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四季养花大全
12614300000007

第7章 影响花卉生长的因素(3)

土壤的物理性状

土壤的物理性状主要包括土壤质地、结构、孔隙度等。土壤质地是指组成土壤的大小不同的矿物质的相对含量。通常按矿物质颗粒直径的大小,把土壤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其中壤土含有机质较多,既有较好的通透性,又有保水、保肥能力,因此,适合大多数花卉生长发育。土壤结构,是指土壤排列状况,其中以团粒结构的土壤最适合花卉生长。土壤的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象征,没有团粒结构的土壤就等于没有肥力。那么什么是团粒结构呢?团粒结构就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互相黏结成直径大于0.25毫米的小团块,这种团块叫作团粒。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养分和温度之间的矛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保水、保肥力强,适合植物生长。

土壤的化学性状

土壤的化学性状主要是指土壤的酸碱度。

肥料与花卉生长发育的关系

肥料是花卉的粮食,是花卉优质高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这是因为花卉生长发育需要用多种营养元素来建造有机体。

一般来讲,新鲜花卉含有5%~25%的干物质。如果把这些干物质焚烧后就会发现,花卉机体是由多种营养元素构成的。施肥的目的就是补充土壤中营养物质的不足,以便及时满足花卉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养花实践证明,施肥合理、养分供应及时,花卉就会生长健壮,枝繁叶茂,花多果硕,观赏价值高。反之,长期不施肥或施肥不科学,花卉就会生长不良,花少或不开花,结果少或不结果,降低或丧失观赏价值。要让花儿发,全靠肥当家的花谚,就是养花经验之谈。由于花卉为观赏植物,因此施肥需要了解花卉的营养特性,以便有针对性地施肥,才能培养出优质的花卉,以满足人们美化环境的需要。

§§§第五节 空气

空气是花卉生命活动中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科学实验证明,空气对花卉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气成分、大气污染程度和风三个方面。

空气成分在花卉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大气中空气的成分十分复杂,有氮、氧等多种成分。其中按体积计算,氮大约占78%,氧约占21%,二氧化碳约占0.03%,此外,还有多种其他气体、水汽、烟尘和微生物等。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花卉的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花卉和动物一样,其生命的各个时期都需要氧气进行呼吸作用。花卉通过呼吸作用,将光合作用制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花卉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物质,供花卉生长和发育。因此呼吸作用是花卉生命活动中能量的来源,而氧气是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所不可缺少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缺乏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就无法进行。所以,如果空气中缺了氧气和二氧化碳,花卉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轻则生长不良,重则导致死亡。

通常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足以满足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只要注意通风,花卉是不会缺乏氧气的。但是土壤表层板结时,由于土中缺氧,无氧呼吸增加,产生大量有害物质,植株地下部分常易出现氧气不足现象,导致根部呼吸受阻而烂根,严重时引起植株死亡。

为此养花时必须选用疏松、通气、透水性能良好的土壤,并注意要适量浇水。氧气对花卉之必需,不仅因为花卉植株生长需要氧气,而且大多数花卉种子的发芽也需要一定的氧气,如将翠菊、波斯菊等种子泡在水中,它们就会因缺氧而呼吸困难,以致不能发芽。科学实验还证明,在养花时适当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会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从而增加花卉植物的光合效率。

有资料介绍,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10倍时光合作用就会有效增加,但是如果增加过量(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到2%~5%以上)反而会抑制光合作用的进行,对花卉有害。如果温床或温室中施入厩肥或堆积过多,就会使土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大量增加,严重影响根系的呼吸和水分的吸收。为防止发生这种危害,除施肥要适量外,还应注意增加光照和加强通风,并经常松土,促进土壤空气和大气气体之间的交换。花卉如果长期生活在密闭和阴暗的环境中,由于空气和阳光不足,呼吸就会受到限制,有机物的制造也会受阻,花卉生长就会日℃衰弱,时间一长久,就会死亡。

有害气体对花卉的危害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工矿企业向大气排放的有害气体越来越多,数量也越来越大,造成大气严重污染,影响了人体健康,同时对花卉也有较大的危害。

近年来引起人们注意的大气污染物有100多种,其中对花卉生长发育威胁最大的有二氧化硫、氯气、氟化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氨气、光化学烟雾等。

二氧化硫从气孔进入叶片后破坏细胞内的叶绿体,会使组织脱水并坏死。受害严重时叶脉褪成黄褐色或白色,叶片逐渐枯黄,生长旺盛的叶子受害尤其严重。对二氧化硫污染抗性强的花木有美人蕉、鸡冠花、凤仙花、菊花、石竹、夹竹桃、海桐、冬青、山茶、枸骨等。

花卉受氯气伤害后,叶脉间将产生不规则的白色或褐色的坏死斑点、斑块。初期呈水渍状,严重时变成褐色并卷缩,叶子逐渐脱落。对氯气抗性强的花木有矮牵牛、一串红、结缕草、唐菖蒲、大丽花、朱蕉、扶桑、大叶黄杨、夹竹桃、海桐等。

氟化物中毒性最强的是氟化氢,花卉受害几小时后便出现萎蔫现象,同时绿色消失,变成黄褐色。一般幼芽、幼叶受害最重,新叶次之。对氟化物抗性强的花卉有矮牵牛、石竹、万寿菊、天竺葵、倒挂金钟、凤尾兰、月季、海桐、夹竹桃、大叶黄杨、桂花、金钱松、罗兰松、广玉兰等。

花卉对空气污染的净化与监测作用

科学实验表明,花卉是改善生态环境、净化大气的天然卫士。它能通过叶片有效地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含量,净化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花卉对有害气体具有抗性的机理是:有些花卉具有生理生化抗性,如有些花卉细胞质具有较大的缓冲容量,当有害物质进入细胞后,能迅速减弱其毒性;有些花卉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中能较快地吸收和转化有害物质,避免有害气体在体内积累过多而中毒;此外,还有些花卉能使某些毒素在其体内转化为无毒物质等。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抗性强的主要花木已在上述部分作了介绍。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花卉具有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常见的有:百日草、金盏菊、地肤、牵牛花、白兰花、黄杨、棕榈、一品红、紫薇、龟背竹、茉莉、米兰、栀子、石榴、无花果、金银花、合欢、柑橘、木槿、腊梅、石楠、龙柏等上百种花卉。正是由于上述花卉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作用,因此被人们誉为绿色消毒器。

与此同时,有多种花卉有吸附粉尘、烟尘及其他有毒微粒(如铅、汞等)的能力,减少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净化大气环境,成为天然的净化器和灭菌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草坪植物具有更强的减尘能力,芳草萋萋,绿茵铺地,形成黄土不露天的一片绿绒毯,是防止飞沙漫扬、降低空气中悬浮物的天然阻隔器,对改善城镇生态环境、防止大气污染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茂密的花卉枝叶、绿色草坪还具有反射或吸收声波的作用,从而减弱噪音污染,成为良好的天然消声器。

在花卉中还有不少敏感的植物哨兵,可以作为空气污染的监测器,例如对二氧化硫敏感的花卉有美人蕉、秋海棠类、天竺葵、彩叶草、牵牛花等;对氯气敏感的花卉有百日草、郁金香、蔷薇等;对氟化氢敏感的花卉有唐菖蒲、仙客来、风信子、鸢尾、杜鹃等;对臭氧敏感的花卉有藿香蓟、小苍兰、香石竹、牡丹、菊花等。上述花卉对大气污染的反应远比人敏感得多,如二氧化硫浓度达到1~5毫克/升时,人的嗅觉才能感觉到,而敏感的花卉在0.3毫克/升浓度下几小时内就会表现出受害症状。为此,人们可以利用某些花卉对某种有害气体具有敏感性的特性,监测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指示环境污染程度,这是一种既经济又可靠的方法。如利用美人蕉等监测二氧化硫、利用唐菖蒲等监测氟化氢、利用百日草监测氯气、利用藿香蓟等监测臭氧、利用矮牵牛监测光化学烟雾、利用向日葵等监测氨、利用兰花等监测乙烯、利用女贞监测汞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风对花卉的影响

空气流动形成风。风对花卉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花卉的生育,如风媒、风折、风倒等,而且还能影响环境中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从而间接地影响花卉的生长发育。风对花卉的影响,概括地讲,既有有℃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花卉健壮生长,要求经常供给新鲜的空气,否则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家庭室内养花,必须注意经常通风换气。露地栽培的花卉,要选择宽敞通风的场地,以防烟尘和大气污染,同时还需注意防止大风吹折花枝。温室花卉,由于栽培地点的特定性,更要注意通风透光,尤其是用煤火取暖的温室,若通风不良,就会使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大量增加,引起花卉中毒。由于花卉种类不同,因而中毒后的症状表现也不一样,通常是中毒后叶缘、叶尖或叶片出现斑点,甚至整叶枯焦。

§§§第六节 防病治虫

养花的主要目的是供人们观赏。由于经过人工培养的花卉抗逆性下降,较为嫩弱,因而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常易遭受病虫等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姿容减色,降低观赏价值,重者整株枯萎死亡,因此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工作是养花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花卉病害发生的原因

花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花卉的新陈代谢作用受到干扰或破坏,引起生理机能和组织形态的改变,导致生长发育受到显著阻碍,植株变色、变态、腐烂以及局部或整株死亡,这种现象就称为花卉病害。

花卉病害发生的原因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这类病害由于不能互相传染,故称为非传染性病害,又叫生理病害;另一类是受到有害生物侵染引起的,称为侵染性病害,又叫寄生性病害、传染性病害。

生理病害发生的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是气候和土壤条件。例如高温使花卉生理功能受损害,严重时花卉因干旱而死;低温造成寒害和冻害,也会导致花卉死亡;炎夏强光直射,引起叶片灼伤;土壤中缺乏某种或某些营养元素时花卉会出现缺素症;北方许多地区土壤含盐碱成分较多,缺乏可溶性铁元素,使栽植的喜酸性土的花木易患黄化病;水分缺乏常引起叶片萎蔫,严重时整株枯萎而死;水分过多,常造成土中缺氧,引起烂根落叶;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污染,也易引起花卉的中毒死亡。

上述现象各个因素之间常常是互相影响和彼此联系的,如日灼与高温有关,干旱与日照及风有关,缺铁与土壤酸碱度有关等。生理病害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变色、黄化和叶缘、叶尖枯焦,落叶、落花、落果、萎蔫以及其他不正常现象。正是由于生理病害发病的原因具有复杂性,所以对其防治也应是综合的,主要有改善环境条件和加强栽培管理以及消除有害的环境因素等措施。

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类菌原体、类病毒等病原生物侵染引起的。受这类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病原生物在寄主体内或体表面生长、发育和繁殖,不仅夺取寄主营养,而且它的代谢产物又常对寄主产生刺激和毒害作用,导致寄主发生一系列病变最终表现出不同特征的症状。侵染性病害,按照病原类型,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类菌原体病害、类病毒病害等。其中以真菌性病害种类最多,发生最普遍,分布最广,为害也最重;名列第二位的是病毒病害,近些年来病毒病日渐增多,许多种名花上都有病毒病。

花卉病害对花卉根、茎、叶、花、果实的任何部位都能引起伤害。叶(含花、果)部病害,是花卉上流行最广的一类病害。染病后出现坏死斑点、变色、干枯、腐烂等症状。常见的有各种形状的叶斑病、叶枯病、白粉病、炭疽病等,大都是由真菌侵染所致,少数是由病毒、细菌侵染引起的。茎(枝干)部病害,常见的枝枯病、茎腐病、溃疡病、白绢病、丛枝病等,大多数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的,个别的是由细菌侵染造成的。根部病害,常见的有立枯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根癌病等,病原物分别为真菌、线虫和细菌。

常见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花卉黄化病

又名缺绿病。大多数喜酸性土壤的花卉,如山茶、杜鹃、栀子、含笑、白兰、茉莉、兰花、米兰等常易出现此种病害。发病后先是幼嫩叶片的叶色变黄,但叶脉仍为绿色,最后整个叶片变为黄白色,严重时叶缘枯焦,并自行凋落。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铁在碱性土中变成不溶性,不能被花卉吸收所致。防治方法:①使用酸性土栽种,并每年换1次土。②生长季节向叶面上喷0.2%的硫酸亚铁水溶液。③生长旺盛期施用矾肥水,或施发酵的淘米水,或施250倍的食用米醋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