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如何放下(禅·心灵·灵性)
12629800000004

第4章 自在与牵挂

近日,读禅诗。

慧开禅师诗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法演禅师诗曰:“洞里无云别有天,桃花如锦柳如烟。仙家不解论冬夏,石烂松枯不记年。”

呀,好自在!真的,好羡慕。

有人会奇怪:你也不是身着僧装,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行,云山飘飘,自由自在吗?

是啊,可是……

因为教会要运转,寺院要修建,我们的修证、教育、文化、慈善要推进……

曾经,也因此拟从高僧传中探寻出历代高僧解决自在与牵挂相纠缠的智慧。由于悟性不够,多不得要领。

你看,高僧们,有躲进深山,不出一山一溪的。也有高僧,时常在都市人群打滚的。他们之间,到底谁更高些?

后来,重读药山禅师与两位弟子及一侍者的对话,似有所悟。

药山见庭中之树一荣一枯,便问弟子道吾:“那两棵树,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道吾回答:“荣的好。”

他又问弟子云岩:“那两棵树,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云岩答:“枯的好。”

他再问那一高姓侍者:“那两棵树,荣的好,还是枯的好?”

侍者答:“枯者由它枯,荣者由它荣。”

对呀,何必在意自己尚在荣中或枯中呢?随它荣随它枯去吧。因为荣枯自有因缘。况且,这荣,也许就是自在;这枯,也许就是牵挂。或许,正相反。

关键是,荣要自然地荣,枯要自然地枯。

在禅宗,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二种,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这第一种,是凡夫心态;这第二种,介于凡圣之间;这第三种,已是圣人境界了。

同理,对凡夫而言,牵挂就是牵挂,而且这牵挂还是有染不纯净的凡夫牵挂;对凡圣之间者而言,牵挂已非凡夫的牵挂,而是一种动力,尽管这动力还是有染不纯净的;对圣者而言,牵挂还是牵挂,但非凡夫的牵挂了,那已是一种纯净无染的大慈大悲大愿大行。

0如何放下三、自在与牵挂0据此,我想,我们对自在与牵挂的纠缠或者说矛盾的解决,应在境界上下工夫,而不是在方法上谋出路。应在圆融的辩证上下工夫,而不是在机械的选择上谋出路。

作为凡夫的我们,虽然无法置身第三种境界,但我们可以争取在第二种境界里,千万别还身陷于第一种境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