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好事也出门:一个地方党报记者的记录
12620600000020

第20章 德清唱响新版枟游子吟枠———听文化名流“读”游子文化

立夏前的德清,文化话题在这里再次成为热点。

旨在探讨全球化时代“游子文化”新的内涵,海内外文化名流余光中、余秋雨及著名女作家、德清外甥女张抗抗等近日会聚孟郊故里,摆起游子文化论坛,在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的穿针引线之下,一起谈古论今,注解“游子吟”。

一个和谐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社会越开放,人的流动性就越大。在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游子现象”愈加普遍。1992年在香港举行的“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民意测验中,枟游子吟枠名列榜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向各国推荐枟游子吟枠为中小学生必修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孟郊身后1000多年,“游子文化”新概念在他的故乡破茧而出。

故乡情是从古到今各类民族、各种文化中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情结。

“乡愁是这样的,有家归不得才有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老先生曾两度远游,深深了解作为一个游子的心情,一首小诗枟乡愁枠,以其对浅浅海峡那边的思乡情引起了全世界游子的共鸣。他对游子的故乡情结作了这样的阐述:乡情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乡愁,这是属于地理方面的;另一部分就是孺慕,即对父母的仰慕和对故乡文化的认同,是属于人文方面的,两者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游子对故乡特有的具有无比向心力的感情。“随着社会的发展,游子概念的外延也越来越大,而向心力使中华文化得以持久地传承下去。”他说。

“外婆家在我心目中永远美丽。”张抗抗回忆说,德清那青青的桑叶、清澈的小河、夏天的荷花,还有外婆的竹篮里总是少不了的烘青豆、老菱、鱼干,在她19岁离开家乡远赴北大荒后,时时涌现在她的心头,浓浓的乡情化作了她在艰苦环境里生活的精神力量。“孟郊的枟游子吟枠寄托了所有人思乡、怀念母亲的感情,维系千年的‘慈母手中线’既温暖又坚韧,绵延了千年,牵动了很多的往事,唤起了我们内心遗失的情感。”她说。

“游子走在路上,总是在思考着、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留下了‘游子吟’。”喜欢行走天涯的余秋雨说起了他在约旦沙漠的见闻,旅行中遇上一位开中国餐馆的同胞,问他是否想家。“餐馆开到哪儿,我就把中国带到了哪儿。”主人的话让余先生感慨至今,“真是走得越远,看得越远。”

“仅仅思乡是不够的。”余光中先生对今天谈论游子情有其独特的看法。在古代,“父母在,不远游”,父亲去世要守墓3年。现代社会在变,不光是年轻一代在变,老一代的观念也在变,同时在变就有利相处。人好比一棵树,他的叶在向上发展,离根越远,这颗树才会越大。如果所有树枝树叶都守住根,那他就是一棵小树。所以,一方面认同家乡孝顺父母,另一方面发展自己的才华也很重要。

余光中先生说:“游子思念家乡人之常情,但如果感性太重,因此而自艾自怜、自暴自弃,那是一种病态。要是你在他乡有了一番作为,让家乡因你的成就而更有名,这就是你对家乡更好的回报。”

余先生的见解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法国华侨陈建勇在国外长大,从小就会背诵枟游子吟枠,前些年出于好奇到孟郊故里寻“根”。很快,他就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优美的环境打动,如今已是这里一位重要的投资者。在他的影响下,先后有10多家欧洲侨资企业回归故里,目前正在筹建德清服装基地。“这些年来德清投资的‘游子’一年比一年多。”德清县一位同志介绍说。

(原载2006年5月9日枟湖州日报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