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98

第98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

第一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

1.辨证取穴①瘿病属阴虚火旺者:取气舍、间使、太冲、太溪穴。补泻兼施,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②瘿病属气郁痰阻者:取夹脊(颈3~5)、合谷、天突、曲池、风池穴。针刺用泻法,每次2~3穴,轮换选用,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瘿病属气阴两虚者:取合谷、天鼎、天突、关元、照海穴。针刺用补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耳针疗法神门,主治烦躁不安、性急易怒;交感,主治多汗、烦躁不安;胸,主治胸闷、胸痛;肾上腺,主治心悸、失眠、多梦;直肠下段,主治便秘或腹泻;皮质下,主治失眠、心悸、心律不齐、自汗;胃,主治多食易饥。操作:取毫针刺或药籽压法。每周3次,10次为1个疗程。

3.挑治疗法在甲状腺肿大最高处及两侧皮肤,用三棱针挑破,将皮下的纤维束分次挑断,然后消毒包扎,每次取2个挑治点,每点直径1~2mm,交替挑治,每隔7天一次。

4.灸法取大椎、风池、风府、肺俞、身柱等穴,每穴灸15分钟,每日1次,连灸6天,以后隔日1次,2周为1个疗程。

(推拿)可采用逆经重揉手法,以达到泻热益阴,调节阴阳的目的。

1.点按肝俞、心俞;揉拿手三阳经,点按内关、合谷;分推胸胁,点按天突、天鼎、天容。适用于瘿气属气郁痰阻者。

2.揉拿手三阴经,点按内关、神门;推脾运胃,点按天突、水突、天容;提拿足三阴经,点按三阴经、丰隆。适用于瘿气属痰结血瘀者。

(饮食疗法)

1.花菜粥先将花菜15g洗净切细,与粳米50g同煮粥,空腹食之。能软坚散结,益精养血。适用于甲亢瘿肿,精血亏虚者。

2.双耳汤银耳、黑木耳温水泡发,洗净加水适量放入冰糖,用文火蒸1小时即成,每日1次。能养阴益精,适用于阴虚内热证。

3.青柿未成熟青柿子1000g,洗净捣烂,用纱布绞汁,放锅内炼成黏稠状时加入同量蜂蜜,再炼10分钟,冷却备用,每日2次,每次一汤匙,用开水冲化后饮用。

4.虫草炖鸡汤冬虫夏草10g,母鸡1只(重约1500g,开膛洗净),共入锅内,用文火炖烂加入食盐、调味品食用,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5.莲子粥莲子、粳米各适量,将莲子煮熟后晒干,磨粉备用,每次取莲子粉20g,粳米60g煮粥,早、晚餐食用,能养心安神、益肾健脾。

6.龙眼茶龙眼肉15~30g,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有健脾养血之功,为营养滋补佳品,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的健忘、神疲乏力、月经过多等。

7.萝卜汤白萝卜250g,紫菜15g,橘皮20片,煮汤食用,橘皮可不吃。

(名医临证经验)

1.徐精诚消瘿汤治疗甲亢症候群。

方药组成:柴胡10g,白芍30g,枳壳15g,甘草10g,昆布10g,法半夏10g,青皮10g,川贝母12g,牡蛎15g,夏枯草20g。

功效:理气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肝郁气滞痰结型甲亢,症见颈前瘿肿,多食易饥,心悸多汗,胸闷气短等。

方解:本方为《伤寒论》四逆散加味而成,柴胡、白芍、枳壳、甘草疏肝解郁,法半夏、青皮、川贝母理气化痰,夏枯草软坚散结。

2.邓铁涛生脉散合消瘰丸治疗甲亢。

方药组成: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6g,山慈菇10g,浙贝母10g,玄参15g,生牡蛎30g,白芍15g,甘草5g。

功效:益气养阴,化痰散结。

主治:证见形体消瘦,乏力,精神紧张,惊惕,健忘,失眠,烦躁易怒,多食易饥,畏热多汗,手颤,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方中用生脉散益气养阴以治本;配合程氏消瘰丸以祛痰清热、软坚散结;白芍、甘草滋阴和中;山慈菇功能祛痰散结,为治甲亢的必用之药。

3.邵荣世甲亢基本方治疗阴虚内热。

方药组成:炙鳖甲15g,炒白芍药20g,何首乌10g,嫩白薇20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制香附10g,浙贝母10g,夏枯草15g,山慈菇10g,炮山甲8g,紫丹参15g,熟枣仁12g,生黄芪15g。

功效:养阴清热平肝,理气化痰散结。

主治:急躁易怒,面目红赤,心悸多汗,怕热口苦,颈前瘿肿,手抖目突,舌红,脉弦数。

方解:方中鳖甲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白芍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白薇清热凉血不伤阴液;何首乌、生地黄补养真阴不足;牡丹皮能泻阴中之火、使火退而阴生。香附疏肝理气;丹参、枣仁养心安神;浙贝母、炮山甲、山慈菇、夏枯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黄芪健脾益气、扶正固本,有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调节人体免疫之功能。在甲亢初期肝阳痰火旺盛为主时,不宜用黄芪,以防助火伤阴,宜于中后期时使用。

4.许芝银经验方治疗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方药组成:黄芩5g,夏枯草10g,生地黄10g,牡丹皮10g,赤芍药10g,白芍药10g,五味子10g,白芥子20g,茯苓15g,天冬10g,麦冬10g,丹参20g,牡蛎20g,生甘草5g。

功效:益气养阴,理气活血,清热化痰。

主治:气阴亏虚,痰瘀互结者,症见瘿肿,神疲乏力,胸闷胁痛,口干咽燥,气短汗多,五心烦热,失眠,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无力。

方解: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发病机制为本虚标实,气阴亏虚是本,而热、痰、瘀是标。方中生地黄、天冬、麦冬益气养阴;黄芩、夏枯草、白芍药疏肝理气,清热泻火;赤芍药、牡丹皮、五味子、白芥子、茯苓、丹参、牡蛎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理气活血、清热化痰之功。

5.朱良春甲亢益气养阴汤治脾气下陷,阴火上乘。

方药组成:生黄芪、怀山药各30g,太子参、炒白芍、炒白术、制香附各12g,淫羊藿、射干各15g,夏枯草25g,肉桂、炙甘草各3g。

功效:补益气阳,甘温健脾。

主治:神疲乏力,气促汗多,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虽多食善饥,反见形体渐渐消瘦,时有心悸、急躁、善忘、手颤之感,大便溏薄,日行数次,舌红少苔,脉显虚数。

方解:“甲亢益气养阴汤”融黄芪建中汤、玉屏风散、培补肾阳汤(朱良春方)及甲亢专药对子:香附、射干、夏枯草于一炉,方中有黄芪、白术补中益气实表,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调理阴阳,共奏升举脾中元气下陷之功。且鼓荡脾肾阳气,令升降复位,枢机得转;方用怀山药、太子参滋养之中,又有甘寒降火之功,二药气阴两补,充脾阴益肺气,固肾精、涩元阳、敛白带、止泻泄;方中白芍药、甘草敛阴和阳,酸甘固阴,少量肉桂以引火归原;香附、射干、夏枯草三味为甲亢病治疗首选专药,亦称三联对子药,功能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散结消肿。此方气阴两补,平衡阴阳,疏肝解郁,行气化痰,消肿散结,可谓面面兼顾。

6.任继学平肝散结汤治甲亢。

方药组成:羚羊角(单煎)2g,生地黄、生白芍各15g,黄药子10g,天竺黄20g,白蒺藜25g,沉香15g,香附10g,紫贝齿25g,莲子心15g,珍珠母50g。

功效:平肝理气,清热息风,潜阳散结。

主治:肝郁气滞化火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见心悸心烦、怕热多汗、口干、失眠、目赤、舌红、苔黄而干、脉弦数。

方解:羚羊角(代)、生地黄、生白芍平肝清热;黄药子、天竺黄、白蒺藜降火息风以消瘿疾;沉香、香附疏肝解郁,理气散结;紫贝齿、莲子芯、珍珠母潜镇肝阳,收敛神气,安神定魄。

7.夏少农甲亢重方治疗气阴两虚型。

方药组成:黄芪30~45g,白芍12g,生地黄15g,香附12g,夏枯草30g,何首乌20g。

功效:益气养阴。

主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见瘿肿、心悸、汗出、急躁易怒、眼球突出、舌红苔黄、脉弦数。

方解:方中黄芪能益气养阴,生地黄、白芍、何首乌能滋阴养血、益肝肾,香附理气,夏枯草清热化痰。

(临床精选)

1.六黄汤加减当归10g,生黄芪30g,黄芩10g,黄柏10g,黄连6g,生地黄、熟地黄各15g。加减:手颤加钩藤10g、鸡血藤30g、白芍15g、珍珠母30g;甲状腺肿大加浙贝母12g、莪术10g、生牡蛎30g;突眼加白蒺藜10g、夏枯草12g;心悸加柏子仁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失眠加酸枣仁30g、合欢皮30g、茯神10g;多汗加浮小麦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多食易饥加生石膏30g、知母10g;乏力加党参15g、仙鹤草15g;急躁易怒加龙胆草10g、夏枯草12g;胸闷善太息加柴胡10g、香附10g、郁金10g。主治甲亢证属气阴两虚,阴虚内热者。[周铭山东中医杂志,2008,27(3):172]

2.疏肝健脾汤玄参、生地黄、浙贝母、白芍、黄芪各15g,麦冬、莪术、法半夏、党参各12g,柴胡、黄药子、白术各10g,猫爪草18g,陈皮5g。加减:甲状腺肿大明显者加白芥子、三七末(冲服);眼睛突出明显者加鸡血藤、牛膝;手抖动者加珍珠母(先煎)、钩藤;大便溏泄者加神曲、山药;失眠者,加远志、酸枣仁。主治甲亢证属阴虚火旺,火郁痰结者。[吴正平,等四川中医,2006,24(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