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畅行天下的女人理财书
12685600000014

第14章 理财依据自身特点,切莫照搬照抄

处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人群理财重点各有不同。很多女人在理财时缺乏主见,总是跟随亲朋好友的脚步,模仿别人的理财方法来理自己的财。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即使是衣服,别人的衣服你穿着都未必合适,更别说理财工具了。

不论是股票还是基金、房地产等任何一种投资工具,过度依赖它们过去的绩效与别人的经验而盲目跟风,无疑是最冒险的行为。

“人贵在自知”,赚钱或者理财的成败,绝大多数取决于投资人的个性。在理财行为上,首先要了解自己拥有多少可动用资金,例如经济来源、收支情形、储蓄总额等等,弄清楚之后,再来设定理财目标,才会知道该采取怎样的策略。但是很多人都不去认识真正的“自己”,总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哪里热就往哪里钻,不撞南墙不回头。

各家有各家不同的经,拿着别人家的经套用到自己家的理财状况,其实是拿着自己的钱在冒险。下面,我们来对比两个案例:

案例1:

“2000年,我已经毕业五年了,手里的全部积蓄只有10万元。当时在广州,我外婆有个机会可以半价买一个新区的房子。80平方米的,要20万。我咬咬牙用全部的储蓄,再向家人借了10万,把房子买了下来。后面的两年,我过得好苦,每个月只有500元零花钱,其他全部用来供房子。

结婚后,我和老公在深圳有一套80平方米的房子,一直感觉太小了,想换大房子。到2003年时,家里好不容易有30万现金了,老公却说要买车,我一直不同意。因为我还要买房子。

老公好不容易被我说服了。终于,我们找到一个全家都很喜欢的房子,75万。我们又开始借钱了,老公说要把小房卖了,40万,加上30多万正好买大房子。我坚决不同意,后来老公还是听我的,我们每月又开始节衣缩食的供房子。

老公总是说要卖房子,我一直坚持没让他卖。2005年,我们终于把房子全部供完了。

盘点了这六年的投资收获:广州的房子,已经由20万涨到50多万;深圳自己住的房子,已经由75万涨到110万。今年,我把原来小房子卖了73万(2003年时只有43万);然后把73万放在股票里,又赚了20多万。也就是说,用六年的时间,我靠理财赚了80多万。”

案例2:

顾先生今年28岁,是某公司的销售经理,税后月收入在3000元到1万元不等。他太太在事业单位,从事文职工作,月入5000元。目前,夫妻两人都有五险一金,双方父母均已退休,有退休金。

顾先生现有活期存款10万元,没有负债,家庭每月生活费支出4200元左右,另外每年给双方老人总共5000元左右的费用。顾先生和太太的住房是5年前父母出钱一次性付清50万元购买的,目前市值约100万元。顾先生还打理一套父母的70平方米房子,每月能收到租金2500元。

顾先生没有购买商业保险,因为比较谨慎,也没有过多投资,只持有一些股票,市值约15万。顾先生看到房地产市场很热,见很多朋友都在房地产市场赚到了不少的银子,便一狠心,收回了股市的15万,加上活期存款8万元,再向别人借了7万元,买了一栋90平的房子,月供3000元。

结果,生活一下子过得谨慎、小心、紧巴起来。因为存款少了,而且还背负了债务,房租的费用还不够偿还月供的,2岁的孩子的教育经费还没开始投入……而买的房子,暂时也并没有增值的迹象。顾先生的生活一时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手上再也阔绰不起来。

其实,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同的家庭情况,确实不应该用相同的理财方式。像这两个例子中的主人公都有较多的房产,但是,一种是主动型的投资家庭,一种是稳健型的。案例一中的夫妻还没有要孩子的打算,所以,在有限的资产范围内,由于所处地理位置优越,房价升值空间大,便将投资放在了房地产市场上,能够获得明显的收益;而案例二中,由于主人公的收入不够稳定,再加上已经有了孩子,那就不能像案例一中的主人那样冒大风险做高额投资了,而且,之前投资在股市的15万其实也是欠缺考虑的,因为风险太大。案例一中的主人公,通过黄金地段的房地产投资,让自己的资产几年间迅速升值;但是这种情况并不适合所有的家庭,比如说,在案例二中,主人公就是因为盲从,导致套牢了大部分资金,让本来盈余的生活质量瞬间下降。其实,如果案例二中的主人公能够仔细分析自己的财务状况,采取稳健型的投资方式,他的生活质量不仅不会下降,反而会在稳中收益。

在考试时,抄别人的试卷有可能会让你拿到高分,但是,在理财中,如果总是照搬照抄别人的方法,你永远也不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财思维,也永远锻炼不出精准的理财眼光,更惨的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失败的几率反而会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