如以缟(ɡǎo)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裹纣;生于脾,如以缟裹恬楼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荣也。

色味当五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bì),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路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

诊病之始,五决为纪。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是以头痛癫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绚蒙招尤,目冥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人肝。腹满胀,支流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心烦头痛,病在闹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藏之象,可以类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胠胜,名曰肝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黄脉之至也,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心脏与脉相合,其荥华反映在面色,因为肾属水,心属人,所以心脏受肾脏的制约。

肺脏与皮肤相合,其荣华反映在毛发,因为心属火,肺属金,所以肺脏受心脏的制约。

肝脏与筋相合,其荣华反映在指甲,因为肺属金,肝属木,所以肝脏受肺脏的制约。

脾脏与肌肉相合,其荣华反映在口唇,因为肝属木,脾属土,所以脾脏受肝脏的制约。

肾脏与骨相合,其荣华反映在头发,因为脾属土,肾属水,所以肾脏受脾脏的制约。

所以过多食用咸味,咸属水,则会使血脉凝涩不畅,颜面色泽变为演黑。过多食用苦味,苦属火,则会伤损肺脏,使皮肤枯槁无泽。过多食用辛味,辛属金,则会伤及肝脏,使筋脉怠而指甲枯脆。过多食用酸味,酸属木,则会伤害脾脏,使肌肉粗硬皱缩而口唇干裂掀揭。过多食用甘味,甘属土,会伤害肾脏,使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嗜五味所造成的伤损。所以心喜得苦味,肺喜得辛味,肝喜得酸味,脾喜得甘味,肾喜得咸味,这是五味与五脏之气之间相合的对应关系。

面部颜色与光泽的变化,反映着五脏之气的盛衰。如面色发青如干草,是死症。面色发黄色如积实,是死症;面色发黑如烟灰,是死症;面色发红如凝血,是死症;面色发白如枯骨,是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五脏之气败绝的死症症象。

面色发青如翠鸟的羽毛,面色发红如鸡冠,面色发黄如蟹腹,面色发白如猪脂,面色发黑如乌鸦毛,含有明润光泽,这是五色中表现五脏之气充盛,生机旺盛的反映。心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浅红色的丝绢;肝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襄着天青色的朱砂;肺有生气,面色就像细白的薄绢裹着枯萎;肾有生气,面色润泽鲜明,含蓄不露,这些都是五脏之气充盛于面部的反应。

五色、五味与五脏相合:白色和辛味相应于肺,赤色和苦味相应于心,青色和酸味相应于肝,黄色和甘味相应于脾,黑色和咸味相应于肾。因五脏外合筋、骨、脉、肌、皮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人体中各条脉络都与目相连,五脏六腑的精华随经脉灌注于目;而精髓都汇聚在沪,全身的精髓都与脑关联;筋脉都联结于关节,全身的筋都与关节相接;血脉都归于心脏,全身的血液都由心统管;全身的气都源于肺,各种气皆由肺脏统属。四肢以及肘、腕、膝、踝“八溪”,又都是脉、髓、筋、血、气运行出入的部位。

当睡眠时,部分血液归藏于肝脏,肝得血液营养,才有视力;足得血液营养,才能行走;手掌得血液营养,就能伸屈使用;指头得血液营养,才能拿取。假如刚刚睡醒马上外出就会受风邪侵袭,血液循行便会凝滞在肌肤,引发痹症;凝滞在经脉,引发淤血;凝滞在足部,引发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的运行不畅,不能正常回流,所造成的痹厥等症。人体有肩、肘、腕、髋、踝大关节,称为大谷,有全身骨节、筋内交接的部位三百五十三处,称为小溪,这里减除了分布在脊背的十二脏腑的俞穴数,否则仍为三百六十五个,与三百六十五日周天相合,都是卫气与邪气留止的地方。诊治的时候,可以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刺,以护特卫气,祛除邪气。

诊断疾病的部位,要以五脏的经脉为纲纪。想要知道疾病的起因,必须先确定引发病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即五脏之脉,为通辨五脏的脉象,即可诊断出疾病的所在和性质。所以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下虚上实,病变发生在足少阴和足太阳经,病情严重的可深入肾脏,头晕眼花,身体摇晃。眼花耳聋,属下实上虚,病变在足少阳和足厥阴经,病病势加剧刀由经脉而深入肝脏。腹满肿胀,感觉支撑胸隔、胁肋,属于下部道气上冲,病变发生在足太阴和足阳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道乱于胸中,病变发生在手阳明和手太阳经;心烦头痛,胸踊不适,病变发生在手太阳和手少阴经。

通过手指可以鉴别脉象的小、大、滑、涩、浮、沉等,五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脉象推论出来;五脏与官、商、角、徵、羽五音相关,可以据此了解五脏的状况;五色变化非常微妙,但还可以用眼睛来观察,以区别生死善恶。诊断时,若能将望色和切脉结合在一起,便可万无一失了。面色发红,脉象急疾坚硬,赤色应在心脏,脉疾邪盛,可诊断为邪气积聚于胸中,常表现为妨害饮食,这种病叫做心痹,起因于思虑过度,劳伤心气,邪气乘虚侵入造成。面色发白,脉象躁急而浮,上虚下实,白色应在肺脏,脉躁说明邪盛,症状是惊喘,可诊断为病邪积聚于脚中,迫肺作喘,肺气本身虚弱,因而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起因是醉后行房所诱发。面色发膏,脉象长而有力,青色应在肝脏,脉象说明邪盛,可诊断为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两侧胁肋,这种病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造成,与疝气的发病机理相同,其症状还有头疼腰痛,两足冰冷等。面色发黄,脉象木而虚,黄色应在脾脏,脉大说明邪盛,脉虚症为脾气不足,可诊断为病邪积聚在腹中,因脾虚而受肝气加倍制约,故感觉有气由小版两侧上冲,这种病叫做厥疝,归女也会患此症,多由剧烈活动,四肢过于疲劳,汗出受风造成石色发黑,脉象是尺上坚实而大,黑色应在肾脏,脉象应在下部邪盛,可诊断为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阴,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件受寒湿之气侵入引起。

通常健康人的面色也都微带黄色,这是脾胃之气的正常反映。而黄国膏、而黄目赤、而黄目自、面黄目黑的,是尚有胃土之气,不会死亡。若见到面膏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的,则表明胃气已经败绝,皆为死亡的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