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37

第137章 经络肢体病症 (13)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症 (13)

赵某,女,34岁,2002年12月15日初诊(小寒)。病史:患者5年前因产后4天周身突发红色丘疹风团块,奇痒难忍,曾在西医院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及口服“扑尔敏”后,皮疹逐渐消退,但此后反复发作,此起彼伏,皮疹瘙痒难寐,抓后风团泛发,疹块得暖稍缓,遇风加剧。刻下症见:红色丘疹风团块,瘙痒难忍,纳差乏力。检查:舌淡苔白,脉象沉细。颈部四肢及腹部有散在红色丘疹,瘙抓处呈红色条状隆起,丘疹高出皮肤,边界清楚,面色无华,体虚神疲。

辨证:红色丘疹风团块,舌淡苔白,脉象沉细为气血不足之象;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纳差;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虚无力,营血亏少,则面色无华,体虚神疲乏力。其病位在脾。证属营血亏虚,复感风邪。诊断:瘾疹。气血不足,风邪外袭证;慢性荨麻疹。治法:补气养血,疏风止痒。用《内外伤辨惑论》当归补血汤加味。处方:生芪15g,当归10g,生地l0g,川芎10g,丹参30g,赤芍10g,荆芥10g,防风10g,云苓l0g,陈皮10g,白藓皮l0g,地肤子10g。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后,皮疹轻微泛红,瘙痒减轻。风邪已止,气血渐复,然饮食欠佳,脾胃运化未复,故前方加莱菔子、生内金健脾消导,振奋食欲。再服14剂后,皮疹全消,皮色正常,瘙痒解除。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本病是由于气血不是,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能透达,郁于皮肤腠理之间,正邪交争而发病,用当归补血汤加味滋阴养血,疏风止痒。方中生芪、生地、当归、白芍益气滋阴,柔肝养血;云苓、陈皮、菜菔子、生内金健脾和胃,化生气血;荆芥、防风疏散风邪,透疹止痒;丹皮、赤芍、丹参、当归活血行血,疏风止痒,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白藓皮、地肤子祛风止痒,燥湿解毒,系沈师止痒有效的药对,且经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藓皮、地肤子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荨麻疹的常规治疗,一般是采用养血熄风法,而本病是气血不足之证,故应益气养血,酌加和血熄风之品,标本兼顾,使5年之久的慢性荨麻疹获得较好的疗效。

引自《沈绍功验案精选》

医案九

周某,男,50岁,1965年4月24日初诊。周身发风疹块已三月余,皮肤痒甚,用镇静剂及抗过敏药,效果不显著。脉弦缓,舌红后根黄腻苔。属血燥兼风湿,治宜养血、祛风、利湿。处方:细生地四钱,骨碎补二钱,白蒺藜三钱,羌活一钱,蝉衣一钱,胡麻仁(炒)三钱,稀莶草三钱,地骨皮二钱,炒丹皮一钱,蜂房二钱,荷叶三钱,地肤子二钱。5剂。1剂两煎,共取200ml,蜂蜜二两(冲),分早晚两次温服。4月29日复诊:服2剂后,风疹块发出较多,再服3剂,则渐好转,皮肤瘙痒减轻,但夜间较重,食纳较佳,大小便正常。脉如前,黄腻苔减退。原方加玄参二钱,5剂,煎服法同前。并拟外洗方:地肤子一两,苦参一两,蜂房五钱,荆芥五钱。水煎去渣,兑人浴盆洗,2剂。治疗而愈。

(按)此为蒲辅周治疗荨麻疹验案之一。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中医称之为风疹块、隐疹等。《诸病源候论》臼:“邪气客于肌肤,每逢风寒相折,则起风隐疹”。故而风疹块多从风治,内服可用消风散、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及当归饮子加减,多配合外洗法,一般可在苍耳草、凌霄花、艾叶、冬瓜皮、浮萍、蛇床子、防风等祛风除湿止痒之品中任选二三味适量煎汤外洗或用炉甘石洗剂外搽。本案患者周身发风疹块已久,皮肤痒甚,且舌红苔后部黄腻,此为邪郁肌肤化热化燥,血燥风盛兼夹湿热所致。治当养血调血,祛风利湿。蒲氏用生地黄、玄参、丹皮、地骨皮、胡麻仁以养血滋阴、凉血润燥;稀莶草、羌活、蝉蜕清热解毒、祛风湿而止痒;荷叶清暑利湿;蜂房攻毒杀虫,祛风止痛。并拟外洗方洗浴,疏散风热,清热燥湿止痒以促使肌肤之邪外泄。由于诸药协同,内外配合,因而阴血得润,风湿得除,病趋痊愈。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十

郭某,男,5岁,病案号35635,人院日期1975年6月26日至1975年7月4日。现病史:一天来,患儿腹痛,但无泻泄及呕吐。在当地卫生所服胃气止痛丸半包,1小时后全身出现多数红色片状皮疹,发痒,全身热,腹仍痛。夜间服扑尔敏无效而人院。查体:全身散在多数丘疹块,色红,扁平,腹有压痛,舌红苔黄,上腭紫,脉弦数。化验:尿常规正常。末梢血象:白细胞10.9×109/L,中性粒细胞0.73,淋巴细胞0.24,嗜酸细胞0.02。西医诊断:荨麻疹。辨证:血热瘀滞,汗出当风。立法:清热散风,凉血解毒。方药:青黛3g,紫草I2g,寒水石12g,白芷6g,乳香6g。二诊:服上方药3剂,皮疹渐退,仍低热,颌下颈后淋巴结肿大,腹已不痛。用下方:青黛3g,紫草12g,寒水石12g,白芷6g,杭白菊9g,地骨皮9g。3剂。三诊:体温正常,烦躁,身上又起少量丘疹,发痒。上方去杭白菊、地骨皮,加红花9g,服3剂。四诊:服上方药,皮疹已全消退,体温正常,腹未再痛,舌淡红,上腭红,脉弦缓,出院。

(按)此案为王鹏飞治疗小儿荨麻疹验案之一。王鹏飞(1911~1983),北京人,世业医,祖传儿科。临床50余年,为北京现代儿科名医,号称小儿王。著《王鹏飞临床经验》。此案给人的启示是:1.小儿诊法以望为首其中看小儿上腭黏膜色泽变化可为辨证提供重要依据。因小儿上腭血络丰富,且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够准确反映其内脏气血功能状态。王氏每于临证善察小儿上腭色泽变化以判断病情。此案即据患儿上腭色紫,皮疹色红,身热及舌红苔黄,脉弦数,诊断为体内血热瘀滞,汗出当风,病邪外袭之证。2.本案治疗药少精专其用青黛、紫草清热解毒凉血而消斑疹,且有抗菌抗病毒之功,对发热、淋巴结肿大属病菌感染者效果甚佳。配寒水石咸寒清热;白芷辛温疏风;乳香活血行气以消除腹痛。药味虽简,但照顾全面,疗效不凡。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十一

牛某,男,18岁,学生。1993年11月8日初诊。患者3年前曾发荨麻疹,因数日自愈,并不在意。但其后每因感受风邪或饮食未节而屡屡发作,发于夏秋季节为多,故多处投医,但疗效不著。这次因下河游泳而致荨麻疹再度发作,腰、臀和四肢分布尤多,呈红色风团状,有的地方连成大片,瘙痒剧烈,痒不可耐,睡眠饮食均感不安,舌边红,苔薄白。痒属风象,色红为热,故本病性质属于风与热合,予自拟疏风消疹汤加减。处方:麻黄4g,连翘15g,大黄炭4g,甘草4g,蝉蜕8g,威灵仙8g,白鲜皮8g,赤芍l0g,荆芥9g。3剂。二诊:服药后,疹点较前见减,但仍有前消后起之势,瘙痒时轻时剧,晨起时可见眼睑微浮肿,腹部时有隐痛。检查大便常规,发现有蛔虫卵,在前方中加人槟榔8g,苦楝根10g,蛇蜕4g。2剂。三诊:服上药后,疹点瘙痒明显消失,其他面浮、腹痛等症状也与之俱去,再服5剂,顽疾遂告痊愈。随访至今未有发作。

(按)此为孟澍江教授治疗荨麻疹案例之一。荨麻疹为临床常见皮肤病,其每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多年来,孟氏运用自拟的疏风消疹汤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疗效。基本处方为麻黄4g,连翘12g,大黄炭4g,蝉蜕9g,赤芍10g,威灵仙9g,蛇蜕5g,甘草4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7日为1个疗程。如病未痊愈,可再服第二个疗程。本案取效甚佳,其关键在于:辨证抓住皮疹特征,治疗紧扣病机,用药出奇制胜。一般而言,治风热在表者,宜辛凉宣散而忌大黄之寒下,以防引邪人里。但孟氏轻取大黄炭,配麻黄疏通表里,给邪以出路,使风散热清。对于风痒顽症则非蝉蜕、蛇蜕、威灵仙疏风止痒要药而不能速止,再配以赤芍、大黄凉血消疹以加强疗效。二诊服药后,症状稍减,随症加槟榔、苦楝根杀虫止痒。三诊病情基本治愈。综观其治,主次分明,配伍得当,于常法中而显不凡,可以为鉴。

引自《古今名医医案赏析》

医案十二

孙某,女,50岁。初诊:2002年2月26日。由于汗出受风,周身瘙痒多在休闲时,皮肤风团成片,形似地图而色红,某医院诊断为“荨麻疹急性发作”,治疗不佳。舌红苔黄腻,脉数而浮,时或濡数。证系风、热、湿三邪浸淫血脉,风热相搏,湿热内蕴。治宜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方选消风散化裁。蝉衣l0g,大黄8g,苍术10g,地肤子30g,生石膏30g,防风10g,生地黄15g,胡麻仁10g,知母10g,木通6g,牛蒡子10g,苦参30g,荆芥10g,丹皮10g,桑叶1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煎汁600ml,分2次服,每次服300ml。二诊:药后瘙痒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6剂,煎服法同前。三诊:风疹消退,肤色正常。为巩固疗效,处原方3剂,隔日l剂,煎服法同前。

(按)消风散为风湿热邪侵袭肌肤所设。风邪、热邪、湿邪三气侵袭人体,浸淫血脉,郁于肌肤而发为皮疹,其瘙痒难忍。其疹时隐时现,乃风邪之征;抓破后渗出津液,乃湿邪之象;疹现红色,正是热邪之征。临床上若遇风湿热邪侵袭人体,肌肤出现瘙痒,可选用消风散加地肤子(须重用30~40g)清热凉血,祛风除湿,每获捷效。

引自《谷清溪临证验案精选》

医案十三

患者,男,27岁。1997年9月1日初诊。全身反复泛发风团、瘙痒6年余。本次1周前,因食虾引起复发,痒甚,尤以夜间为重,服息斯敏等抗组胺药效果不明显。刻诊:周身泛发大小不等风团及红色丘疹,抓破处有分泌物,伴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细数。因素体阴血不足,阴虚生内热,加之风邪人中,治宜凉血祛风,用抗敏汤(自拟方)加减治疗。银柴胡20g,乌梅10g,生地20g,丹皮10g,赤芍10g,蝉蜕l0g,防风l0g,丹参⒛g,地肤子10g,紫草10g,生黄芪20g,生白术10g,苍术10g,黄柏10g,川牛膝10g。7剂,每日1剂,水煎2次,饭后分服。二诊(1997年9月8日):服上方后诸症消失,继服抗敏汤加生黄芪20g,白术10g,7剂巩固疗效。随诊:1年后因其他疾病来臧教授处治疗、询问荨麻疹病史未在复发。

(按)瘾疹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荨麻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本病的发生乃是禀赋不足、外邪入侵、饮食不当及情志内伤所致。禀赋不足,气血虚弱,则卫外失固,风邪入中,阴血不足则生内热,血虚生风,均致肌肤失养而皮肤瘙痒不止;或因饮食不当、食滞致脾胃湿热搏结于肌肤,依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故治宜凉血祛风。方中生地黄、牡丹皮、赤芍药、丹参、紫草有清热凉血活血之效;乌梅、银柴胡相伍,酸甘以化阴,清血中之虚热而收敛肺气;防风、蝉蜕、地肤子有祛风止痒、清热透疹的作用。实验研究也表明,乌梅具有脱敏作用,其机理可能是由于非特异性刺激,产生了更多的游离抗体,中和了体内的过敏原所致;蝉蜕、地肤子、紫草均有抗迟发性变态反应作用。诸药合用,达到阴血生、瘀滞行、风邪去、瘾疹退之目的。

引自《臧堃堂医案医论》

医案十四

沈某,女,4岁。主因皮疹2天,于1992年8月25日初诊。患儿2天前发现后背有黄豆大小丘疹,刺痒易搔,色淡红,继而前胸、四肢、腹部散在出现,伴有低热、纳呆、便干,曾服用“扑尔敏”、“维生素C”均未获效而来我院求治。现主症同上。舌边尖红,苔白,脉浮滑。查体:精神可,散在皮疹,胸腹部亦有。触之碍手稍硬,无浆液,周围红晕。咽部微红,扁桃体I度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4.6×109/L,中性0.49,淋巴0.54,嗜酸0.03。诊断:西医:丘疹样荨麻疹;中医:瘾疹(风温外袭,胃肠郁热)。治以和胃消导,疏风行血止痒。处方如下:焦三仙12g,川朴8g,砂仁6g,鸡内金10g,防风8g,蝉衣6g,地肤子9g,苦参8g,赤芍6g,白蒺藜6g,芦根12g,甘草2g,水煎留液150ml,分3次温服,日1剂。3剂。二诊(1992年8月28日):服上药2剂后皮疹开始消退,变小,颜色变淡,无新皮疹出现,大便变软,但仍有纳呆,继用上方加佩兰8g,以芳香醒脾化湿,继服3剂痊愈。

(按)丘疹样荨麻疹,中医称瘾疹,多因饮食不当,食滞内停,积热熏蒸肺胃,发于肌表所致,或由感染风邪疫毒引起。该患儿舌苔白中厚,脉浮滑,为食积内停,感受风邪郁于肺卫,蕴于肌腠与气血相搏,发于皮肤所致。故焦三仙、川朴、砂仁、鸡内金和胃消食导滞;防风、蝉衣祛风止痒;地肤子、苦参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白蒺藜、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芦根清热滋阴;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和胃消食治疗内因,祛风止痒治表证,从而病愈。

引自《临床中医家——马新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