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比内地早,八十年代的沿海就有了第一代打工仔。不过那只是本地富裕劳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或从农业转移到工商业。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打工在内地还是个新鲜词,进城打工,以及到沿海打工的人还很少。这既有人们的思想还很保守,都想窝在家里的原因,也有外面的工作机会少,出去打工挣不到饭吃的原因。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92南巡讲话以后,改革进一步推进,国门进一步打开,经济进一步发展以来。
由于城市大改革与沿海经济的大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正好中国又处于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红利时期。内地人有了到沿海打工的机会,于是打工就逐步成了热门话题。
沿海当地农民进城进厂打工,内地富裕劳力到沿海经济开发区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
由于到沿海打工的人挣回了比在家干活多得多的工钱。又吸引了更多的内地打工仔到沿海去打工。
但在在内地,由于经济发展相对于沿海地区缓慢。劳力资源却严重过剩,打工一词的流行,几乎与求职难同时出现。
虽然老百姓早已厌倦了计划经济(因为计划经济只能让少数人得到发展的机会,也就是在计划之中的人得到发展机会。比如,成立供销社或办一家工厂,进入的就受益,没进入的就受不到益。只要你进入了某个单位,即使你没有能力,也可以在单位里面混饭吃。甚至比没有进入单位的有能力的人吃得好,当然是吃集体和吃国家了。这就是计划经济养懒人的说法的来历,这也是搞计划经济的国家发展不起来的根本原因)。
所以,多数人都渴望着市场经济(因为只有搞市场经济,才能让多数人得到发展的机会,市场经济,只要你有能力,国家又允许你做的事,你就可以把工作干好,干不好的就被淘汰。这是搞市场经济的国家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真正原因)。
可是在那个时期,一些吃饱了饭没事干的人还在谈论市场经济好还是计划经济好。应该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一些左派甚至还在说,市场经济再好也是资本主义的,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观。真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出现这种荒唐的学术讨论,只能说明当时我们的社会在认识发展问题上还很幼稚。
那些反对搞市场经济的人,都是在闭眼看社会。ta们满脑子的计划经济政策。却丝毫不睁眼看看农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遭受了多少罪。ta们幼稚地认为,计划经济好管理。
只要不准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限制在农村,耕种那点儿土地,就不存在农民失业的问题,也没有农民工进城打工后,给城市带来的一系列复杂的问题。Ta们丝毫不为农民着想。更不去关心几亿农民呆在农村,耕种那点土地,吃得起吃不起饭,有没有钱用.
农民为搞计划经济牺牲了几十年的利益,好像ta们还觉得还不够。还应该继续牺牲下去。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看,我们要成为发达国家,也必须搞市场经济,这是不需要争论的。即使不想成为发达国家,但要发展也需要搞市场经济,这是外行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当时的一些专家教授却还沉迷在前人写的过时的书本中,整天去研究那些不需要研究的问题。
什么叫社会发展的阻力,我想,那些坚持落后观念的人,就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当时社会上把进城求职的农民工蔑视为盲流。
盲流这一侮辱性的称呼。是一些所谓上流人士对打工农民的歧视性词语.无论是口头称呼农民工是盲流,还是书面称呼农民工是盲流。都说明了农民工处于被歧视的状态。
虽然农民工无组织,无次序地一窝蜂往城里跑,确实有点盲目流动的现象。但这是在上面没有人组织的情况下。农民要进城谋生必然发生的乱象。虽然一些农民工在城市因无法立足最终将要败回农村。但也会有一些适应了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能够在城市扎下根来。并且会成为带领大批农民工进城的组织者。
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看,人口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可是当时国内所谓的精英们却还不懂这个道理,还抱着计划经济那一套看问题。此乃国家发展之不幸也。
城里人只希望农产品进城,不希望农民工进城的想法是绝对错误的。农民难道就不该进城务工,就该呆在农村受穷受苦吗?持这种思想的人完全就是把农民当成贱人的新剥削思想在作怪。
当时虽然有很多找不到工作的人,可是却很少有人去思考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改革不够。那些想把政策变回到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以为把问题掩盖起来就不存在了,真是会自欺欺人啊!
当问题还小的时候,是可以暂时掩盖一下的。但是当问题已经爆炸的时候(当小民对计划经济吃不饱饭,没有钱用痛到心底的时候,你还在对计划经济夸夸其谈,这不是蓄意要与小民对着干吗?)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的积弊,其实,想掩盖已掩盖不过来了.
当时的社会还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人口要向城市集中。如果认识到了,就不会把农民进城务工叫做盲流了。农民在不受歧视的情况下工作,可能会表现得更好一些,社会也会发展得更健康一些。
当然内地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当时农村乃至城市的劳力都严重过剩。
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作为农民来说,国家的发展是失败的,因为改革前几十年都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1979年改革开放后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一直到九十年代也没有解决大多数农民的贫穷问题。外国农民之所以富裕,是因为人家一个农民利用机械耕种几百甚至几千亩土地。农闲时间仍然去城里打工。中国农民要想靠耕种致富,也得一个人耕种几百甚至几千亩土地。这就需要把大批剩余劳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务工。所以,农民不出外务工,就永远富裕不起来。
农民外出务工都是跟着老板干,当时社会上的老板还是个稀缺资源。而老板稀缺的原因则是社会创业的机会太少了。创业机会太少的原因,又是很多产业都被国营企业垄断了。民营企业只要进入国营企业的生产领域,就会以争夺国营企业的资源为名被打压掉。
私营企业虽然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地方,可是很多产业不准民营企业进入。这就让有本事的民间经营人才无用武之地。而很多国营企业又站着茅坑不拉屎,不仅出不了国际效益,还成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拖累.试想:垄断了国家资源和优惠政策的国营企业,不仅没有创造出国际品牌来,很多产品连国内消费者都不认可(给消费者提供的产品质次价高),真没出息。
当时的政府既要解决国营企业之间的三角债问题。还要面对低效的国营企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的问题。眼看低效的国营企业要把国民经济拖垮了,幸亏有朱副总理力挽狂澜,大刀阔斧地对国营企业进行了改革。为了甩掉国营企业臃肿的包袱,于是裁剪了大量人员。
被裁剪下来的工人也要找工作吃饭。这也是满街都是找工作的人的又一大原因。
可以说当时国家的经济遭遇了很大的麻烦,好在朱副总理领导有方,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才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也才能够躲过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当然,社会上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根本原因还是市场开发得不够(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而不是计划不够。如果计划能够解决九十年代大批人员就业的问题,就不会出现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连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怪现象。既然计划经济连老百姓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就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而不要再去歌颂它的好处.
即使在一些领域还需要保留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但也没有必要排斥市场经济的发展理念。
当时求职难,既有我们自己开放不够,国家经济体还很小等原因。也有国际对我们接受不够的原因。当时的情况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加入WTO,产品的进出口都受到世贸组织的限制。不仅务工人员一职难求,就是想干事业的人也没有多少发展的机会。
当时从整个国家的发展形势上看,还只有四个经济特区,其余部分都还处于保守经济状态。
从遍地都是打工仔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可以看出,求职难的症结是改革开放还不够,以及国家的经济体还很弱小等原因.
当时我们国家虽然也在搞对外劳务输出,但是对于劳力严重过剩的人口大国来说,有限的劳务输出,只能算是杯水车薪。
要想解决国内劳力过剩的问题,既要依赖国家经济的大发展,还得依靠外部经贸环境的改善。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劳力过剩的问题,就需要国际经贸组织WTO对我们的接纳。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们的政府已经在与世贸组织谈判加入WTO的事了。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双东镇清泉村2组杨开金QQ:2120552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