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067

第67章 心系病证 (1)

第五章 心系病证 (1)

一、惊悸、怔忡

医案一

郑某,女,38岁。初诊:1991年8月31日。主诉:胸闷、心悸、失眠,五心烦热3个月余,被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住杭州某医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半月来,诸证又发,心电图提示Ⅱ、Ⅲ、aVF、V5T波低平,遂来中医求治。诊查:舌尖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舌下瘀紫,脉细。辨证:气阴两虚,痰火内壅,瘀血阻滞。处方:川黄连3克,麦冬15克,紫丹参30克,潞党参30克,五味子5克,瓜蒌皮10克,薤白5克,郁金12克,陈皮5克,竹茹l0克,降香5克,枣仁(炒)15克,龙骨(生)15克(先煎),牡蛎(生)30克(先煎),白薇10克。7剂。

二诊:1991年9月7日。胸闷、心悸、五心烦热减轻,失眠。苔黄腻。效不更方,原方再进7剂。三诊、四诊:1991年9月14日、1991年9月21日。心悸已平。五心烦热,脘痛而痞,胃不和(痛)则卧不安。苔薄黄,舌尖红。治拟养阴清热,舒胸和胃(9月1日心电图复查T波Ⅱ、Ⅲ、aVF<l/10R)。上方去生龙骨、生牡蛎,加夜交藤30克。五诊:1991年9月28日。心悸已平。近日咽红而痛,午后脘痞而痛(痞)。苔薄黄,舌尖红,脉细数。治拟益气养阴、舒胸活血利咽。上方加木蝴蝶5克、金果榄10克、桃仁l0克,去夜交藤。六诊、七诊:1991年10月12日、19日。六诊脘痞消失,七诊咽红消失,夜寐已安,拟原法出人。10月29日心电图复查正常,诸症均瘥,至今未发。

(按)本案初诊心烦、舌红、脉细数,心阴虚征象明显;心悸、乏力,舌边有齿痕,心气虚已露端倪;胸闷、苔薄腻,痰气火壅之证存焉;舌下瘀紫,心血瘀阻无疑;故初拟川黄连、白薇清心火、退虚热,生脉饮益气养阴生津,瓜蒌皮、薤白、竹茹、陈皮宽胸涤痰舒痹,丹参、降香、郁金活血化瘀,龙牡、枣仁安神志;药后胸闷、心悸、五心烦热逐渐减轻;期间因咽红而痛,加金果榄、木蝴蝶等清咽利喉之品,以杜绝热毒蔓延。六诊后痰火渐消,转而以益气养阴为主,佐以豁痰化瘀,加北沙参、元参以增养阴生津之力。整个治疗过程扶正着眼于益气养阴,祛邪不离清火豁痰化瘀;重用党参、丹参益气活血之品,而轻用泻火理气之药,为其用药特点。守方稍事加减化裁,全在于病机的变化,而步步为营,丝丝人扣。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陆芷青医案

医案二

朱某某,女,15岁,甘肃省高台县东联公社农民。初诊日期:1967年11月17日。主诉:近一个多月以来心跳、气短、心悸动而不能下地参加体力劳动。兼夜间咳嗽,不能平卧。望诊:面黄白,颧部略红,双手护心。舌苔薄白。闻诊:气短,咳嗽吐白色泡沫痰。心脏听诊有舒张期雷鸣样杂音。切诊:脉象细数,偶有促象,每分钟七八次,用手摩扪心前区,感到心悸动而快。曾在县医院诊治,说是风湿性心脏病,心瓣膜没长好,吃药不好治。我进行四诊以后,对她说,中医诊断您这是心悸怔忡病,吃中药可以治。四诊合参,诊为胸阳不振,胸中湿气不化,影响心阳而致心阳衰微。治则:温助胸阳,温化水饮,佐助心阳之法。

处方:桂枝6克,枳壳l0克,茯苓皮l2克,化橘红6克,白术6克,炙甘草l0克,生白芍10克,丹参l0克,朱远志10克,当归6克,牡蛎I2克(先煎),珍珠母2l克(先煎),党参l0克,杏仁t0克。水煎服,6付。二诊(1967年12月2日):上药服后即感不到心慌、不跳,也不咳嗽了,能平卧睡觉。感到服中药效果好,故此,又照原方买来3付,尚未煎服。白痰仍多。查体:西医听诊同前,中医诊脉:脉象滑而平稳,未发现促象。舌苔仍薄白。据此脉症,知胸中阳气渐旺,但痰湿之邪,尚未运化,故痰仍多。又在上方中加制半夏10克、化橘红备用12克,茯苓皮改为茯苓l2克,另加全瓜蒌l5克,再服6付。追访(1967年12月16日):心跳正常,咳嗽也止,已到地里去参加劳动。

(按)这个病人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以手术换瓣为治疗主要手段。中医学认为目前病人胸阳不振,心阳也受到影响,心胸阳气不足,所以胸中的痰湿之邪不能正常温化而致心悸怔忡、咳出白稀痰而不能平卧,胸中痰饮不化还会影响睡眠,并且不能仰平而卧,所以药方中用了苓桂术甘汤来温化水饮,橘红、半夏温化湿痰而降气和中,朱远志、白芍、丹参、当归养心血而镇止心慌、心悸,用牡蛎、珍珠母潜收心阳而安神,故药后即能人睡,又加党参助桂枝而补助心胸阳气,杏仁利降肺气,枳壳宽胸理气而止气短。病人服药十余付而诸症消失而能下地劳动。是助阳化饮之功也。

引自《树德中医内科》

医案三

佟某,女,56岁。初诊:2003年7月24日。心悸伴头晕,胸闷4月余。患者今年3月起不明原因出现心悸,伴阵发性胸闷,甚至头晕欲倒。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早、房早,ST~T改变。Holter示:24h室性早搏9095次。曾住院治疗有所好转,后又反复,频频光顾急诊。现症:心中惊悸,胸闷,头晕,全身乏力,精神紧张,急躁,爱发脾气,头麻汗出,失眠早醒,纳可,二便可。脉细小弦结代,舌红苔簿黄。西医诊断:“心律失常一频发室早”。中医诊断:“惊悸”。辨证:气血亏虚,心脉失养。治则:益气化瘀,强心复脉。处方:炙甘草汤加味。

炙甘草10克,干姜5克,天、麦冬各10克,太子参15克,桂枝10克,生地30克,火麻仁15克,川芎10克,阿胶珠15克,鸡血藤25克,丹参15克,银柴胡10克,石菖蒲10克,郁金15克,威灵仙15克,茜草10克,薤白10克,煅龙、牡各30克,三七粉0.3克(冲)。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二诊:2003年7月31日。服7剂药后,诸症大有好转,尤以心悸和胸闷明显减轻,早搏l~2次/分,睡眠亦好转,惟晨起眼肿,咽不适,咳嗽,腿软。脉细缓,偶有结代,舌红苔薄。治以益气强心,复脉清火。炙甘草汤加减。处方:炙甘草10克,五加皮3克,娑罗子9克,甘松9克,仙鹤草30克,太子参l5克,天、麦冬各10克,桂枝9克,炙百合15克,桑白皮12克,地骨皮12克,桔梗12克,炙百部12克,川杜仲l2克,桑寄生15克,黄芪25克,炒枣仁l8克,合欢皮10克,三七粉0.3克(冲)。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

三诊:2003年8月14日。心悸、早搏、头晕皆已缓解,午睡醒后手发颤,时心前区发闷。脉细缓,苔薄。治以益气强心复脉,化瘀通络熄风。处方1:炙甘草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黄芪30克,炙甘草10克,干姜5克,太子参15克,生地30克,阿胶珠12克,桂枝9克,天、麦冬各10克,桑叶l5克,火麻仁15克,元胡9克,浮小麦30克,天麻9克,川楝子l0克,钩藤15克,煅龙、牡各25克,磁石15克,炙乳、没各3克,三七粉0.6克(冲)口7剂,水煎服,每日两次。处方2:另予强心安神,定志宣痹之方药以善后。五加皮3克,黄芪30克,阿胶珠12克,薤白10克,五味子9克,白术12克,火麻仁15克,茜草12克,西洋参6克,防风6克,生地黄15克,荜茇3克,香附米12克,良姜3克,黑芝麻30克,茯苓l5克。加大二倍量,共研末,制水丸,6克,每日两次。

(按)惊悸是指人心中动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自觉病证,《红炉点雪·惊悸怔忡健忘》曰:“惊者,心卒动而不宁也;悸者,心跳动而怕惊也。”《医学正传》曰:“惊悸者,募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惊悸以虚症多见,多与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有关,尤与气血亏虚者多见。治疗首选炙甘草汤,以益气补血,强心复脉。炙甘草以益气补中、化生气血以复脉之本为主药;太子参补气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生地、阿胶、天冬、麦冬、麻仁补心血,养心阴,充养血脉;桂技合炙甘草以壮心阳,配合干姜以温养血脉,使血脉旺盛。诸药合用,使心气复而心阳通,心血足而血脉充,则心中惊悸及诸症自除。再予益气健脾、强心安神之丸药继服以善后收功。

引自《谢海洲验案精选》

医案四

孙某,男,43岁,某公司经理,初诊:2000年5月6日。主诉:一年余睡眠不佳,恶梦纷扰,头昏胀,终日惊悸不宁,心烦焦虑,口干苦,舌红少苔,脉弦数。辨证:心气虚,肝胆郁热,治则:疏泄肝胆,养心宁神法。处方:柴胡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半夏15克,黄芩l0克,大黄7克,太子参20克,生地20克,寸冬15克,柏子仁20克,石菖蒲15克,炒枣仁20克,桂枝10克,茯神20克,远志15克,夜交藤30克,甘草15克,水煎日2次服。6月11日二诊:服药21剂,睡眠明显好转,焦虑惊悸均大好,继以上方增减治疗:柴胡2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半夏15克,黄芩10克,生地20克,寸冬i5克,柏子仁20克,远志15克,石菖蒲15克,太子参20克,桂枝10克,枣仁20克,珍珠母30克,夜交藤30克,甘草15克,大黄7克,水煎日2次服。7月1日三诊:继服上方14剂,睡眠好转,精神大好,恐惧感消除,体力增强,脉象缓,舌转淡红,苔薄润,继以上方调治而愈。

(按)此病人患病一年余,精神抑郁,心情苦闷,心烦焦虑,惊悸不宁,夜梦纷扰,不能工作,属心气虚,肝胆郁热,用柴胡龙骨牡蛎汤酌加养心安神之品,前后共服四十余剂而愈,现已上班一年余,精神状态一直良好。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张琪医案》

医案五

李某,男,12岁,初诊:1990年7月25日。心慌气短1年余,因心肌酶谱高于正常值,心电图异常,确诊为心肌炎,求诊于中医。目前患儿胸闷憋气,心慌气短,动则尤甚,身倦乏力,自汗懒言,纳呆,面色苍白,气池青暗,舌淡,苔薄白,结脉无力。心电图示ST段下降,P-R间期延长,室性早搏呈二联律,心动过缓,每分钟56次,其中夹有18次早搏,节律明显不齐。辨证:气阴两虚,心气不足。治则:益气养阴,重补心气。

处方:炙甘草12克,生黄芪15克,北沙参30克,桂枝1.5克,麦冬10克,大枣6克,百合15克,白芍10克,菖蒲10克,丹参1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服上药7剂,心慌、自汗明显减轻,但仍感胸闷憋气。前方去沙参、百合,加甘松6克,郁金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又服7剂,心慌胸闷明显减轻。复查心电图:二联律消失,心率66次/分,早搏次数减至9次/分,仍感乏力、气短。继服7剂,患儿心慌气短消失,胸闷自汗亦消失。心脏听诊:心率每分钟78次,节律整齐,未闻及早搏。仍感乏力、纳呆。前方加砂仁6克,炒谷芽10克,炒稻芽10克继服。上方连服14剂,纳食增加,自觉有力。复查:心电图正常,心肌酶谱亦正常。半年后追访,患儿一切正常。

(按)此患儿证属气阴两虚,偏于心气不足之类型,故治疗当以补心气为上。方中炙甘草、生黄芪重补心气为主药,以沙参、百合、麦冬补其阴,桂枝、大枣温通心阳,菖蒲助心气,丹参行心血,生龙牡潜阳安神。服7剂,症虽有所减轻,但仍见胸闷憋气,考虑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虚帅弱,故血行不畅而瘀,加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气虚则滞,郁闷胸中,胸阳不展而见胸闷憋气等症状,加甘松、郁金行郁散结,宽胸理气。又服7剂,症状大减,后又加砂仁、谷芽、稻芽乃醒脾助胃,补后天以养心气之意,连服20余剂而痊愈。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宋祚民医案》

医案六

柯某,男,54岁,干部,初诊:1960年12月11日。患者于今年3月始患心悸,心率快至128~160次/分,先后大发作三次,皆用毛地黄等控制。西医作过多方面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心动过速”。向有慢性支气管炎史。诊时,心悸不宁,动则更甚,微咳痰多,稍感气喘,乏力,少寐,脉象两部劲大,左关较甚,重按则细,苔白。揆其心悸之因,多与工作紧张、过度疲劳有关。治则:补益宗气,辛开降气,化湿豁痰,佐以柔肝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