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92

第92章 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1)

(5)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1)

5.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辨证施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出血为主,主要病机为热、虚、瘀三种。治疗方面,应以清热凉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同时应施以补益肝肾等法,以标本兼治。

1.热盛迫血证

主症:发病急骤,壮热口渴,烦躁不宁,出血倾向较重,肌肤大片紫斑,色深,常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妇女月经过多等,咽干口燥,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浮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先煎)30g,生地黄20g,淡竹叶10g,玄参12g,麦冬15g,黄连10g,金银花15g,连翘10g,紫草18g,生石膏30g,牡丹皮12g,甘草6g。

加减:热毒炽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蒲公英、栀子等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热伤肠络而便血者加槐花、地榆等凉血止血;伴鼻衄、齿衄者加牛膝、栀子、知母、大黄等引血下行;尿血者加小蓟、大蓟、白茅根等止血。

2.阴虚火旺证

主症:起病缓慢,病程长,皮下瘀斑时轻时重,呈散在分布,色红,或有鼻衄、齿衄,伴头晕耳鸣,身倦乏力,心烦不宁,手足心热,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口渴不欲饮,舌质红,无苔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凉血宁络。

方药:茜根散合大补阴丸加减。茜草根18g,侧柏叶15g,生地黄20g,黄芩12g,牡丹皮12g,玄参20g,知母18g,龟甲20g,女贞子12g,墨旱莲18g,阿胶10g,牛膝12g,甘草6g。

加减:阴虚内热甚者加黄柏、鳖甲、地骨皮、青蒿、银柴胡等;血热出血明显者加紫草、水牛角、赤芍、仙鹤草等;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者加熟地黄、淮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知母、枸杞子等。

3.气不摄血证

主症:起病缓慢,紫斑色暗淡,多散在出现,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过劳则加重,精神委靡,面色无华,头晕心悸,四肢倦怠,胃纳欠佳,腹胀便溏,或有便血,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30g,黄芪20g,当归12g,白芍15g,熟地黄12g,茯苓12g,炒白术12g,阿胶(烊化)15g,炒枣仁10g,大枣5枚,甘草6g。

加减:皮下紫癜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根、紫草、三七等;气损及阳出现畏寒肢冷、便溏者加补骨脂、肉桂、巴戟天、白术、菟丝子等;兼肾气不足而腰膝酸软等加山茱萸、杜仲、续断、山药、淫羊藿等;伴纳差者加白术、茯苓、陈皮、苍术等健脾之品。

4.瘀血阻络证

主症:紫斑色紫而暗,腹痛有积块,毛发枯黄无泽,面色黧黑,或伴有胸闷胁痛,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化瘀通络,活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10g,红花8g,丹参20g,赤芍15g,生地黄12g,益母草18g,牡丹皮12g,当归12g,阿胶(烊化)10g,甘草6g。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益气之品;气滞明显者加青皮、郁金、香附等。

(单方验方治疗)

1.人参25g,黄芪25g,当归15g,红枣10枚。浓煎,频饮,每日1剂。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重症血小板减少型紫癜。

2.甘草12~20g,水煎,早、晚分服。可补脾益气。适用于脾虚不摄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补肾健脾方。补骨脂12g,骨碎补12g,菟丝子12g,白术12g,当归15g。可补肾健脾,养血活血。适用于脾肾两虚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田边菊、半边莲各12g。清热解毒。适用于热毒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5.鲜马尾松针60g,鲜白茅根、藕节各30g,仙鹤草15g。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热盛迫血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复方益血散。还阳参20g,大叶鹿衔草50g,紫丹参20g。上药共研末,取药散10g,鲜猪肝(或鲜瘦肉)50g,剁细与药拌匀后入白蜜1茶匙加水半小碗,隔锅蒸熟后服用。每日或间日服1次。可益气化瘀。适用于气虚血瘀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升麻鳖甲当归甘草汤。升麻12g,鳖甲30g,当归45g,甘草12g。升提中气,活血养血。适用于气虚血瘀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8.紫癜灵。黄芪30g,党参30g,灵芝12g,菟丝子24g,枸杞子24g,生地黄24g,阿胶20g等。制成片剂,每次4~5片,每日3次。具有滋养肝肾,活血化瘀功效。适用于肝肾亏虚、瘀血阻络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成药治疗)

1.乌鸡白凤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具有补血养血,调经止带之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型。

2.复方田七止血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具有止血消瘀化斑作用,适用于瘀血阻络型。

3.清开灵注射液20ml加入5%的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滴注。具有清热解毒,镇静安神的作用,适用于热毒炽盛,神昏不宁型。

4.知柏地黄丸每次5~10g,每日3次。具有滋阴降火之功效。适用于阴虚火旺型。

5.归脾丸每次5~10g,每日3次。具有补益心脾的作用。适用于心脾两虚型。

6.复方锁阳冲剂含黄芪、肉桂、锁阳等生药(株州中药厂生产),每次20g,每日2次,小儿减半,3周为1个疗程。本方有温阳益气,补脾健肾之功。适用于脾肾阳虚型。

(外用药治疗)生地黄、牡丹皮、白芍、黄芩、黄柏各20g,山栀15g,生甘草9g,水牛角30g。取上药煎煮20分钟后,以药液浸洗肌肤,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适用于内热炽盛型。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选三阴交、血海、夹脊胸7、夹脊胸11等穴。先刺夹脊胸7、夹脊胸11,得气后,留针5分钟,起针后再取三阴交、血海,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3次。以补法为主,隔日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血海、阴陵泉、足三里、尺泽。每次选取1~2穴,依病情选用当归注射液或附子注射液、参麦注射2ml。每穴注入0.2~0.3ml,每日2次,7日为1个疗程。

3.耳针选肾上腺、膈、肝等穴,配肺、内分泌、脾、肾等穴,用毫针强刺激留针30分钟,或用揿针埋藏1~2日。

4.灸法选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并随症加减。用麦粒大小艾炷无瘢痕灸法,每穴5~7壮;或用艾条灸,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治疗。

(饮食疗法)

1.茅根猪皮汤猪皮500g,白茅根(布包)60g,冰糖适量,将猪皮去毛洗净,加入煎好的白茅根水炖至黏稠,再加冰糖拌匀。每日1次,分4~5日食用。

2.茜根鹤草炖水鱼水鱼1条,茜根9g,仙鹤草9g,调料适量,将水鱼杀后洗净,茜根、仙鹤草煎汤去渣,入水鱼炖熟,调味即可服食。

3.杞参红枣煮鸡蛋枸杞子10~15g,红枣10枚,党参15g,鸡蛋2个,放入沙锅内同煮汤,鸡蛋熟后去壳再煮片刻,吃蛋饮汤。每日或隔日1次。

4.复元汤羊脊骨1具,羊瘦肉500g,淮山药50g,肉苁蓉20g,菟丝子10g,核桃仁10g,葱白、生姜适量,上述各品炖汤食用。

5.羊脊骨粥羊连尾脊骨1条,肉苁蓉30g,菟丝子末50g,葱白3根,粳米60g,羊脊骨砸碎,加水2 500ml,煎取药汁1 000ml,入粳米、肉苁蓉煮粥,粥欲熟时加葱姜调味,粥熟,加菟丝子末及白酒20ml,搅匀,空腹食。

(名医临证经验)

1.邵经明理血羊肝健脾汤治肝肾阴虚,脾虚不摄。

方药组成:当归12g,白芍15g,生地黄20g,牡丹皮12g,阿胶(烊化)9g,墨旱莲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健脾,补血活血。

主治: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属肝脾肾虚者。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可补血活血,养血敛阴;生地黄、牡丹皮滋阴凉血化瘀;墨旱莲、阿胶滋阴补血;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补中。

2.萧佐桃扶命陪土汤治肝肾两亏、脾不统血。

方药组成:肉桂3g,熟附子5g,党参15g,黄芪15g,山药15g,淫羊藿15g,巴戟天10g,枸杞子12g,菟丝子12g,肉苁蓉10g,蒸黄精15g,制锁阳10g。

功效:益气健脾,培补肝肾。

主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证属肝肾两亏,脾失统血者。

方解:方中锁阳补阴益阳,生精养血;辅以补肾要药巴戟天,疗五劳、益精血,安神增智;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补肝肾、强筋骨;淫羊藿益精气,强肝肾;佐参、芪、黄精、山药补中益气,温运脾胃;使用肉桂、熟附子调和诸药,暖脾胃,既补下焦阳虚、肝肾两衰,又治中焦虚惫、运化无力。

3.黄振翘紫癜方治火盛气衰,脾肾失调型紫癜。

方药组成: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熟地黄、当归、川芎、丹参、牡丹皮、墨旱莲。

功效:益气健脾,滋阴补肾,补血活血。

主治:火盛气衰,脾肾失调型紫癜。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补气;白术、茯苓、甘草、大枣健脾以助生化之源;熟地黄、生地黄、牡丹皮、墨旱莲滋肾养阴泻火;当归、川芎、丹参补血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