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话中国历史——司马锐中华史
12647000000041

第41章 南宋党争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称帝,改年号为建炎,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投降派宋高宗,这个重建的赵宋王朝,史称南宋。

南宋新立,当务之急是选贤任能,革新军政,制定积极进取的战略计划。然而,宋高宗排斥贤相李纲,改积极抗战方针为消极防御。结果导致李纲建国十策难以完全落实,宗泽经营的开封基地前功尽弃,中原抗金义军的活动遭受打击。随后,宋廷采用弃淮守江的战略,放弃两淮,南逃临安。结果造成临安卫军政变,金军亦乘机南下,宋高宗航海走避,南宋险些亡国。金军穷追宋高宗不获,由江南北撤,被南宋韩世忠部拦截在黄天荡,北撤金军险遭灭顶之灾。此后,金军不敢轻易渡江,南宋朝廷得以立足江南。

南宋在江南的统治稳固之后,实施了几项战略举措是较为成功的。一是加强川陕防御,阻挡金军入川之举;二是建立以长江中游地区为重点连结淮东的江淮防御体系,以阻止金军进攻;三是实施以荆襄为基地,联络河朔,乘隙而进,直捣中原的战略方针。同时,南宋还重视发展军事技术,改革军事制度,加强军队建设,从而使国防力量有所增强,从屡战屡败到胜多败少,战略形势逐渐向有利于南宋方面转化,曾一度出现北进的较好形势。

但南宋以妥协求和,偏安自保为基本方针,贯彻以文制武的军事指挥原则,极大地抑制了领兵将帅才能的发挥,妨碍了军事的发展。尤其在公元1114年,采取的解除三大将兵权、杀害抗金名将岳飞、缩编军队等错误措施,无疑是自毁长城。结果,南宋在偏安中逐步走向衰弱。

宋金双方达成和约: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后来数目又有增加。

南宋定都杭州改叫临安,表面上意思是希望收复国土,所以把其都城称为临安,意味临时安居之地。但实际并不是这样,定都临安其实就是为了方便逃跑。金兵处处主动进击,宋军时时被动防守,这是当时战局的长期态势。而建康靠近前线,不如杭州地处后方,比较安全。浙西一带水网交错,对骑兵活动不利。杭州有这一道天然屏障,给统治者增加了安全感。

赵构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南宋皇权又回到太祖赵匡胤一脉。其后的帝王们大多满足于安逸的生活,满足于偏安江南的既成事实。朝中投降派逐渐占到了上风。对于这些腐败分子世人痛心疾首,有诗为证: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对于南宋的结局当时的人就可以预见到了。

宋室南渡后,它基本上承袭了北宋统治的衣钵,导致北宋灭亡的诸多因素如统治阶级内部的朋党之争、阶级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同样遗留了下来。在********尖锐的形势下,南宋统治集团中的士大夫们不以国事为重,谋求恢复,相反争权夺势、党同伐异,北宋末年以来的腐朽统治肌体依然如故,注定南宋小朝廷是一个没有任何生机的政权。

南宋党争的特点,不仅是政见门户之争,更多地体现出感情用事、意气之争的特点。自北宋中期之后,赵氏王朝许台谏官风闻言事,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在宋代这种特有的政治气氛影响下,党争的双方为保住自己的权势、地位,往往意气用事,给双方感情造成极大的伤害,使他们对政敌异己常常怀有晕轮作用和刻板印象的倾向,即如果不喜欢某一个人或某一团体,就会把他或他们看得一无是处,不加分析地全面否定。在宋代的党锢之中,争论双方根本无视国家的利益,只要是政敌的意见或建议,不问青红皂白全盘否定,同时只要是政敌反对的,则是我必须拥护的。随着那些企图有所作为的大臣被罢出朝廷,士大夫们要么碌碌无为,要么畏首畏尾。频频更迭的宰执政府,致使政令变化无常,宰执们只求避祸,不想做出任何整顿,所谓的抗金只是空言。

杀害主战派韩胄上台的史弥远对金采取屈服妥协的政策,对南宋人民则疯狂掠夺。他招权纳贿,贪污公行。还大量印造新纸币,不再以金、银、铜钱兑换,而只以新币兑换旧币,并且把旧币折价一半。致使纸币充斥,币值跌落,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韩胄的死是南宋历史的一大拐点。史弥远两朝擅权长达26年之久,权倾朝野,大地损害了南宋统治的根基,把国家一步步拖向绝境。理宗亲政后,大力倡导理学,企图借理学力量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一时间理学思想弥漫朝野。官员一面夸夸其谈,空讲仁义道德,一面欺世盗名,鱼肉百姓。此外,理宗沉溺美色,怠于政事。导致另一位奸相权臣贾似道爬上权力的巅峰,实际上为南宋的命运提前划上了句号。贾似道不仅通过“买公田”、“经界推排法”之类的手段从民间搜刮财富,而且连年滥印纸币,造成货币极度贬值,物价飞涨。城市工商业、农业直至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国力迅速衰微。南宋后期的政治可用皇权旁落、大臣擅权、皇后干政、朝政混乱和民怨沸腾来概括。

蒙古兴起之后,蒙古、西夏、金三国在北方激战,此时是南宋向外发展的最佳时机。但是,南宋统治者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对北方三国斯杀作壁上观,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待西夏灭亡,金北方尽失,战略转移,南攻宋地,南宋才被迫应战。南宋虽能阻止金军南下,但兵力受损,蒙古势力也进入黄河以北,南宋再无力北攻。金垂亡之际,南宋尚不知唇亡齿寒,大祸将至,竟作出联蒙灭金的决策,结果寸土未得,实力暴露,最终走向灭亡。

公元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宋廷谢太后及恭帝投降。部分抗战派大臣南下福建、广东建立南宋行朝。公元1279年正月,元水军攻打厓山。二月,宋军大败,陆秀夫身背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至此彻底灭亡,也为汉民族画上了个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