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营养与膳食指导
12709900000008

第8章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营养价值各不相同。

一、谷类

谷类食物主要有大米、小麦、玉米、高粱等,是中国传统膳食的主体,每天膳食中55%~65%的热能都来源于此。在平衡膳食中,谷类食物应该占有“主食”的地位。

(一)谷类的结构和营养素分布

各种谷类种子除大小形态不一之外,其基本结构相似,下面以小麦为例进行介绍。

1.谷皮 占谷粒的6.3%,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组成,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

2.糊粉层 介于谷皮和胚乳之间,占谷粒的6%~7%,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矿物质。此层营养素含量相对较高,但加工时易与谷皮同时脱落。

3.胚乳 胚乳是谷粒的主要部分,占谷粒的83%~87%。整个谷粒所含的淀粉都集中于此,蛋白质居第2位。脂肪、矿物质及粗纤维很少。

4.胚芽 位于谷粒的一端,占谷粒的2%~3%,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胚芽质地软而有韧性,不易粉碎,在加工时易与胚乳分离而损失。

(二)谷类的化学组成与营养价值

1.蛋白质 谷类蛋白质的含量为7.5%~15%。一般谷类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赖氨酸含量少,苏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偏低,故谷类蛋白质营养价值低于动物性食物。

2.糖类 谷类中的糖类90%左右是淀粉,集中在胚乳中。谷类淀粉可分为直链和支链2种。直链淀粉易溶于水,较黏稠,易消化,使血糖升高的幅度较小。支链淀粉则相反,如糯米中支链淀粉较多。除淀粉外,谷类中还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

3.脂肪 谷类脂肪含量很低,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胚芽中。谷类脂肪多为不饱和脂肪酸,如从玉米、小麦胚芽提取的胚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达到80%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占60%,可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4.维生素 谷类是膳食中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玉米中的尼克酸为结合型,必须经加工处理变为游离型,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小麦胚芽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是提取维生素E的良好原料。

5.矿物质 谷类中的矿物质含量为1.5%~3%。大部分集中在谷皮和糊粉层中,其中主要是磷和钙,但多以植酸盐的形式存在,消化吸收较差。

(三)加工、烹调及贮存对谷类营养价值的影响

通过加工可去除谷类的杂质和谷皮,改善感官性状,有利于消化吸收。由于谷类的营养成分多分布在谷粒的周围和胚芽内,因此加工精度与谷类营养素的保留程度关系密切。加工精度越高,糊粉层和胚芽损失就越多,营养素损失越大,尤以B族维生素改变显著。若谷类加工粗糙,虽然营养素损失有所减少,但感官性状差,消化吸收率也相应降低。由于植酸和纤维素含量较多,还将影响其他营养素(如钙、铁、锌)的吸收。故谷类的加工原则应当是既要改善谷类的感官性状,提高消化吸收率,又要最大限度地保留谷类所含的营养成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白米面的需求日益增长,为保障人民健康,应对米面采取营养强化措施,改良加工工艺,提倡粗细粮混食,克服精白米面的营养缺陷。

谷类经烹调后,纤维素变软,同时增加了淀粉的适口性,促进了消化吸收。但烹调过程也会使某些营养素损失。如淘米,可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水温越高,淘洗次数越多,浸泡时间越长,营养素的损失就越大。制作米饭时,蒸的方式对B族维生素的保留率较捞蒸方式(弃米汤后再蒸)要高得多;米饭在电饭煲中保温时间越长,B族维生素损失越大。制作面食时,一般蒸、烤、烙的方法,B族维生素损失较少,但高温油炸时损失较大。如制作油条,因加碱以及高温油炸,维生素B2和尼克酸损失达50%左右,维生素B1几乎损失殆尽。

在适宜的贮藏条件下,谷类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变化不大。但温度高、湿度大的环境,可使谷类自身酶活性增强,真菌生长,引起蛋白质、脂肪、糖类分解产物堆积,发生霉变,失去食用价值。

二、豆类

豆类品种很多,根据营养成分的含量,大致可以分为2类:一类是大豆(黄豆、黑豆、青豆等),另一类是其他豆类(豌豆、蚕豆、绿豆、豇豆、小豆、芸豆等),是我国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一)大豆的营养价值

大豆中含有35%~45%的蛋白质,是植物性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接近人体需要,为优质蛋白质,且富含赖氨酸,与谷类混合食用,可发挥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大豆的脂肪含量为15%~20%,以不饱和脂肪酸居多,其中亚油酸最多,高达50%以上。此外,还富含磷脂、矿物质和维生素。

(二)大豆中的抗营养因素

大豆中含有一些抗营养因素,如蛋白酶抑制剂、胀气因子、植酸及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等,可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素的消化吸收。在食用大豆时,应注意合理处理这些抗营养因素,充分发挥大豆的营养价值。

(三)其他豆类的营养价值

其他豆类主要有绿豆、豌豆、蚕豆、红豆、豇豆、芸豆等,蛋白质含量为20%~25%,脂肪含量很少,糖类占50%~60%,其他营养素含量近似大豆,营养价值也较高。

(四)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豆制品指的是所有以豆类为原料生产的制成品。大豆制品可分为发酵性豆制品(腐乳、豆豉、臭豆腐等)和非发酵性豆制品(豆浆、豆腐、腐竹等)。豆类经过加工,不仅去除了其中的抗营养因素,而且使大豆蛋白质的结构变得疏松,蛋白分解酶易进入分子内部,利于蛋白质消化吸收,提高了大豆的营养价值。

大豆和绿豆发制成豆芽,除含原有的营养成分外,还可产生维生素C,在缺乏新鲜蔬菜时,豆芽可作为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

三、蔬菜、水果

蔬菜、水果含有丰富的糖类、矿物质和维生素,还富含各种有机酸、芳香物质和色素,使其具有良好的感官性状,可增进食欲,助消化。另外,一些蔬菜、水果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和药用价值。

(一)营养价值

1.糖类 蔬菜水果所含的糖类包括糖、淀粉、纤维素和果胶等物质。含糖较多的蔬菜有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等。水果含糖量高于蔬菜,含糖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水果的种类和品种。如苹果和梨以果糖为主,桃、李以蔗糖为主,葡萄和草莓以葡萄糖和果糖为主。根茎类的蔬菜如芋头、藕等含有较多的淀粉。果蔬还是膳食纤维的重要来源。

2.维生素 蔬菜水果中除含维生素A、维生素D外,其他维生素均广泛存在。维生素C以深绿色的叶菜类和新鲜水果中含量最高,如鲜枣、草莓、猕猴桃等。胡萝卜素在绿色、黄红色果蔬中含量较多,如胡萝卜、芒果、柑橘、杏、南瓜、菠菜等。

3.矿物质 蔬菜水果是人体矿物质的重要来源,对维持机体酸碱平衡有重要意义。绿叶蔬菜一般含钙在100mg/100g以上,含铁1~2mg/100g,如菠菜、雪里蕻、油菜等。但一些蔬菜如菠菜、空心菜等同时也含有较多的草酸,影响机体对钙、铁的吸收。故在食用含草酸多的蔬菜时,可先在开水中烫一下,去除部分草酸,利于钙铁的吸收。

4.芳香物质、色素、有机酸 水果中常含有各种芳香物质和色素,使其具有特殊的香味和颜色,赋予水果良好的感官性状。水果中的有机酸主要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等,一方面可使其保持一定的酸度,对维生素C的稳定性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使得水果具有一定的酸味,刺激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二)加工烹调对蔬菜、水果营养价值的影响

蔬菜、水果的营养价值除了受品种、部位、产地、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烹调加工方法的影响。在加工烹调中应注意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损失,尤其是维生素C。

烹调对蔬菜维生素的影响与烹调过程中的洗涤方式、切碎程度、用水量、pH、加热温度及时间有关,如蔬菜煮3~10min,维生素C可损失5%~30%。烹调蔬菜的正确方法是:先洗后切,急火快炒,炒好即食。

通常情况下,水果基本上是生食。加工成制品时,如果脯、罐头、果汁等,会使水果中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发生一定量的损失。

重点提示

在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中,植物性食物的比重较大,除了提供糖类、蛋白质、脂类之外,大部分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也由植物性食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