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83

第83章 缺铁性贫血 (1)

第一章 缺铁性贫血 (1)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这种贫血的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在生育年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这种贫血的发病率很高。主要的危险因素是月经期妇女月经过多,青少年营养因素,中老年缺铁性贫血患者应警惕消化道恶性肿瘤。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如桑、棉、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而且贫血程度也较重。临床可做血象、骨髓象及铁的相关检查协助诊断。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治愈率为80%。

缺铁性贫血属于中医“虚劳”、“虚损”、“萎黄”、“黄肿”和“黄胖”等范畴。

(病因病机)

1.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或长期饥饿,少食节食,生化乏源;或嗜欲偏食,营养不均,日久均可致脾胃功能衰弱,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出现面色萎黄、毛发枯槁等诸多亏虚劳损等血劳的证候。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有“是故多食碱,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剧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2.失血过多吐血、黑粪或便血治不及时,或久治不愈,或产后失血,调护不当,或崩漏等均可致失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互为滋养。血失过多,除血虚之外,日久还可致气失所养,最终导致气血两虚之证。

3.久病体虚各种慢性疾病,久治未愈,或治不及时,致气血亏耗,一者损及后天脾胃,脾胃虚弱而生化乏源;二者损及先天,致肾虚精亏,精血同源,肾虚精亏则无以化生血液,精血同亏。

4.虫积各种寄生虫,特别是钩虫,虫积日久,直接损伤脾胃,同时又可大量吸吮人体精微,扰乱肠胃功能,导致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而成血劳之病。

5.瘀血内阻久病不愈,瘀血内生,所谓“病久必瘀”。瘀血内阻,则新血不生,致气血亏虚而为血劳。

本病的关键是脾胃虚弱。因胃主受纳,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早在《内经》中即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的记载。若脾胃功能健旺,即使有少量失血,也能通过脾胃生化而生血,使血得到及时的补充。上述的各种病因,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胃虚弱。脾胃虚弱,一方面胃不能受纳腐熟水谷,为脾的运化作准备,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化生乏源;另一方面脾不升清,胃不降浊,脾胃功能失调,使化生的精微物质不能运转。最终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而发展成为本病。本病一般以虚为本,临床亦以虚证居多,但虫积所致者可表现为虚实夹杂。病久生瘀,或因瘀致虚,同样属虚实夹杂之证。

(诊断要点)

1.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Hb)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3.血清铁<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

4.运铁蛋白饱和度<0.15。

5.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15%。

6.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0.9μmol/L(50μg/dl)。

7.血清铁蛋白(SF)<14μg/L。

8.铁剂治疗有效。

符合第1项和第2~8项中任何两项以上者可诊断为缺铁性贫血。

(辨证施治)本病辨证首当明辨虚实、标本之主次。根据临床实际,大致可分为脾胃虚弱、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虫寄肠胃四个类型。治以健脾和胃、气血双补、滋补肝肾、化湿杀虫为基本原则。

1.脾胃虚弱证

主症:面色萎黄或白,口唇色淡,爪甲无泽,四肢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恶心呕吐,舌质淡,苔薄腻,脉细弱。

治法: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黄芪15g,法半夏10g,陈皮6g,木香5g(后下),砂仁6g(后下),鸡内金15g,神曲10g,当归10g。

加减:如腹泻便溏者加薏苡仁15g,怀山药12g;恶心欲吐者加竹茹10g,生姜10g,降逆和胃止呕;伴畏寒肢冷者可加制附子12g(先煎),炮姜6g,以温阳祛寒;如伴消瘦、口干唇燥、手足心烦热者,上方去陈皮、法半夏加石斛、芡实健脾养阴;若伴长期低热不退,属“脾虚发热”,上方合补中益气丸。

2.气血两亏证

主症: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心悸失眠,纳差,毛发干脱,爪甲裂脆,舌淡胖,苔薄,脉濡细。

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八珍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减。党参15g,黄芪15g,白术10g,当归10g,熟地黄15g,陈皮6g,酸枣仁15g,大枣5枚,炙甘草3g,神曲15g,鸡内金12g。

加减:若伴便血、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可加阿胶(烊化)12g,艾叶炭12g等以补血止血;若以心悸失眠、健忘纳差为主要表现者,可加夜交藤15g,合欢皮15g,生龙骨、牡蛎各20g,安神镇静。

3.肝阴不足证

主症: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胁肋灼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咽燥,或见手足蠕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养阴补肝,兼以清热。

方药:补肝汤加减。熟地黄15g,当归15g,麦冬15g,酸枣仁15g,木瓜10g,白芍15g,川芎10g,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枸杞子10g,山茱萸10g,炙甘草3g。

加减:头痛、眩晕、耳鸣较轻,或筋惕肉者(风阳内盛),加石决明15g,菊花10g,钩藤18g,刺蒺藜12g,平肝潜阳;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草决明10g,养肝明目;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肝火亢盛),加龙胆草8g,黄芩12g,栀子12g,清肝泻火。

4.虫寄肠胃证

主症:面色萎黄少华,腹胀,善食易饥,恶心呕吐;或有便溏,嗜食生米、泥土、茶叶等,大便干结或溏薄有奇臭,肢软无力,气短头晕及其他虫积见症,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化湿杀虫,补益气血。

方药:化虫丸或榧子杀虫丸合八珍汤加减。榧子10g,槟榔10g,苦楝根皮15g,红藤15g,百部10g,大蒜适量(取汁),熟地黄15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10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5g。

加减:若腹胀甚者,加雷丸8g,鹤虱10g,苦参10g,槟榔12g,金铃子10g,以杀虫健脾消食除胀;若患者全身情况差,则宜先补养气血,纠正贫血,待全身情况好转后再行驱虫,驱虫后贫血仍显著存在亦应给予积极治疗。

(单方验方治疗)

1.术朴降矾丸。苍术、绿矾各90g,厚朴、陈皮各30g,用大枣120g为丸。如绿豆大,每次15g,每日3次。适用于缺铁性贫血脾气虚弱型。

2.黄芪脊骨方。黄芪50g,猪脊骨250g,不加盐只加水煎服,每日2次。

3.龙眼肉15g,当归15g,枸杞子15g,水煎服。

4.参归汤。党参30g,当归15g,水煎服,适用于缺铁性贫血气血两虚者。

5.健脾补血汤。黄芪、黄精各15g,当归10g,熟地黄30g,白芍10g。水煎成150ml,每日1次,分3次服。适用于小儿缺铁性贫血脾气虚弱者。

6.补血散。鸡血藤5两,白及2两,共为细末,每次服20钱,每日3次。

7.抗贫血1号。黄芪4份,当归1份,何首乌1份,共为细末,每次服1.5g,每日3次。

8.麦皂鸡血丸。大麦粉、红糖各100g,皂矾粉50g,公鸡血50g,将前3味拌和均匀后调入公鸡血50g,为丸绿豆大,每晚服1次,每次1.5~6g,开水送服。

9.黄病效药丸。明绿矾10g,醋煅针砂15g,淮山药10g,红枣20枚,先将红枣煮熟去皮核,再将明绿矾、针砂、山药研为细末,与枣肉捣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备用,每次服0.5~1g,每日服2~3次。适用于各种缺铁性贫血。

10.茶叶5g,红枣10枚。茶叶用开水冲泡,取汁。大枣洗净,加白糖10g,水适量,共煮至枣烂,倒入茶汁,拌匀食用。

(中成药治疗)

1.小温中丸每次1.5~3g,每日3次。

2.伐木丸每次1.5g,每日3次。

3.绛矾丸每次1.5~3g,每日3次。

4.枣矾丸每服1丸,每天2次,2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各型缺铁性贫血。

5.健脾益气补血糖浆每次服10ml,每日3次。

6.驴胶补血冲剂每次20g,每日3次。

7.当归补血冲剂每次20g,每日3次。

(外用药治疗)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药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丹参、陈皮、丁香、肉桂、莱菔子等制成膏。选单侧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神厥,每次取4穴,外敷膏药直径约1cm,外覆胶布,每3日换药1次。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取百会、风池、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悬钟等穴位,针宜补法,可灸(阴虚慎灸)。每日2~3次,交替进行。适用于各种证型的缺铁性贫血。同时,还可根据脏腑辨证针刺背部腧穴——肺俞、心俞、肝俞、肾俞治疗。心悸重者加内关,少寐者加神门,耳鸣加听宫。

2.穴位注射主穴:脾俞、膈俞、心俞,配以肾俞、肝俞、悬钟,每次取主、配穴各1个,各注射1%的当归注射液0.5ml,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穴位贴敷用党参、苍白术、茯苓、黄芪、骨碎补、陈皮、使君子、莱菔子、丁香、肉桂、冰片等制成药膏,敷贴血海、足三里、膈俞、脾俞、三阴交、神阙、气海、中脘穴。每次选单侧穴位4个,每穴位上敷药直径约1cm,外用消炎止痒药膏贴牢。隔3天加服硫酸亚铁0.15g。

4.耳针取心、肝、肾、脾、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每次选3~4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针用补法。

5.梅花针取背部腧穴,按常规打刺后,重刺第4胸椎至第2腰椎两侧,每日1次。

6.灸法取大椎、心俞、膏肓、关元、足三里,配肝俞、脾俞、胃俞、肾俞、三阴交、曲池、血海,每日灸1次,每穴灸5~15壮。

(饮食疗法)

1.汽锅乌鸡乌鸡1只,冬虫夏草、党参各10g,黄精、熟地黄各5g,玉兰片、冬菇、绍酒、盐适量。将鸡去杂后切块放入汽锅中,再放入上述各种材料,将汽锅置于蒸锅里,蒸2~3小时即可食用。

2.明胶大枣汤黄明胶15g,大枣15枚,将大枣去核,与明胶加清水适量炖至溶化,分2次服用。适用于贫血头晕眼花者。

3.当归羊肉羹当归、黄芪、党参各25g,羊肉500g,葱、生姜、料酒、味精各适量,将当归、黄芪、党参布包、扎口,与羊肉同煮,并加入葱姜酒等配料,大火烧沸后文火炖至羊肉烂熟,加入盐、味精即可。

4.阿胶炖肉猪瘦肉100g,阿胶6g,将瘦肉洗净切丝,炖熟后调入阿胶,煮开后可服食,每日1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