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皮肤病实效经典
1259200000040

第40章 银屑病 (1)

第12章 银屑病 (1)

银屑病是一种以皮肤起红斑,表面覆多层易剥去的银白色鳞屑为特征的慢性红斑鳞屑性皮肤病。本病原因不明且易复发,好发于头皮、躯干及四肢伸侧,典型皮损为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红斑,上覆多层鳞屑,刮去鳞屑可见薄膜及点状出血现象,为本病特征性表现。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一般冬重夏轻,男女老幼皆可发病,病程长,不易根治。

第一节 西医疗法

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本病与遗传、病毒或细菌感染、代谢及免疫功能障碍、外伤、饮食、内分泌、神经精神因素等有关,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表皮细胞过度增生,角化不全及炎症反应。

寻常型银屑病如治疗得当,一般均能取得一定疗效,使症状改善,病情稳定,但在根治和预防复发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少数患者由于用药不当演变成脓疱型银屑病或红皮病型银屑病。

脓疱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银屑病一般病程较长,病情顽固,对一般治疗反应不佳,常久治不愈,易于复发。其中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常可并发肝、肾等系统损害,亦可因继发感染,电解质紊乱或衰竭而危及生命,预后不佳。如治疗得当,愈后常发生小片寻常型皮损。

一、诊断

1.症状

(1)寻常型银屑病:该病占本病的95%左右,大多急性发病,迅速扩延到全身,也有初起仅局限于头皮及四肢伸侧,慢慢扩展到全身。基本皮损为表面白色,基底潮红的斑丘疹,可融合成形状不同的斑片,如点滴状、钱币状、环状、地图状、砺壳状等。但其上都有堆积较厚的银白色有闪光的鳞屑,鳞屑很易被刮除,下面露出淡红色半透明的薄膜,再轻刮一下,即可见到散在的露珠状小出血点。白色鳞屑、发亮薄膜、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三大主要临床特征。病变可发生在全身各处皮肤,但以头皮、四肢伸侧的肘膝关节、尾骶部发病最为多见。因病变的部位不同可有各种不同表现,如头皮、甲床、面部、口腔黏膜、龟头、小腿前侧、腋窝、腹股沟、女性乳房下等褶皱处。

(2)脓疱型银屑病:临床上较少见,但病情严重,占银屑病的0.7%左右,临床上分为泛发性和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两类。泛发性脓疱型常因妊娠、感染、激素等影响,由寻常型发展成脓疱型。在发脓疱前1~2天可有发热、乏力、关节痛和烧灼感等。皮损为红斑上出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黄白色脓疱,形成环形或半环形,有的呈“脓糊”状,以后干涸、脱落,其后又再发新的脓疱。局限性脓疱型银屑病又称为掌跖脓疱性银屑病,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以女性为多。皮疹为粟粒大小的淡黄色脓疱,基底潮红,1~2周结痂、脱屑。多局限在大、小鱼际和足底部位,发病时伴瘙痒,或有肿痛,常反复发作。病久可转变为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

(3)关节病型银屑病:又名银屑病性关节炎。银屑病在关节炎患者中较为常见,而关节炎在银屑病患者中发生率约为6.8%。本型常继发于寻常型银屑病或多次反复恶化后,也有先出现关节症状或与脓疱型及红皮病型并发。关节症状与皮损呈平行关系,有一定遗传性。全身可有银屑病样皮疹,自觉瘙痒,同时有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非对称性外周多关节炎,以手、腕、足等小关节特别多见,如受累关节红肿疼痛,晨僵,活动受限等。重者伴有高热、贫血等全身症状。可并发内脏损害,如风湿性心脏病、肾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约80%伴有指(趾)甲损害;伴发脓疱型银屑病者,预后较差。

2.诊断要点各型银屑病的诊断依据如下。

(1)红斑或丘疹上有堆集很厚的白色鳞屑,抓之脱落露出薄膜,刮之有出血点,结合皮肤病理检查,即可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

(2)有寻常型银屑病的皮疹,兼有密集米粒大小的脓疱,脓疱培养无细菌生长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再结合皮肤病理检查,可确诊脓疱型银屑病。

(3)有银屑病史或有其皮疹,伴有关节炎症状,远端小关节症状明显,类风湿因子阴性,可确诊为关节型银屑病。

(4)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浸润,每日有大量脱屑,伴有片状正常“皮岛”。表浅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全身症状明显者,可诊断为红皮病型银屑病。

二、治疗

1.外用药物根据不同的类型选择不同外用药物,如皮质激素霜剂、维A酸霜剂、维生素D3衍生物、角质促成剂等。

2.全身用药

(1)维甲酸类:单独使用或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有较满意的疗效。依曲替脂或依曲替酸适用于红皮病型或脓疱型银屑病,主要不良反应为致畸,研究证明停服此药2年内仍在尿中测得此药,因此,育龄妇女停药后的2年内应采取避孕措施。服药期间有唇、眼、鼻黏膜干燥,皮肤弥漫性脱屑及毛发脱落。长期服用可出现血脂升高、肝脏损害等,停药后可恢复。

(2)维生素类:维生素A可维持正常细胞的正常发育,但剂量不宜大;维生素B12每日0.5mg,肌内注射,儿童效果较好;维生素C口服或1~2g加入到10%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维生素D2适用于急性进行期和脓疱型银屑病,本药有一定的毒性,长期应用可损害肾脏,并可引起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3)抗生素类:适用于急性期点滴型及寻常型进行期银屑病,伴有感染病灶者,如扁桃体炎、咽炎,可用青霉素或红霉素;对脓疱型银屑病可用甲砜霉素,具有见效快、疗效高、不良反应小等优点,是目前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可单独口服,也可和皮质激素同用,甲砜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有骨髓抑制,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新青霉素、头孢噻啶等抗生素也有一定疗效。

(4)糖皮质激素:寻常型银屑病不宜使用,红皮症型、关节型、脓疱型银屑病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者可考虑短期使用。应与免疫抑制剂,维甲酸类或中药同时应用,以减少激素的用量。停用之前要逐渐递减,防止皮疹迅速复发。

(5)免疫抑制剂:甲氨蝶呤不宜与磺胺类、水杨酸类、四环素族等药同用,对肝脏损害较重,肝功能异常者应禁用,服药期间禁酒。羟基脲是用于广泛性、顽固型银屑病和脓疱型及红皮病型银屑病,药物毒性作用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眩晕及性欲减退,个别患者可产生致畸。环孢素应饭前服,连服数日或数周。

(6)免疫调整剂:主要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用于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常用的有转移因子、丙种免疫球蛋白、胸腺素及疫苗疗法等。

3.物理疗法

(1)光化学疗法:适用于顽固性银屑病、中青年患者,口服8甲氧补骨脂素0.6mg/kg,2h以后照射紫外线(ultraviolet)A,每周1~2次。

(2)浴疗:药物浴、矿泉浴、水浴、糠浴等。

第二节 中医辨证治法

本病属中医白疕范畴,古籍中亦称松皮癣。病属血热内蕴,复感外邪,泛于肌肤,治宗凉血、清热、祛风、润燥等法。中医文献早有类似的记载,如隋·《诸病源候论》中叫“干癣”。明·《证治准绳》说:“遍身起如风疹疥丹之状,其色白不痛,但痒,搔抓之,起白疕,名曰蛇虱”。清·《外科证治全书》中的描述指出了本病的特点,如“白疕”(一名疕风),皮肤燥痒,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渐至肢体枯燥拆裂,血生痛楚。《外科大成·卷四·白疕》说:“白疕,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疕,俗称蛇虱。由风邪客于皮肤,血燥不能荣养所致,宜搜风顺气丸、神应养真丹加白蛇之类。”为本病由外邪侵袭,七情内伤,湿热内蕴等因素内外合受邪,搏结肌肤而致。

一、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常为血分伏热,复感外邪,郁于肌肤而成。

1.风盛血热平素血热,外感风热之邪,拂郁肌肤,风盛血热所致。

2.血虚风燥血热风盛日久,伤阴耗血化燥,以致血虚风燥而成。

3.湿热化毒外感风热,内蕴湿邪,湿热熏蒸,不得疏泄,郁久化毒,毒热内盛所致。

4.风湿阻络风湿之气相搏,痹阻经络,气滞血瘀,肌肤失养。

5.毒热伤营由于邪胜正虚,日久毒热伤营,或失治而毒热入营,蒸灼肌肤,气血两燔,伤阴耗液而成。

二、辨证论治

1.风盛血热型

主证:多为初起,常伴发于外感之后,其病骤发,身起点点红粟,发展迅速,新疹不断出现,延及全身,疹色鲜红,上积鳞屑,搔之出血,瘙痒难忍,常因外伤或抓破皮肤,诱发新疹,为“同形反应”,伴心烦、口渴、咽痛、溲赤、便干等。舌红,苔黄,脉弦滑。

治则:清热凉血、祛风解毒。

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生地黄、槐花、白茅根、紫草、黄芩、土茯苓、蝉蜕、白鲜皮、生甘草。瘙痒甚加炙蜈蚣、乌梢蛇;心烦口渴加大青叶、玄参;咽痛加山豆根、薄荷;尿赤者加黄柏、车前子(包);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后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血虚风燥型

主证:病程日久,反复发作,皮损保持稳定,或有部分消退,无新疹出现,疹色暗红,鳞屑不多,皮肤干燥,皱裂,瘙痒颇甚,伴头昏、口干、便秘。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治则:养血滋阴、祛风润燥。

方药:养血润肤饮加减。当归、丹参、生地黄、何首乌、天冬、麦冬、火麻仁、蝉蜕、桑叶、甘草。皮疹日久,反复发作加鸡血藤、三棱、莪术;痒甚加白僵蚕;头昏加川芎、枸杞子;口干便秘加玄参、天花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3.湿热化毒型

主证:除红斑上覆鳞屑外,还伴有针头大小浅在性脓疱,泛发全身或局限于掌跖部,此起彼伏,痒痛兼作,有身热、口渴、面赤、心烦、易怒、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菊花、黄芩、车前子(包)、泽泻、薏苡仁、六一散(包)。发热、面赤加生石膏、栀子;心烦易怒加黄连;尿赤加黄柏、木通;便结加生大黄(后下)、玄明粉(冲服)。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风湿阻络型

主证:皮损色红或暗红,鳞屑较厚,伴肢体关节疼痛,尤以指、趾等小关节为著,红肿变形,活动不利,苔薄或白腻,脉濡或弦滑。

治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桂枝、杜仲、牛膝、当归、川芎、白芍、甘草。关节疼痛、肿胀变形明显加威灵仙、徐长卿。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5.毒热伤营型

主证:全身遍起大片红斑,相互融合,皮肤潮红,脱屑甚多,久之皮肤浸润肥厚,伴畏寒壮热、面红耳赤、口干舌燥。舌红绛,苔光或有裂纹,脉弦细数。

治则:清营凉血、滋阴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生地黄、牡丹皮、水牛角、知母、玄参、天冬、麦冬、人中黄、生石膏、竹叶。面红目赤加黄连、栀子;口干舌燥加石斛、天花粉。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第三节 中医外治疗法

方1

配方:硫黄50~150g。

用法:温水溶解,再加适量温水稀释。全身或局部淋浴。

适应证:银屑病。

方2

配方:杠柳、小白蒿、麻黄、刺柏、杜鹃叶。

用法:取上药散250g,加水适量加热煮开,备用。浴盆内放1/2水,加温到37~42℃,放入药液搅匀,患者进行全身浸泡治疗。

适应证:银屑病。

方3

取穴:耳部的肺、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