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69

第69章 并发症的治疗 (1)

(三)并发症的治疗 (1)

1.水气凌心证

主症:全身水肿,腹胀满,小便短少,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咳嗽,舌黯红而胖,苔薄白,脉沉细数。

治法:温通心阳,泻肺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汤加减。熟附子(先煎)15g,茯苓皮30g,葶苈子12g,白术20g,紫苏子15g,泽泻15g,猪苓15g,肉桂(先煎)3g,生姜3片,大枣5枚。

加减:有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者,加炙麻黄6g,北杏仁12g宣肺散寒、化痰止咳;外感风热咳喘者,去附子、肉桂、白术,加炙麻黄8g,生石膏25g,北杏仁10g,黄芩15g,鱼腥草25g清宣肺热、化痰止咳。

2.痰浊上蒙清窍证

主症:头晕或痛剧烈,恶心呕吐,或嗜睡,或神志不清,甚则惊厥,面浮肢肿,或肿不明显,小便短少,舌苔薄黄,脉弦或数。

治法:涤痰降浊,开窍醒神。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12g,钩藤(后下)15g,白术12g,法半夏12g,陈皮10g,石菖蒲10g,泽泻15g,车前子15g。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6g,玄明粉(冲)6g以通腑泻浊;口干舌红者,加生地黄15g,玄参10g,麦冬10g以养阴清热;神志不清而惊厥者,加安宫牛黄丸1粒,研末吞服开窍醒神。

3.浊邪壅滞三焦证

主症:全身浮肿,小便少甚至无尿,恶心呕吐,嗜睡,或神志不清,四肢抽搐,舌黯红苔腻,脉弦细。

治法:化浊降逆,通腑利水。

方药:黄连温胆汤合千金温脾汤加减。黄连3g,法半夏12g,生大黄(后下)6g,枳实10g,陈皮6g,茯苓15g,半枝莲15g,白茅根15g,丹参15g,熟附子(先煎)12g。

加减:恶心呕吐甚者,以玉枢丹3g,分2次吞服以降逆止呕;呕吐不能服药者,将中药做保留灌肠,每6小时1次;嗜睡或神志不清者,至宝丹1粒,研末吞服以开窍醒神;肢体抽搐者,加天麻12g,钩藤18g,生石决明30g以平肝息风解痉。

4.阳虚水泛证

主症:全身浮肿,腰部酸痛,小便短少,畏寒肢冷,口淡纳呆,或便溏,腹胀,舌淡红较胖,苔白腻或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助阳,利水消肿。

方药:真武汤加减。熟附子(先煎)12g,茯苓15g,白术12g,泽泻15g,桂枝6g,淫羊藿12g,黄芪15g,生姜10g。

加减:血尿多者,加小蓟15g,仙鹤草15g以凉血止血。

(单方验方治疗)

1.益芪汤。干益母草36g,黄芪、党参各18g。水煎1碗,分4次服,每日1剂。

2.仙鹤草20~50g,单味水煎,或在辨证处方中加上此药,对消除蛋白尿及尿中红细胞有确切疗效。

3.薄荷白藕汁。薄荷5g先煎,沸后5分钟去渣留汁100ml,与生藕汁100ml相兑,分两次饮。适用于本病风热搏结证的患者。

4.马蹄竹蔗水。白茅根鲜品60g,干品30g,马蹄5只,竹蔗250g或白糖少许,煲水代茶饮。适用于本病风热搏结证的患者。

5.冬瓜及薏苡仁汤。冬瓜150g,赤小豆30g,薏苡仁50g,水适量煲汤,少许食盐调味,适用于本病水肿明显或伴高血压的患者。

6.益母草、紫苏叶各30~50g,或玉米须30g,洗净,水煎服;或黄芪60g,玉米须30g,菟丝子10g,红枣10个,水煎服。用于消蛋白尿。

7.鲜白茅根500g,煎水频服,适用于血尿患者。

8.白茅根3钱,益母草2两,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9.地干合剂。地龙胆、干油菜(野油菜)各2两,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用。

(中成药治疗)

1.肾炎清热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用于急性肾炎早期风热为主的患者。

2.肾宁散每粒0.5g,每服10粒,早、晚各1次。以白茅根50g,煎汤400ml送服。用于急性肾炎属于阳水证有热象者。孕妇忌用。

3.百令胶囊和金水宝胶囊二者均为冬虫夏草制剂。用法用量基本一致。每次3粒,每日3次。可用于急性肾炎有正虚征象者。

4.肾炎舒片每片0.27g,每次6片,每日3次,小儿酌减。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肾炎引起的浮肿、腰痛、头晕、乏力等症。

5.肾炎消肿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2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适用于脾虚湿困或阳虚水泛型。

6.肾炎康复片每次5片,每天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适用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之脾肾亏损及气阴两虚的病证。

7.复方肾炎片用于湿热蕴结所致急慢性肾炎水肿、血尿、蛋白尿。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

8.雷公藤多苷片每次20~30mg,每日3次,用于蛋白尿为主者。

9.夏桑菊冲剂每次1~2包,冲服,每日3次。

(外用药治疗)

1.实证用麻黄、细辛、杏仁、葶苈子、椒目各20g,商陆、水蛭各15g,牵牛子40g,冰片5g。前8味共为粗末,冰片后入,将药装入布袋内平敷于肾区,再以热水袋加温于药袋上,每天1剂。

2.虚证药用大戟、甘遂、芫花、泽泻、大黄、地龙、槟榔各20g,薏苡仁、樟脑各10g,巴豆10g,土鳖虫、椒目、川芎各15g。上药共为粗末,樟脑后下并以陈醋调和装入布袋内,再用锅蒸10分钟后,取之稍凉敷于肾区(药袋下可垫以纱布),每天3次,每次2~3小时,每日1剂。

3.恢复期用黄芪100g,防风、白术、熟附子、细辛、肉桂、吴茱萸各20g,孩儿茶15g,生姜、狗脊各30g。上药共为粗末,将药装入布袋内(此布袋可做成多个横袋)紧缚腰部肾区,每周更换1次。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

(1)风水泛滥证。处方:主穴为风门、肺俞、列缺、水分。偏于风寒者,加风池、外关。偏于风热者,加曲池、尺泽。随症选穴:咽痛甚者加照海,水肿甚者加委阳,小便不利者加阴谷,面部浮肿加人中。

(2)水湿浸渍证。处方:公孙、下脘、章门、阴陵泉。随症选穴:纳呆者加足三里,胸脘痞闷甚者加内关。操作要点:进针得气后,除阴陵泉施平补平泻外,余穴均施提插补法。下脘穴亦可隔姜灸3~5壮。

(3)湿热内蕴证。处方:三焦俞、膀胱俞、丰隆、三阴交、合谷。随症选穴:脘腹胀满加天枢或大横。操作要点:丰隆、合谷行提插捻转泻法,余穴均施补法。

(4)脾虚湿困证。处方:脾俞、足三里、关元俞、地机、水分。随症选穴:足跗浮肿甚者,加足临泣、商丘。操作要点:灸水分至局部皮肤潮红,余穴均提插捻转补法。

(5)阳虚水泛证。处方:肾俞、命门、复溜、气海。随症选穴:下肢浮肿甚者,加三阴交;小便不利者加阴陵泉、偏历;心衰甚者加内关或心俞。操作要点:气海穴隔附子饼灸3~5壮,余穴均施捻转补法。

2.穴位注射

(1)当归液穴位注射。取穴:选用肾俞、中极、涌泉穴。方法:先在穴位及其附近找阳性的反应区或明显的压痛点,消毒后用4号半针头刺入10~30mm,注入药液0.1~0.3ml,每日1次,随病情好转而减少穴位数目。

(2)板蓝根注射液。取穴:选用肾俞、中极、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方法:消毒后用4号半针头刺入,轻轻提插,得气后注入药液0.3~0.5ml,每日1次,随病情好转而减少穴位数目。

3.电针将一电极置于一侧肾俞穴,另一极置于同侧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穴、公孙等穴,通以3~8V感应电,每次15~30秒,反复3次。

4.耳针取穴:肾、脾、肺、三焦、内分泌、脑、神门、膀胱、胃、腹及敏感点。方法:每次选3~4穴,中等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两耳交替使用。

5.皮肤针疗法取穴:取背部膀胱经。方法:用七星针自上而下叩打,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隔日1次。

6.灸法取穴:①肾俞、三焦俞、脾俞。②气海、关元、水分。方法:每穴3~5壮,或用艾条灸,两组穴交替使用。

7.平行针穴位埋线疗法取穴:肺俞(单侧)、肾俞(单侧)、命门、阴陵泉(单侧)、三阴交(单侧)五个穴位。操作方法:先将1号医用羊肠线放入40℃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浸泡15分钟,使之变软后穿入半弯直针的针孔内,让其成为双股线。然后,按照平行针穴位埋线法的操作步骤,把处理过的医用羊肠线植入上述穴位中。乙醇棉球局部消毒,用创可贴包扎即可。每个月1次,3次为1个疗程。

(按摩)医者调息、入静、运气,点患者关元、中髎,每穴3~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间隔5~7天,再行第二疗程。

(饮食疗法)

1.麻蝉茅鱼汤麻黄6~9g,蝉蜕9~15g,白茅根30g,鱼腥草30g。每日1剂,分3次服。10天为1个疗程。

2.白茅根竹蔗水竹蔗250~500g(如无竹蔗可用白糖少许代),白茅根30g,红萝卜75g,煲水,代茶频饮。适用于本病的热毒伤肾证的患者。

3.人参三七炖鸡母鸡肉100g,人参5g(冬天宜用吉林参,夏天宜用西洋参),三七粉4g,加葱、盐适量,共炖熟,佐餐食用。适用于本病脾肾气虚证兼有瘀血的患者。

4.生地黄芝麻粥生地黄20g,黑芝麻15g,红枣10枚,粳米60g,共煮粥,早、晚服用,可常服。适用于本病肾阴亏损证的患者。

5.双花茶金银花15~30g,白菊花15~30g,绿茶叶少许,沸水浸泡代茶。适用于本病风热犯肺、咽喉疼痛者。

6.乌梅汤(羹)猪瘦肉或兔肉100g加入乌梅若干个(按100ml水约放1个乌梅),在各种汤料中均可加入,做成美味汤羹,一是利用乌梅抑制链球菌,二是利用乌梅的可口。适应证同上。

7.鲤鱼赤小豆汤鲜鲤鱼1条(约100g左右),赤小豆50g。鲤鱼去鳞及肠,剁碎拌少许油、盐;先将赤小豆加水适量炖至熟透,然后将鲤鱼放入,再煮片刻,吃肉喝汤。适用于本病尿少、水肿患者。

8.冬虫夏草炖鸡冬虫夏草3~5g或山药3~5片,枸杞子12g,鸡肉75~100g,蜜枣1枚,水180ml,放入炖熟,少许油盐调味。

9.其他冬瓜适量,煮熟服食;或母鸡1只,六月雪250g,洗净,与鸡同煮烂,不加盐,喝汤吃鸡。有利尿消肿作用。

(名医临证经验)

1.杜雨茂清解散水汤治急性肾炎急性期。

方药组成:麻黄6g,杏仁10g,连翘15g,猪苓15g,茯苓12g,泽泻12g,赤小豆30g,生益母草30g,白茅根30g,石韦12g,炙甘草3g。

功效: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急性期,发热,恶风,头痛,咽干,咽痛,面目浮肿,甚则全身浮肿,按之如泥,咳嗽气喘,小便不利,色黄,或咽喉肿痛,痰黄稠不爽,口干而渴,甚则皮肤疮疡等,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方解:方中以麻黄辛散开通,宣表气,散外邪,配以杏仁,一升一降,升则使肺气宣发,降则使肺气通降,宣散启闭,使水从玄府而出,通降下达,使水邪下输膀胱。连翘一味,辛而微寒,一则轻清上扬,助麻黄宣肺解表,凉可清热,以散邪热,三药相合,宣发肃降,正合“火郁发之”之旨。赤小豆性凉味甘,功专除湿气,益脾土,合于茯苓,则渗利之中有健脾之功。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与茯苓、赤小豆相合,可启下焦气化,通太阳膀胱之经,使水自小便而排出。白茅根、石韦、益母草三味,一则可利水湿,通小便,助猪苓、泽泻等通利膀胱,除下焦之热。再则性寒以清热,可解除邪热内结,防其与湿相合之机,正是“热者寒之”之意。且益母草有活血之能,又合湿热胶结,气滞血瘀之机,有则治之,无则防之。同时全方麻黄与连翘、益母草、白茅根、石韦等相配,互相制约,使凉而不寒,清热无伤阳之弊,升而不亢,降而不陷。诸药辛散流通,得甘草、赤小豆、茯苓之助,利湿而无损正之忧。各药协同,升降有序,气机恢复,玄府启,膀胱通,则水邪自消,表邪可解。

2.乔保钧三豆一根汤治小儿急性肾炎。

方药组成:黑豆15g,绿豆15g,赤小豆15g,白茅根50g。

功效:扶正解毒,利水消肿。

主治:小儿急性肾炎,证属外感风热,阴津受损者。

方解:方中黑豆甘温补中健脾,色黑益精补肾;绿豆甘寒,清热解毒;赤小豆甘平,性善补中下行,利水消肿;白茅根甘寒,清热养阴,凉血利尿。全方配伍简单,价格低廉,具健脾补肾、清热养阴、利尿消肿之功,用于治小儿急性肾炎,屡用屡效,不失为“简、便、廉、验”的代表方剂。

3.李玉奇急性肾炎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15g,浮萍25g,生侧柏叶15g,知母25g,滑石20g,白茅根100g,细辛5g,当归20g,地肤子15g,猪苓15g,薏苡仁15g,连翘15g。

功效: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主治:急性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