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临证医案
1258700000122

第122章 气血津液病证 (25)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 (25)

时××,女,19岁,病历号:55、11、52。2年来牙龈经常出血,时发鼻衄,两腿均现出血点,月经量多,经期不定。近期头晕而痛,心跳气短,全身乏力,来诊时曾化验血小板8万/立方毫米。经某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舌质淡,脉沉弱。

辨证立法:

牙龈、鼻腔经常出血,癸水量多,两腿时现瘀瘢,均是血不归经之象,源于血燥心火过盛,迫血妄行,出血愈多,营分益亏,转而心阳不振,故心跳、气短、头晕等症遂现,舌质淡,脉沉弱,是气虚血亏之故,拟养心益气摄血法治之。处方:生熟地炭30克,陈阿胶l0克(烊化兑服),紫丹参10克,二仙胶10克(另烊化兑服),炙黄芪24克,侧柏炭12克,漂白术6克,朱茯神、寸冬各l0克,杜仲、川续断各l0克,沙蒺藜、白蒺藜各10克,当归身10克,炒远志l0克,炙甘草6克。二诊:前方服20剂,除出血减少外,余症无大进退。近日睡眠不良。

前方去祁艾炭,侧柏炭,加仙鹤草15克,五味子l0克,生熟枣仁各l0克,服2日,停1日,再服20剂。三诊:自从视诊以来,共服汤剂40剂,月经量大减,只来4日即净,2年来无此佳象。牙龈出血停止,鼻出血只见1次,量亦少,两腿出血点已消退。头晕、心跳、气短均好转,检查血小板数仍为8万/立方毫米,未恢复正常。处方:老紫草l0克,酒当归l0克,二仙胶12克(另烊兑服),陈阿胶l0克(另洋化兑服),小蓟炭l0克,朱茯神、寸冬各l0克,炙黄芪24克,漂白术l0克,西党参l0克,仙鹤草12克,炙甘草l0克,生熟地炭各18克。引:米醋60克入药同煮。四诊:前方服14剂,检查血小板已增至14万/立方毫米,饮食睡眠均好。精神旺健。要求常服方。三诊方加5倍,研细末枣泥为丸,每日早、晚各服10克。

(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以往无出血史,常于感染(细菌或病毒)、服药(抗生素、磺胺等)、接种疫苗后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继之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癜,口腔血疱多见。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大多低于20×109/立方毫米,血小板寿命缩短(1~6h),形态正常,骨髓中巨核细胞正常,体积小,分类以未成熟者居多,无血小板形成。慢性型为成年人和妇女较多,病程长,一般在半年以上,缓解和发作交替出现。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表现为瘀点、瘀斑,四肢、躯干都有,常有牙龈出血、鼻出血、月经过多。血小板严重减少时,口腔黏膜可出现血疱。施师每遇此症,每以当归补血汤加龟鹿二仙胶,陈阿胶合紫草、仙鹤草、生熟地,治之多见显效。于丸方或膏方中再加人大红枣,效果更佳。

引自《施今墨医案解读》

医案四

黄某,男,19岁。初诊:2003年8月15日。连年来,经常鼻中流血,发热,汗出,口渴,咽红肿热痛,鼻干燥疼痛,出血鲜红,大便干燥,咳嗽痰少。舌苔薄白而干,脉象浮数。证系风热壅肺鼻衄。治宜疏风清热,通便止血。方选桑菊饮合三黄泻心汤加减。桑叶15g,野菊花15g,薄荷10g,连翘10g,白茅根30g,大黄8g,黄连6g,黄芩10g,芦根30g。3剂,水煎服,每日1剂,煎汁600ml,分2次服,每次服300ml。二诊:服1剂鼻血止,2~3剂服后大便通畅,风热壅肺诸症皆消。

(按)风热壅肺鼻衄,为风热郁于肌表,上扰鼻窍所致。其发热不恶寒,且见鼻腔干燥、咳嗽、咽红咽痛、口渴、脉浮数等肺热症状,鼻衄后热仍不退为其特点。治当辛凉解表,清热凉血,通便止血。所处方剂,桑菊饮辛凉解表,三黄泻心汤通便泻火止血,加白茅根凉血止血,芦根清泄肺热,生津止渴。鼻衄属于肺热迫血妄行者,应注意清泄大肠,大便通畅则血自宁,因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病治下则自愈。

引自《谷清溪临证验案精选》

医案五

李某某,男性,14岁,学生。1971年5月14日初诊:鼻衄病已三年,双侧鼻孔流血,牙龈亦出血,全身皮下有散在出血点。又有头痛头晕,心烦不舒感。西医诊断为脾大,血小板减少。脉弱,皮肤血泽不足。治宜清补肝肾,润肺止血。拟用知相地黄汤加味治之。

处方:生地12克,丹皮6克,大蓟9克,小蓟9克,杭芍9克,茅根15克,苎麻根6克,石斛9克,茯苓6克,泽泻4.5克,山药9克,知母4.5克,黄柏4.5克。二付,一日一付。1971年5月17日二诊:服药以后,鼻衄、齿衄均停止,皮下散在出血点亦减少,饮食增进。但夜间咳嗽,脉沉弱,外耳轮颜色污黑。5月14日处励Ⅱ仙鹤草9克,菟丝子6克,女贞子6克。三付,一日一付。1971年5月扭日三诊:服药五付,效果良好,脉沉弱。5月17日处方。三付,隔日一付。1971年5月31日四诊:鼻衄、齿衄一直未犯,自感头身轻松,脉缓静。原方继服,巩固疗效。三付,隔日一付。

(按)此例患者鼻衄和齿衄已三年余,中医辨证属于肾阴大亏,不能摄血所致。所以初诊刘老拟用处方采用知柏地黄汤,大补肾阴为主,加石斛、杭芍清胃经虚热,养肝经阴血为辅,大小蓟、苎麻根、白茅根止血为佐。二诊时,食欲增加,外耳轮污黑,是肾虚表现,夜间咳嗽亦属肾咳。所以再加菟丝子、女贞子补肾气以止咳;皮下出血未痊愈,加仙鹤草以止血。三诊病势基本消除,故用二诊处方,继服三付。四诊时,又继用三付,巩固疗效。

引自《刘星元医案医论》

医案六

陈男。形瘦而见鼻衄。其衄久不止者,往往为肺病之前驱。午后微有潮热,此非外感可比。银柴胡5克,炙鳖甲24克(先煎),阿胶珠9克,青蒿9克,白芍9克,大生地15克,侧柏炭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仙鹤草12克,白茅根30克。

(按)鼻衄多因肺胃之热,久不止,则肺阴必伤。此病人午后潮热,即见一端。方用生地、女贞、旱莲草、阿胶、白芍以养肺肾之阴;银柴胡、鳖甲、青蒿、茅根以清肝肺之热。茅根功擅清热凉血,为鼻衄要药。

引自《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医案七

刘某某,男,5岁。成都市某厂职工之子。病史:1948年春,其父背来就诊时说:“小儿一人在家,中午忽发现他鼻出血不止,倦怠无力,躺在椅上,面色苍白。曾频频用凉水冷敷,流血反而加剧,急请范老诊治”。初诊:患儿精神萎靡,四肢逆冷,唇舌淡白。此为少阴寒证,阳气衰微,不能摄血,阴气较盛,势必上僭。徒止血,岂能止?法宜壮阳驱阴,温经摄血。急投四逆以救其里。处方:天雄片30克,炮姜30克,炙甘草20克。一剂。嘱急火煮半小时许,先取少量服之;余药再煮半小时,续服。患儿父亲将处方拿回家中,其母见之,大吵大闹:“从古到今,未见鼻流血用干姜附片!”。其父仍坚持服用。一剂未尽,血立止。傍晚,患儿在院内玩耍如常。

(按)鼻衄一证,现代医学认为,鼻腔疾病与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祖国医学认为,与肺、胃、肝、肾等脏腑,关系尤为密切。通常外感风邪,肺郁化热;过食辛辣厚味,胃火上逆;暴怒气逆,肝火妄动;肾阴耗损,虚火上炎等等,均可热伤脉络,迫血妄行,治则常以清热凉血为主。但临证确属虚寒,因血失统摄而致衄者,亦非罕见。后者若误用凉药每成偾事。范老对虚寒型鼻衄,治验颇多,今选两l例,以资参考。

引自《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

医案八

周某,男,4岁,门诊病历。1999年7月20日初诊。主诉:鼻衄二年余,加重4日。自一岁半起因注射疫苗后出现鼻衄、身起瘀斑,儿研所诊为“压力性紫癜”,此后只要情绪激动、上火则易作鼻衄,儿童医院诊为“干燥性鼻炎”。此次因4日前挨父亲“骂”又致鼻衄。出生时曾患溶血性黄疸。刻下症见:鼻衄,血色红质稀,纳食呆少,汗出较多,不安,睡眠不实,大便初硬不爽,形体瘦高。舌淡红,苔白,沉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一);血锌、钙、镁、铁均低。辨证立法:脾虚肝旺,血热上溢。治宜平肝凉血,降逆止衄。处方:生地15g,白芍10g,生赭石20g,黄芩10g,茜草10g,白术10g,砂仁10g,怀牛膝10g,陈皮10g,百合10g,白茅根10g,甘草10g。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温服。医嘱:忌过分施加压力,慎食辛辣刺激之品。治疗经过:服药一剂半鼻衄即止,继服至5剂,鼻衄亦未发而停药,观察2周仍未作鼻衄,进而要求转调脾胃。

(按)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变化较快。虽说小儿少七情六欲,但本案之鼻衄与“情志”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可郁热上冲致血热上溢,表现出出血色红,烦躁;可影响脾胃运化致脾虚,表现为体瘦、纳呆、汗多、眠不实、大便初硬等。故治疗时以平肝凉血止血为主,兼以补脾和中,收到较好的效果。

引自《高忠英验案精选》

医案九

肖某,女,44岁,干部。既往史:月经失调,超前而至,行经期情绪波动,易怒。现病史:经后2天突发鼻出血,血势如涌,血色鲜红,立即去医院耳鼻喉引,采取无菌棉球塞鼻压迫止血。2天后取去棉球,仍出血不止。1998年7月15日来诊。症见:面色苍黄少华,舌质绛红、少津,脉弦滑而细数,伴头昏、心慌、不寐、神疲乏力。证系素体阴虚内热,热伤阴络,冲任不回;故月经先期而至;经后暴衄出血为气火上冲,血随气上,火犯阳经,迫血上溢,循经于肺窍,血热妄行;血去阴伤则头昏不眠;膏干少津,面色无华,脉弦滑而细数,乃火旺阴虚血热之象。诊为:鼻衄、衄血。治则为泻火降逆止血,养阴抑阳,使火清气降则血自安。取泻心汤、两地汤化裁加减。处方:大黄5g、黄芩l0g、黄连l0g、丹皮l0g、赤芍l0g、旱莲草25g、三七粉5g(分3次冲服)、生地25g、地骨皮25g、白芍15g、玄参25g、代赭石25g、怀牛膝25g。水煎,日2次,分早、晚服,忌辛辣食物。方义:火源于心,故取泻心汤泻其亢盛之火。

大黄顺胃气,黄芩降肺气,黄连清心气,使气不上奔,血不上溢,衄血自止;与丹皮、赤芍、旱莲革、三七为伍,可清热凉血止血;配两地汤合用,补水养阴,使水足火白清、血自安;加代赭石、怀牛膝降冲逆之气,引热下行,使气平火降,血不妄动,衄血则止。7月21日二诊复查,服药4剂,鼻血减少不上涌,塞鼻之棉球已取出,症状明显好转,但仍胸中烦热、头昏不眠,此乃鼻衄失血致营阴耗损之象。仍守前方加焦山栀7.5g,清三焦之火,以安神志,继服5剂。7月28日三诊复查,鼻衄停止,诸症显著改善,但体力虚乏,心悸汗出,口干头晕,脉沉细。此乃失血后背阴耗伤,气血亏虚,下元不足。法当补气血、和营卫、益下元以恢复体力,以善其后。采取当归补血汤合生脉散、大补阴丸化裁。处方:当归I5g、黄芪50g、西洋参7.5g、麦冬25g、五味子7.5g、熟地l5g、知母l0g、黄柏7.5g、炙龟板15g、白芍l5g。方义:取当归、黄芪大补气血;生脉散益气阴、养心肺;大补阴丸填真阴、补肝肾、益下元、清虚热,以防阴虚内热而动血。继进6剂,以收全功。8月6日复查,诸症平复,精神振,体力复,寝食俱安。随访1年,月经调和,衄血未发。

(按)血不循经,血随气上而衄血。血之妄行,无不因热因火而诱发,如:气盛迫血妄行;五志过极则动血;阴虚内热,扰动营血,血不安经,火犯阳经血上溢。凡清窍出血,多由于火热之因。通治大法为:①止血(初期)以塞其流。上者抑之,使气不上奔、血不上溢而止血。首取泻下止卜血,邪去正安为要。但炭涩止血虽有止血一时之效,但随止随发,并有凝血之弊,病因不去而涩补,安能止血,终为后患。②理血(中期)以澄其源。血止后欲使血得安血不潮动,当调理血分为务。③补虚(末期)以复其正,扶正固本以收功。补法提示:邪不去不能补,补则关门留寇;瘀不去不能补,否则助贼为殃,补宜慎重为要。

引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查玉明》

医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