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国思维:破解深藏于大国的思维奥妙
12682300000008

第8章 告别晦涩历史

翻开中国的近代史,是一段血泪斑斑的记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饱受列强入侵,一度处在悬崖边上。但现在的中国,已经慢慢走到了世界人民的视线里,站到了一个更高更远的政治舞台上。2008年奥运会在中国举办,更是让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从更加长远的意义来看,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对中国的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意义。

其实,奥运会只是历史性的一小步,未来中国还有很多路要走,且要以一种大国的姿态向前走。很多人都指出,中国能否摆脱历史悲情是中国能否成为一个正常大国的重要标志,也只有摆脱了过去的阴影,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理性的行为,履行大国责任。

晦涩历史之——西方列强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那一百多年,可以说是中国人的一部血泪史,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国人片刻都不应该忘记。无能腐败守旧的清政府在西方列强的新式战法和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可谓是屡战屡败,不断割地赔款,国家危机不断深化,几乎坠入国家灭亡、民族受奴役的深渊。此后,尽管民族独立,却又长期处于贫穷落后、孤立无助的境地。这些都很容易让中国人的心中存在阴影,发展必定不会太顺利。

但是,历史从来就不是孤立地存在的,我们必须穿过历史纷繁的表现和政治宣传的包装,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本质。

提到西方列强,所有经历过,或者饱受教科书的灌输的人,肯定都会有着深深的憎恶,好像今天中国的落后,全都源于西方的罪恶。

其实,客观来说,西方列强的入侵虽然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让我们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更让中国人无法忍受的是,我们还丧失了国家主权和尊严,但同时,这也促使中国加快了现代化的进程。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原谅西方列强的种种侵略行为,但至少也不要一竿子打死。我们可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但不要总是将自己摆在一个受侵略的位置,更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悲剧色彩。

今天,中国正在迅速崛起,我们如果将晦涩记忆作为前提,那么,我们将陷入对西方观念、制度和文化等认知矛盾中,一方面中国通过自身改革,学习和移植西方的技术、观念和制度,另一方面中国也把西方的某些东西当作是西方强权强加于中国的东西,学习和接受它可能意味着“丧权辱国”,从而大大忽视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一些方面需要学习西方这一事实。

曾经的晦涩历史,不应该在日渐强大的中国依然存在,如何摆脱它,这是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正视历史的悲情,这是中国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晦涩历史之——日本

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害。从此,这个让中国人民蒙受耻辱和苦难的日子——12月13日,永远地刻在了中国人的心中。不管岁月如何流逝,历史阴影从那一刻开始笼罩。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日作为邻邦,关系一直很低迷。从2001年到2006年,时任日本首相是小泉纯一郎,除去其他结构性因素不讲,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小泉一意孤行,其所作所为损害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两国关系遭遇寒冬,降至冰点。虽然中日在经贸关系上很热,但政治关系很冷,出现了所谓的“政冷经热”。

在日本实行军国主义期间,靖国神社曾是对外侵略扩张的精神支柱,时至今日仍然供奉着14名二战甲级战犯的牌位。20世纪,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空前浩劫,也使本国人民深受其害。战后,这些战犯都得到了正义审判。当时,日本接受判决结果,并承诺今后走和平发展道路。所以,靖国神社就成为检验日本政府对过去那段侵略史究竟持何态度的试金石。

了解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无疑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因此,在1972年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日本方面在联合声明中明确表示,对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深感痛心,并表示深刻反省。到了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中日双方达成中日联合宣言和双方领导人的正式会谈,日本方面再次郑重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向中国人民表示反省和道歉。在这个基础上,中日双方达成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重要共识。不过,小泉任首相后却一意孤行,视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和世界人民的感情于不顾,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彻底撕毁了日本政府的承诺。

两国之间的冰冷关系直到2006年秋小泉下台后,才出现了和解的迹象。同年10月,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开始“破冰之旅”,之后,又有中国总理温家宝的“融冰之旅”和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2008年,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了“暖春之旅”,定下了战略互惠关系的基调。此次会见,中日双方签署的《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成为两国建交以来指导双边关系的第四个重要文件。

有了这次“暖春之旅”,可以说,中日关系的坚冰已经有所融化,虽然同20世纪80年代那种友好状态不能同日而语,但已恢复到谨慎地维持友好的状态。

历史阴影,是未来中国开创新局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只有消除历史阴影,才能消除猜疑和疑虑,从而实现真正的友好共存。

借用胡锦涛主席的一句话:“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珍爱和平、维护和平。”相信未来的中国定然能告别晦气重重的晦涩历史,开创一个盛世新景象。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条件下,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形象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地位也会不断的提升。而中国的国家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与自然要素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国家形象包括“我形象”(内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与“他形象”(外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两者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我们应当正确地认识,进行科学的分析并深入地探讨中国国际地位与国际形象,在审视中深思,在审视中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