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35

第135章 经络肢体病症 (11)

第八章 经络肢体病症 (11)

(俞震按)脚气之病,近来罕见,或有足胫赤肿,痛不可忍者。即俗所谓有流火也。或有手足互换而痛,肢节微肿,或热或赤色者,即书所谓行痹也。治法不外去湿清热凉血。亦有用术、附、桂枝者,要在辨其虚实,及湿热寒湿之分耳。戴人、项公之治法,殊可不必。若东垣案,全似周痹治法。拈痛汤分消其湿热也。枳实大黄汤,驱逐其湿热也。若朱案亦痹证治法,薛案江案用补,稍觉不同。外有魏柳州所纂乾脚气,左胁有块,大如石,痞绝且死。以杉木节、橘叶、槟榔、童便煎。利之而愈。蔡元长忽如有虫自足心行至腰间,即晕绝。灸风市穴而愈。及杨梅仁治童贯,锤田螺傅两股治董守约,今仅存其说,未有合其证而可以试用者。故不详录。

引自《古今医案按》

医案五

孙东宿日:一贫士两足不酸不痛,每行动,绝不听其所用。或扭于左而又坠于右,或扭于右而又坠左,之字而行,不能一步正走。此亦目之希觏,书所未载,予臆度之,由筋软不能束骨所致,故行动则偏斜扭坠也。夫筋者,肝之所主,肝属木。木纵不收,宜益金以制之。用人参、黄芪、白芍以补肺金,苡仁、虎骨、龟板、杜仲以壮筋骨,加铁华粉以专制肝木,炼蜜丸,早晚服之,竟愈。(《生生子医案》)

(按)步态蹒跚,似属小脑病变,共济失调之症。孙氏以木纵不收论之,治以益筋方法,思路可取。

引自《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

医案六

江篁南治一少年,夏月因为冷水浸两足跟,又坐湿地,患足跟肿痛,不能移步,臻卧数月。乃教以乾土圾—块,挖一凹如足跟,炭火烧红。去火,用醋一碗沃之,任其渗乾。即以足跟临土圾,初略悬高熏,渐渐近之,其下体骨节,皆痠快不可言,且有微汗,连换土砖,熏三四日而愈。

(按)以上二案用外治法,思路可佳。若能以祛风胜湿药濯脚或沃之,岂不更妙。

引自《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

医案七

俞震云:予西席钟沧柱先生,少年得脚弱病,酸楚无力,兼小便艰难,欲便必久立始通。服大补肝肾药不应。乃求治于何嗣宗先生,用六味地黄丸加黄牛腿骨髓一具而愈。因悟前之治病者,道在迩而求诸远也。何系江南大名家,当时佳案必多,惜震生也晚,不获亲炙其风范,无从抄录。(《古今医案按》)

(按)补肝肾之法,参以血肉有情之品,意在添髓壮骨,信其效佳。

引自《中医古今医案精粹选评》

医案八

陈某某,女,45岁,干部。初诊1982年3月27日。病史及辨证:患者近3年来每逢气候变化则发膝关节痛,至1981年5月间突然右膝关节肿痛,但局部不红热,至7月份肿大如皮球。曾先后在邵阳、长沙、北京等地医院骨科检查,分别诊断为:“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病”、“骨髓炎”、“骨结核”。曾行膝关节腔穿刺抽液化验有少许红、白细胞和脓细胞,注射过青霉素罔效。于1982年2月1日又至湖南某医院骨科X线摄片诊断为:“右膝关节色素沉着性结节性滑膜炎”,并建议手术治疗,医生告知术后有可能痊愈,也有可能残废。因患者有高血压,嘱其先治高血压以后再议。故于1982年2月17日以“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住某疗养院。

人院检查血压180/94mmHg;脑血流图、膝关节X线摄片均异常;胸部透视示:“主动脉明显增宽,心脏外形稍增大”;其他理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用复方降压胶囊、脑益嗪、烟酸肌醇酯等药物降压、降脂;中药用四君子汤加苍术、薏苡仁、木瓜、五加皮、黄柏、牛膝等健脾祛湿清热。治疗40天,血压基本稳定,但膝关节肿痛、腰痛等有增无减,故邀余诊治。现症为右膝关节明显肿胀疼痛,局部扪之稍热不红,屈伸不利,不能蹲下,行走挟拐杖,双下肢中度水肿,重着木痛,近日大便溏泻,日行5~6次,腹中隐痛。舌淡稍胖,苔薄白,脉弦细。鉴于患者症脉,拟诊为风寒湿,而以湿邪偏胜为患。邪气痹阻经脉,则膝关节肿痛,湿气浸淫,则下肢水肿,重着木痛。治则与方药:治予温中祛寒逐湿,调气疏风。鸡鸣散(《证治准绳》)加味。

处方:木瓜10g,槟榔10g,陈皮6g,吴茱萸6g,苏叶4g,桔梗10g,独活10g,羌活8g,杜仲12g,生姜3片。每日1剂水煎服。复诊1982年4月12日。上方服3剂,便泻、腹痛止,右膝关节肿痛减轻,服至7剂,可丢拐杖行走,下肢肿渐消,共进14剂,邪已衰其大半。方药既效,仍守原方合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加减,以助运化。处方:黄芪20g,薏苡仁15g,茯苓10g,陈皮10g,防已8g,木瓜10g,槟榔10g,吴茱萸6g,桔梗10g,苏叶3g。每日1剂水煎服。1982年4月19日:上方服7剂,右膝肿痛基本消除,下肢水肿继续消退,气候变化时膝关节不似以往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仍守原法加减。处方:黄芪20g,党参15g,独活10g,杜仲12g,木瓜10g,槟榔10g,威灵仙12g,牛膝12g,白芍12g,防己8g,茯苓10g,甘草5g。每日1剂水煎服。1982年5月2日:上方服14剂,诸症消除,行走能自如,食欲及二便均好。苔脉如前。原方续进,巩固疗效。

(按)患者双膝以下水肿,硬木胀痛,行动不便,似属于中医的湿脚气;右膝关节肿胀疼痛,又可属于痹症。但无论前者或后者,其病因病机均系风寒水湿之邪袭于经络,壅遏气血;内因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积湿蒸热,流注下焦,聚于足胫,阻于络脉而成本病。正如《诸病源候论》指出:“凡脚气病,皆由感受风毒所致。”《千金翼方》云:“夫风毒之气,皆起于地;地之寒暑风湿,皆作蒸气,足常履之,所以风毒之中人也,必先中脚。”后世张景岳将其分为外感阴寒水湿雨露之邪,与内因饮食不节两个方面,而认为由内因者十之八九,由外因者十之二三。

在病机上,皆以湿邪壅滞为主。本例患者的病因病机大抵如此。故治疗初用鸡鸣散加味,温中祛寒逐湿,调气降逆疏风。方中吴茱萸、生姜、苏叶温中降逆散寒;木瓜、槟榔、陈皮等通络调气泄湿;加羌活、独活祛风散湿;杜仲强腰肾。药进数剂诸症减轻,腹泻乃止,可丢杖行走。再用原方合防己茯苓汤去桂枝,加薏苡仁健脾益气,利水祛湿,药进7剂,病除十之七八。最后宗原方去吴茱萸、苏叶之温散,加独活祛下焦之风湿;加威灵仙合年膝、防己除湿热。恐寒湿久郁化热也;加白芍柔肝舒筋止痛,共服2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步履自如,食欲及二便正常,临床基本痊愈。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九

胡某,男,30岁,农民。初诊1974年9月。病史及辨证:患者右下肢从膝以下肿胀,膝、踝关节疼痛,步履维艰,伴微畏寒、无发热,头微昏,大便溏已旬日,延余诊治。余诊其脉缓,舌苔薄白,症如前。拟诊为寒湿流注下焦,经脉痹阻。治则与方药:治予祛寒除湿,行气通经。鸡鸣散主之。处方:苏叶6g,吴茱萸7g,桔梗10g,木瓜10g,槟榔10g,橘红10g,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服,共服3剂。复诊依原法煎服(将药物1剂煎2次,约2碗许,临睡时,置于床边,待鸡鸣时将冷药汤服一半,次晨服完,以后不据时间,服热的)。服1剂肿痛减轻,3剂日中痛消失,行走如常,病乃痊愈。

(按)患者右下肢从膝以下肿胀疼痛,旬日未愈。属于脚气病范畴,此由寒湿流往下焦所致。治予鸡鸣散,功效佳良,仅进3剂,病即瘳矣。本方药物组成及服法,颇有独特之处,针对病情。正如陈修圆云:“寒湿之气,着于下焦而不去,故用生姜、吴茱萸以祛寒,橘红、槟榔以除湿。然祛寒除湿之药颇多,皆以气胜,加以紫苏为血中之气药,辛香扑鼻,更助其气,气盛则行速,取着者行之之义也,又佐以木瓜之酸,桔梗之苦,经云:‘酸苦涌泄为阴,’俾寒湿之气,得大气之药,从微汗而解之,解之而不能尽者,更从大便以泄之,战则必胜之意也。其服于鸡鸣时奈何。一取其空腹,则药力专行,一取其阳盛,则阳药得气也。其必冷服奈何。以湿为阴邪,以阴从阴,混为一家,先诱之而后攻之。”据陈氏之方义解释,可见斯方之妙也。

引自《胡毓恒临床验案精选》

医案十

患者金某某,女,17岁,山东成武县金庄人,1944年9月初诊。主诉:脚痛两月多。病史:两月前,没有任何原因,突然感到左脚心痛,局部皮色正常,不热不肿,逐渐加重,日甚一日。疼痛发时,难以忍受,犹如乱针刺之。治疗经过:患者到处求医诊治,医生都认为是血瘀不行,不通则痛,给活血化瘀、调气止痛之类方药,始终不见好转。现在症状及治疗:患者面带病容,呻吟不已。检查足部,皮色正常,不红不肿,唯自诉如乱针扎之,疼痛难忍,脉沉弦,舌苔白腻,饮食二便均正常,月经后期。据此推断为寒湿下注的干脚气,以温散寒湿之药治之。因服药过多不验,遂以外治法温热浴之,自拟古豆汤。处方:胡椒15克,黑豆30克,地肤子30克,大葱连须四棵,水煎半盆,乘热温浴,日三次。加温再用。用药两天,其痛大减,四天痛止而愈,一如常人。

(按)脚气病分为干、湿两种。湿脚气是多见之病,患此者甚众。主要表现为脚趾缝及脚心部浸淫湿痒,多系湿热相搏、外被风袭所致,宜用清热除湿之剂,或内服,或外用,均易取一时之效,根除较难。余常用食醋一两(30毫升),开水冲之半盆以洗浴之,既可预防又可治疗,常用可保不犯。干脚气则比较少见,而且亦属难治之证,外科医籍论述亦较少,所以临床遇之,非但治之无效,而且医生多对病因不明,故采用活血化瘀之类治之不验。因为它的疼痛特点,犹如乱针所刺,据一般理论,刺痛者,瘀血也。却未知此系寒湿流注于下肢,留而不去,寒性凝滞,湿性黏滞,寒湿相搏,非温之不可去也。余揣度此理,自拟古豆汤温浴,温则散之。方中胡椒辛温大热之品,能温中下气,除脏腑风冷;黑豆色黑人肾主水,肉黄入脾胜湿,是脾肾家药,能祛风活血解毒,治脚气攻心,并能除痈肿而止痛,主湿痹膝痛挛缩;地肤子功能利水除湿;大葱辛温连根须解百药毒,利五脏达表和里,通关节,利二便,治风湿麻痹脚气。合用共奏祛寒除湿之功,使寒湿之气得温热而散,得微汗从毛窍而解。虽系外治,疗效甚速,故获痊愈。

引自《李凤翔临证经验集》

医案十一

李男。韩文忠所称之软脚病,江南卑湿,往往有之。处方:生苍术9克,炒米仁15克,薤白头9克,川黄柏6克,宣木瓜9克,怀牛膝9克,赤苓12克,泽泻9克,炒扁豆12克。

(按)现代医学认为,脚气病由食物中缺乏维生素B1所引起。中医学认为本病与感受风毒水湿、水土不服、饮食失调有关。临床以足肿者为湿脚气,足不肿者为干脚气。脚气如见心悸、呕吐不食、神志恍惚、紫绀等症状,则为脚气攻心,多危。解放前,劳动人民易罹此疾,而现已少见,偶继发于急性热病、胃肠炎、甲亢、慢性腹泻等,因消化营养障碍所致。此案为湿脚气,用健脾、利湿、燥湿之法。古人谓脚气系“壅、疾”,故用薤白宣通之品,以使气不得成壅。

引自《章次公医术经验录》

医案十二

彭女。两腿麻木不仁,为时虽仅1周,但既往曾两足浮肿,不良于行者已久。其为脚气,已无所讳。处方:炮附块6克,生苍术6克,生米仁30克,全当归9克,北细辛2.4克,葫芦瓢30克,秦艽9克,带皮苓12克,杜赤豆30克。

(按)此为湿脚气而寒湿偏盛,故在燥湿、利湿之外,加附子、细辛以去寒凝;行履不便,故加当归、秦艽以活血通络。

引自《章次公医术经验录》

医案十三

彭女。两足浮肿,呕吐、气急。察其两脉细弱不鼓指。此脚气之重者,慎之。炮附块9克,淡吴萸4,5克,生苍术9克,杏苡仁各15克,花槟榔9克,北细辛2.4克,五味子3克,橘皮4.5克,带皮苓12克,葫芦瓢30克,带皮生姜1块,杜赤豆30克。

(按)浮肿雨兼呕吐、气急,脉细弱,此真阳不足,浊阴上攻,故为脚气之重者。本方以鸡鸣散化裁,用附、萸、细辛温阳祛寒;槟榔、橘皮、生姜降逆下气;苍术、杏仁、苡仁、茯苓燥湿利湿。用豆类治疗脚气,早在唐代即有记载,是前人的宝贵发现。方中用五味子酸敛以固气,用于温阳利水药中,大有深意。

引自《章次公医术经验录》

医案十四

周女。病从脚肿起,循至腹胀满,心悸,气急,病经2个月。此脚气之重者,有冲心之虞。处方:炮附块6克,杭白芍6克,连皮苓15克,生苍术6克,姜皮2.4克,冬瓜子皮各9克,车前子12克,生苡仁12克,椒目30粒,陈葫芦瓢3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