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024

第24章 肺系病症 (12)

第二章 肺系病症 (12)

刘某,女,17岁,肺痨,初起寒热,继之咳嗽,咯血巨口,气促而喘,两颧绯红,月经年余未行,舌红苔无,脉细数,抗痨疗效不显,乃嘱购白芨40克,研细末分作l0日量,每晨用鸡蛋一只与白芨粉调和,开水冲服。过旬,咯血痰已过,嘱改用每晨以白粥汤调服白芨粉3克和炒白术粉6克,晚服八珍丸9克,1个月后天癸通行,热退咳平,面色转润,步人康壮。引自《颜德馨临床经验辑要》

(按)本案肺痨,抗痨疗效不显,颜氏用鸡蛋与白芨粉调服,雨咯血痰即止。看似简单,但于平淡处见神效。缘白芨为补肺止血之要药。李东垣曾明确认为其“止肺血”。《滇南本草》:“治痨伤肺气,补肺虚,止咳嗽,清肺痨咯血,收敛肺气。”《本草发明》即用单味白芨治疗肺热吐血不止。现代药理研究白芨有明显的止血作用。白芨根磨成细粉或白芨煎煮后所得胶状液渗人淀粉烘干研末,于狗肝行止血试验,7只中有6只皆于6min内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用纯淀粉或淀粉海绵止血,效果均较差。白芨水煎浓缩膏状物加人0.2%地衣酸钠及0.4%盐酸小檗碱,干燥后研成细粉,对兔肝、狗肝及股动脉之出血,亦有明显的止血效果。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白芨的止血作用与其所含胶状成分有关。白芨液注入蛙下腔静脉后,可见末梢血管内红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从而有修补血管缺损的作用,而又不致阻塞较大血管内血液的流通。家兔用试管法及毛细管法均证明静脉注射2%白芨胶液1.5ml/k克,可显著缩短凝血时间及凝血因子Ⅱ时间,并加速红细胞沉降率。进一步说明了止血的机制。鸡蛋,《神农本草经》谓之鸡子。其性甘平,滋阴养血润躁。《本草便读》:“鸡子内黄外白,人心肺,宁神定魄;和合熟食,亦能补益脾胃;生冲服之,可以养心营,可以退虚热。可见,颜氏用鸡蛋这一药食并用之品,旨在养肺阴、退虚热以治病本,用白芨止血以治其标。二药同用,标本兼顾,可谓药膳良方。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八

赵某,女,22岁,l998年9月7日初诊。主诉患肺结核病半年多。春节前因咳嗽于某医院就医,经检查诊断为肺结核。现仍在住院治疗,口服异烟肼等西药,经痰涂片检查已转阴,肺X线检查,阴影吸收,出现钙化点。现咳嗽少痰,且痰不易咳出,身倦乏力,气短面白,盗汗不止,午后时有低热,腰膝酸痛,月经正常。舌尖红苔白,脉细弦。辨证:肺肾阴虚,气津两伤。治法:滋补肺肾,益气养阴。处方:生黄芪30克,知母l0克,桔梗10克,柴胡l0克,升麻5克,菟丝子l0克,当归l0克,白芍l0克,桑寄生l5克,川断10克,生龙牡各30克(先下),百部l0克。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14剂,9月21日复诊,诉其腰痛减轻,晨时咳痰已爽,低热未再现,大便仍偏干。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弦,前方加白术l0克,继服14剂。其后以上方加减又服40余剂,诸症悉除,经医院检查后痊愈出院。

(按)本案肺结核之治,是中西医并施,以西药抗结核为主。肺结核病,属中医“肺痨”病范畴。中医认为系人体虚弱,感受痨虫所致。人体禀赋薄弱,或嗜欲无度,忧思劳倦,大病久病失调等,耗伤气血津液,正气内虚,抗病力弱,则痨虫乘虚袭人,腐蚀肺叶,乃病肺痨。一般来说,肺痨初起肺脏受损,肺阴被耗,为肺阴不足;继则肾水受损,而肺肾阴虚,兼及心肝,或脾肺同病·气阴两伤;后期多发展为肺、脾、肾俱损,阴损及阳,以致阴阳两虚。此例患者,即属肺肾阴虚、气阴两伤之证,故见咳嗽痰少、潮热盗汗、腰膝酸痛疲倦乏力、气短面白等症。祝氏以升陷汤加川断、桑寄生、菟丝子等以合黄芪、知母肺肾共补,金水相生(祝氏善以川断、桑寄生、菟丝子成对药疗腰膝酸痛、夜尿频数之属肾虚者);加当归、白芍以养血育阴,既助知母、菟丝子等养阴精,且能润肠治便结,令燥热下行;又与黄芪相伍,气血同补;百部润肺止咳,且杀痨虫;龙牡潜阳敛汗,益阴化痰。李时珍云“龙骨益肾……收湿气”,汪昂云“牡蛎化痰……止嗽敛汗……清热补水·治虚劳烦热”,故=者能标本兼顾。诸药相配,而达补肺肾、滋化源、益气阴、升清阳、止咳喘之效。

引自《祝谌予临证用方选粹》

医案九

刘某某,男,35岁,工人。(初诊)1963年8月3日。1.病史及辨证:患者在1960年下半年因吐黄脓痰,胸部胀痛,心悸,神疲乏力等症而去医院检查,胸片诊断为肺结核。从此服用异烟肼等抗结核治疗,至今4年未愈。今年6月27日在我院胸部透视示:“两肺上部有片条阴影,边缘欠清晰,右上肺病变较多。”其症状为背胀、心悸、头昏眼花、精神不振、吐少量稠痰、稍咳。前医辨证为脾虚气弱,心脾虚损。治疗用归芪六君子汤,归脾丸及归脾养心丸等断续内服,未见明显效果。于7月26日在某医院作X线胸透示:“两上肺小片状阴影,右上病变较多,边缘欠清晰(浸上/上)。

”于8月3日延余诊治,现症为背胀,心悸,失眠,寐中出汗,稍咳,吐少量稠痰,伴头昏眼花,神疲乏力,二便、食欲尚可,舌苔薄黄,脉细。此属心肾阴虚,阴虚内热,水不济火,心火刑金,故心悸、咳嗽、背胀。2.治则与方药:治予滋阴清热,养心益肾。拟天王补心丹内服(天王补心丸成药)。(复诊)1963年8月17日服药后心悸未发,背胀减轻,停药则心悸又发,仍出汗,舌苔薄黄,脉细。初见疗效,守方续进。1963年11月23日:服药以后,诸症明显减轻,但其中有1次患者来门诊,适余未上门诊,另一医生给予归脾汤,服后疗效不佳,致咳嗽加重,吐痰,痰中带血,背胀。后经继续改用天王补心丸服之,病情转佳,至最近几天胸部透视示肺部病变完全已愈,唯有时心悸稍发,夜间微汗,苔平,脉细。既取良效,坚守原方。1963年12月3日:经治疗诸症基本消失,精神亦佳,饮食、二便正常,苔、脉同前,原方续进,以期巩固疗效。

(按)患者经胸部X线摄片确诊为浸润性肺结核,其临床表现为背胀,稍咳吐脓痰,夜间稍出汗,但心悸较为突出,且伴有失眠,故在辨证处方时,抓住这个突出症状,而用天王补心丹治之,因患者煎药不方便,以成药丸剂进服,断续服用30瓶左右(4两装),竟然肺结核治愈,症状基本消失。效果之取得出乎意外,然而从中医整体观念的特点来看,并不为奇,因为据患者症脉辨证,属于心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伤阴液,肾水更被灼,水不济火,心火刑金而致本病,天王补心丸养阴清热、滋肾济火,俾心火得宁,火不刑金,则诸症悉除,肺结核亦愈。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十

冯某,男,36岁。1965年7月12日初诊。患者经常吐血或痰中带血,每夜遗精,大便滑泄,日数次;胸部隐痛,形容消瘦,神气衰颓,语声细微。常服养阴止血诸药,皆无效,已历2年矣。自称生平不受温补,虽服破故纸,亦必吐血。经医院透视,系“空洞型肺结核”。脉微弱,乃阳虚肺痨,非温补不可。处方:潞党参六钱厚附片五钱白术四钱黄芪六钱炮姜二钱补骨脂四钱巴戟天四钱益智仁三钱五味子一钱。淫羊藿四钱赤石脂五钱禹余粮五钱砂仁一钱半茯神四钱炙甘草二钱。

二诊:5剂后,吐血遗精等症已完全消失,精神食欲加强,大便尚溏泄,日二三次,小便频数,四肢不暖,右脉渐有神,左脉细微,加减地黄汤主之。潞党参六钱熟地六钱淮山药六钱山萸肉四钱黄芪六钱补骨脂四钱益智仁四钱白豆蔻仁一钱桂圆肉四钱五味子二钱酸枣仁三钱制附片五钱上桂一钱茯神四钱炙甘草二钱。10剂后四肢温暖,大便正常,诸恙消逝,复经透视,“肺部结核好转”,乃将前方带回本地长服。3个月后,来函称谢,言经当地医院透视,已完全钙化,恢复工作。肺结核一病,多认为阴虚,法用甘寒清凉,廖老经多年经验,认为属于阴虚者固多,但属于阳虚者亦不少。又有初为阴虚,因过服寒凉而伤其阳者,常见肺痨多死于泄泻之因,多由于过服寒凉所致。故治肺痨重在脾胃,勿伤其中阳,则疾虽重犹可为也。

引自《临床中医家廖蓂阶》

医案十一

喻某,男,29岁。初诊:1959年10月24日。主诉:肺痨发现已2年。现病史:2年前因久咳不止,武汉某医院拍片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经常咳嗽,痰粘,色绿,气腥,时发时止。近来久咳不止,痰中带血,胸脘饱闷,饥不欲食,口干苦,喜饮冷水。检查:舌红苔薄白,脉象浮弦而数。分析:此系肺损络伤,为虚劳之病。兹当深秋燥气司令,更因本体肺胃热炽,燥与热结合,津液受伤,复染痨虫,所以见症若此。中医诊断:肺痨。西医诊断:浸润性肺结核。治则:清燥泻热,润肺祛痰,止血镇咳。

方药:冬桑叶、天门冬、紫菀、冬花、百部根、甘草、枇杷叶、杏仁、桔梗、前胡各10克,川贝母6克,白茅根30克,知母、花粉各l0克。二诊:1959年10月27口。咳血已平,咳嗽已减,痰色转白,气已不腥,胸脘饱闷稍宽,惟食思不强,口干欲饮,舌红苔白而糙。是肺热虽轻,胃阴未复。方药:南沙参、白茅根各15克,天花粉、天门冬、杏仁、生谷芽、款冬花、紫菀、鲜石斛、生甘草各10克,川贝母6克(研细末,分3次冲服),橘络3克。三诊:1959年11月3日。服上方5剂后,知饥思食,纳食增加,口已不干,但仍轻咳痰白,舌红苔白而干,此乃肺胃之阴尚未全复,余邪未尽之征。仍汤方续服5剂,用膏方一料。附记:3年后,其妻来云:服药后,经某医院复查,病已痊愈,至今再未复发。

引自《临床中医家张梦侬》

医案十二

崔某,男性,37岁,胸痛、气短、盗汗2年,于1959年8月19日来院诊治。患者自1949年起发现有浸润性肺结核,虽经中西医治疗均未见好转。但自觉症状并不明显,尚能坚持上班工作。近2年来渐有胸痛、气短、盗汗、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夜眠不实,晨晚咳痰,黄粘腥臭,口干喜热饮,溲黄便调,日见消瘦。多年来一直注射链霉素,服雷米封、PAS等。检查:右上肺闻及湿罗音,呼吸音较粗。X胸片右上肺浸润性结核灶。痰培养有结核杆菌生长。苔薄黄,舌质红,脉沉细数。诊断:开放性肺结核。辨证:肺阴亏损虚火内盛。治法:养肺阴,清虚热,滋清结合。

处方:生地黄24克,玄参15克,知母9克,地骨皮9苋青蒿9克,鳖甲18克,白及9克,浙贝母12克,茯苓15克,桔梗3克,青皮6克,浮小麦15克,夜交藤30克甘草3克。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共进10剂,盗汗已止,但仍咳嗽、胸痛、疲劳乏力。乃宗前法,原方加减,膏剂缓图。生地黄240克,知母9克,浙贝母120克,茯苓150克,白及120克,白薇90克,杏仁泥60克,牡蛎180克,旋覆花60克,酸枣仁90克,青皮60克,蒲公英180克,炒麦芽120克。上药浓煎,以白蜜250克收膏,1日服2次,每次1茶匙。此膏剂共配2料,连服3个月,咳嗽盗汗已止,胸痛减‘轻,精神好转,痰培养多次均为阴性。此3个月间已逐渐停)服西医抗结核药物。继续服此膏剂1年,胸痛止,疲劳感消失,仅感睡眠稍}差,痰培养一直阴性,X胸片复查原病灶已硬结钙化。

(按)本例开放性肺结核已迁延达10年之久,曾经中西医常规治疗均无效。先师抓住盗汗、口干、胸痛、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诸肺阴亏损,虚火内盛之证,从养阴清热另僻治疗途径。养肺阴重用生地、玄参,清虚热投以地骨皮、青蒿、知母,特别用鳖甲,一则滋阴潜阳,二则软坚化痰,配青蒿更是疗骨蒸盗汗之要药,近人以鳖甲愈合结核性溃疡效果理想。方中白及性苦涩微寒、入肺经收敛止血,消肿生肌,近代药理研究,白及对结核杆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先师历来主张中西医互相取长补短,在配方中首先突出中医辨证论治,在此前提下尽量采用现代药理证实但又不违反辨证原则的中药来提高疗效,此例采用白及便是明证。由于病深疴沉,难求速效,故守法易剂,改用药膏缓图,这又是先师治疗顽疾的一个特色。在药膏方中有2个特殊用药:一是牡蛎可以补充钙质利于肺结核的钙化吸收,且《得配本草》云:“牡蛎和贝母,消痰结”,增强化痰之力。另一是蒲公英,既对结核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又如《随息居饮食谱》所云,蒲公英“清肺,利膈化痰,散结消痈,养阴,凉血”。本例连服药膏达1年之久而获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