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效方疗法 (2)
经验体会:暑湿当令,湿热熏蒸,腠理开泄,复受外邪,风湿(寒)热之邪阻于肌肤,腠理不舒,气机不利,则发为湿疹。“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阳阳明论》),故辨证当属风湿热俱重者。治当疏风清热燥湿。痒自风中来,治痒必先疏风,故以防风、荆芥疏风透表为主,以祛在表之风邪,腠理开则有利于湿热之邪的清除;辅以龙胆草、黄芩、黄柏、栀子清热燥湿,以除肌肤中之湿热;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兼护脾胃;湿性腻滞,气机郁遏,血必瘀滞,佐以当归活血、生地黄滋阴养血,以防诸药苦燥伤阴。并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少加车前子引入里之湿热出于小便。诸药合用,风邪祛,湿热除,腠理疏,气血调,则头皮湿疹自愈。
方剂来源:赵龙廷.防荆龙黄汤治疗头皮湿疹.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1):647
方9健脾运湿汤
配方:白术、茯苓、黄精各12g,苍术、厚朴、山药各9g,苍耳草、党参各15g,生甘草3g。
加减变化:风热湿胜证者加金银花12g,鹿衔草、白鲜皮、地肤子各15g;血虚风燥证者加当归12g,地黄30g,蜂房、乌梢蛇各9g;脾肾双亏证者加黄芪15g,女贞子、蛇床子各12g,菟丝子9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证:健脾利湿、解毒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5例,均获临床治愈(皮疹基本消退)。随访2年,复发19例,再次复发5例。复发者用本法治疗仍有效。
经验体会:本病的治疗健脾运湿法应始终贯穿其中。脾旺健运则水谷精液布散全身,以滋养人体,同时将水液输送到周身组织以充分濡润机体;脾虚失健则不能敷布水谷精微,水湿就会停滞,内湿走穿四肢,浸淫肌肤,外达皮毛,再复受外淫湿邪而为病。方选四君子汤为君,平胃散为臣,佐以山药、黄精、苍耳草,共奏健脾化湿之效。风热湿胜者加金银花、鹿衔草、白鲜皮、地肤子以疏风化湿,清热解毒;血虚风燥者加当归、生地黄、蜂房、乌梢蛇以养血凉血,润燥祛风;脾肾双亏者加黄芪、女贞子、蛇床子、菟丝子以益气养阴,培补脾肾,先后天共调。
方剂来源:陈妙善.健脾运湿法治疗异位性湿疹45例.江苏中医药,2003;24(9):39
方10拈痛汤加减
配方:当归、防风、苦参、猪苓、泽泻、黄芩各15g,羌活、升麻、葛根、苍术、白术、知母、党参各10g,茵陈30g,甘草6g。
加减变化:血热加地黄、赤芍、牡丹皮;血燥加生地黄、白芍、火麻仁;痒甚加白鲜皮、地肤子;失眠加首乌藤、牡蛎、珍珠母;合并感染加金银花、连翘、蒲公英。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小儿用量酌减。
适应证:祛风胜湿、清热止痒。
临床运用:急性湿疹一般治疗1~2周可愈;亚急性或慢性湿疹大多于3~10周内获愈。慢性湿疹愈后仍以拈痛汤为基础方加减制成丸剂内服,进行调理,以巩固疗效。
经验体会:拈痛汤出自《医学发明》,原是治疗湿热而致的周身肢节肿痛,肩背沉重,胸腹不利之方。方中羌活、防风祛风胜湿;苍术、白术健脾燥湿;苦参除湿止痒;猪苓、泽泻、茵陈利水除湿;当归养血活血,入此方中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升麻、葛根升提肺气,发散疮毒;黄芩、知母清肺热而利皮毛;党参、甘草健脾和中。本方集祛风、清热、利湿为一体,随症加减,切合湿疹之病机,临床观察说明其疗效良好。
方剂来源:李红杰,等.拈痛汤加减治疗湿疹.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50
方11滋阴除湿汤
配方:生地黄10~30g,丹参、泽泻、茯苓、白鲜皮、蛇床子、当归各10~15g,玄参15g,甘草10g。
加减变化:瘙痒甚者加蝉蜕6g,全蝎1~5g;瘙痒不能够入眠者加珍珠母、生牡蛎各30g,首乌藤20g;有渗出者加薏苡仁15g,冬瓜皮10g;皮损苔藓样变明显者加穿山甲(代)10g,红花5g;脾虚加黄芪、白术各10~1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0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滋阴养血、除湿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2例,治愈31例,显效12例,好转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3%。
经验体会:方中生地黄、玄参、丹参、当归滋阴养血和营,补阴血之不足,防渗利诸药之伤阴;茯苓、泽泻利湿健脾,既祛湿邪又制滋阴诸品之腻滞,达湿去而无阴伤之弊;白鲜皮、蛇床子祛湿止痒。诸药合用,有滋阴养血,除湿止痒之功。滋阴除湿法看似矛盾,但用标本兼顾,滋渗并施的方法处理,并不相悖。同时还起到滋阴扶正祛邪外出,除湿祛邪亦有利正复。
方剂来源:吴贻军,等.滋阴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52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06;12(9):43
方12祛风除湿汤
配方:苦参、土茯苓、白鲜皮各15g,荆芥、防风、苍术、黄柏、蝉蜕各10g,生地黄20g,地肤子120g。
加减变化:服药20剂左右瘙痒消失时,减去荆芥、防风、蝉蜕、白鲜皮等祛风除湿止痒之品,加制何首乌30g,熟地黄、白术、白芍各15g以养血健脾巩固疗效;若皮损肥厚粗糙者,加穿山甲(代)、皂角刺各10g,重用玄参至30g,以软坚润燥;血痂多,抓痕明显者,重用生地黄至30g,加牡丹皮15g,以凉血解毒;瘙痒甚者,加生龙骨(先煎)、首乌藤各30g以安神止痒;伴渗液等急性发作者,重用黄柏至20g,加黄芩15g,陈皮、厚朴各10g以清热解毒,健脾祛湿。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48例,治愈18例,显效1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7%。
经验体会:《诸病源候论》认为本病乃“心家有风热”“风湿搏于血气所生”。《医宗金鉴》则强调“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湿疹的发病机制以“体虚”为本,“风湿热毒邪”为标。湿疹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脾失健运,湿热内生,复感风湿热邪,郁于腠理而发病;或因饮食不节(洁),嗜食辛辣肥甘厚腻,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而发本病。因此,“清热利湿,祛风解毒”一直是控制湿疹病情的基本治则。本方以苦参清热燥湿祛风为君,苦参含有多种生物碱,其中氧化苦参碱是一种低毒有效的免疫抑制剂,同时还具有广谱的抗微生物作用;另用黄柏、苍术、土茯苓、生地黄助苦参清热燥湿;荆芥、防风、蝉蜕祛风解表;白鲜皮、蛇床子杀菌止痒。全方熔祛风、燥湿、清热、止痒药于一炉,故可使风祛、湿除、热清而痒止。对慢性湿疹可收迅速止痒之功,待痒止后加入养血健脾之何首乌、熟地黄、白芍、白术等以固本治疗。诸药合用,共达疹退痒止之功。
方剂来源:唐云峰.自拟祛风除湿汤治疗慢性湿疹48例临床观察.中医药导报,2006;12(5):40
方13知柏地黄汤
配方:知母5~10g,黄柏5~15g,熟地黄、茯苓、山药各10~30g,山茱萸4~10g,泽泻6~12g,牡丹皮3~10g。
加减变化:瘙痒不能入眠者加地肤子6~15g,珍珠母10~30g,生牡蛎、炒酸枣仁各10~30g;伴腰酸肢软者加淫羊藿、续断各6~20g,威灵仙10~30g;血虚明显加当归6~15g,山药10~30g;湿重者加龙胆草5~15g,徐长卿、车前子各10~30g;情志不畅者加香附、郁金、柴胡各5~12g;皮损粗糙肥厚者加丹参、水蛭、地龙各5~20g,鸡血藤、忍冬藤各10~30g。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证:滋阴通络、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90例,其中泛发全身者50例,治疗2~3个月,结果治愈40例,好转10例;局限性者40例,治愈34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8%。
经验体会:顽固型慢性湿疹,并非一般皮肤病,更非一脏一腑之疾,而是与全身脏腑气血密切相关的,病久耗伤阴血,脉络瘀阻,血不养肤,生风生燥,此乃导致本病之关键,治疗以滋阴通络、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方可得到根治。知柏地黄汤为古代名方,方中知母、黄柏、熟地黄、泽泻,取其滋阴清热之功;山药、山茱萸、茯苓、熟地黄又可补肾养血,牡丹皮凉血祛风,熟地黄又可润燥。本例加当归、地龙、丹参、鸡血藤可活血软坚润燥,甘草解毒,综合诸药,共奏滋阴补肾,活血通络,祛风止痒,滋肤润燥之功。然究其本源,顽固型慢性湿疹乃以肾虚湿热为基本表现,故用知柏地黄汤滋阴补肾、清热除湿当为本病的治疗大法。
方剂来源:石志发,等.知柏地黄汤治疗顽固型慢性湿疹.内蒙古中医药,2002;(2):8
方14茵陈蒿汤加减
配方:炒栀子10g,萆薢、茵陈、生薏苡仁各15g,车前子12g,土茯苓30g,茯苓、生甘草、大黄各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d为1个疗程。
适应证:清热除湿、燥湿止痒。
临床运用:临床治疗56例,治愈35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28%。
经验体会:湿疹常分为湿热型、脾湿型、血虚风燥型、风湿热型、胎热型五型。依此辨证分型,本组患者全部为湿热型。故施以茵陈蒿汤加减。方中茵陈、萆薢苦平,清利湿热,祛除湿浊: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解毒;薏苡仁、茯苓甘,淡,微寒,利水渗湿,健脾通络;大黄苦寒,抗菌杀虫,收敛消炎,抗过敏;甘草调和诸药。
方剂来源:宁娟,等.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型湿疹56例报告.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223
方15五味消毒饮加减
配方:金银花15g,紫花地丁、黄芩、栀子各10g,车前子、泽泻、蒲公英、茯苓、野菊花、当归各12g。
加减变化:外感风热加防风、蝉蜕各10g;肝火炽盛加牡丹皮10g;肝经湿热加枳壳10g,薏苡仁12g;阴虚火旺去黄芩、栀子,加知母、生地黄各10g;反复发作加防风10g,白术12g,太子参15g。外用3%硼酸湿敷。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天早、晚分服。
适应证:清热利湿祛风。
临床运用:经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27例,显效13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