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66

第66章 习惯性便秘 (2)

第八章 习惯性便秘 (2)

1.肉苁蓉150g,硫黄6g。共捣泥,一半敷脐上,一半握在手心。主治老年人阳虚便秘,肢体发冷,尿清腰酸等。

2.商陆根10g。研为细末,水调为糊状,贴鸠尾穴(肛门后上方)。

3.火麻仁60g,大黄15g,郁李仁30g。共研细末,炼蜜调和诸药,冷却后捏成条状,长3cm,塞入肛门,每次1支,每日2次。

4.皂角1条,红糖60g,葱白60g。先将红糖熬煎浓缩倒出,冷却后搓成条状,长3cm,再将皂角煨黑,存性研末,葱白捣汁,最后糖条浸葱白汁,再粘上皂角末,塞入肛门内。

5.生附子15g,苦丁茶10g,制川乌10g,白芷10g,胡椒3g,大蒜10g。共打碎炒烫,装入布袋,置神阙穴,上加热水袋,保持温度,每日1~2次,每次30分钟。

6.大葱白200g,白胡椒100g。共捣烂成糊状,用薄膜贴于左腹结穴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7.排毒便秘贴。适用于便秘人群,外敷于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2~4小时。

8.便秘膏。由大黄、巴豆、香橼、枳实、甘遂、芒硝、乳香、没药、冰片、麝香等组成。将前5味药油炸去渣加入黄丹成膏,然后把后5味药研末兑入膏中搅匀冷却收膏。取药膏摊于厚布上,贴于患者脐孔上,用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15日为1个疗程。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

主穴:天枢、足三里、支沟、上巨虚。

加减:热结便秘加大肠俞、内庭、大横、曲池,针法以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为主;气滞便秘加太冲、阳陵泉,针法以强刺激捻转、提插,泻法为主;气虚便秘加肺俞、脾俞、气海,针法以均匀的反复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为主;血虚便秘加脾俞、大肠俞、膈俞,针法以均匀的反复捻转补法为主;阴虚便秘加太溪、照海,针以均匀的反复捻转平补平泻手法为主;阳虚便秘加肾俞、命门、大横、(灸)神阙,用补法,或温针灸。

2.温和灸和温针灸

(1)神阙、关元各施艾条温和灸(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至烫伤为度)20分钟。适用于老年习惯性虚证便秘。

(2)取关元穴、双侧天枢穴,每穴温针灸4艾段,每段艾炷长2.5cm,30分钟后起针,每日治疗1次,15次为1个疗程。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3.耳针

(1)主穴取大肠、直肠下段、便秘点,配穴取胃、脾、小肠、肛门、三焦、肺、肾,每次选穴3~5个,按压5分钟,10~15次为1个疗程。

(2)取耳穴大肠、直肠下段、便秘点、内分泌、皮质下、交感为主穴,脾、胃、肝、胆、肾为配穴,每日按压4~6次,每次5分钟,双耳交替,7次为1个疗程。

(3)耳穴埋针:经验耳穴“便秘点”(三角窝内,坐骨与交感连线作底边,作一等边三角形,顶点处即是)局部寻找反应点,若反应点不明显,则取原点,把揿钉式皮内针埋入。留针期间每日5次,每次按压针体1分钟,以增强刺激。

4.穴位注射取维生素B12500μg,当归注射液6ml,复方丹参注射液4ml,注入双侧脾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肾俞穴位,每穴1ml,每次选2~3个穴位。

5.穴位埋线治疗取穴:天枢、大横、上巨虚、腹结穴,予埋线或埋针,冬天留置3~7天,夏天留置1~2天,每天按3~4次,每次1~2分钟。

6.穴位贴敷

(1)芫花、大戟、甘遂各等份,大枣适量,研末用蜂蜜调成膏,贴于神阙、双侧天枢、双侧大肠俞,2~3日后换药,3次为1个疗程。

(2)生牵牛子4粒,分别粘在上脘、中脘、下脘、水分四穴上,施按压,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中药灌肠治疗)

1.调胃承气汤大黄10g,芒硝(烊化)15g,甘草15g。水煎取汁10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

2.理气通便中药大黄10g,枳实15g,木香10g,槟榔15g,乌药20g,白芍20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2g,水煎取汁,每晚睡前50~100ml保留灌肠。

(按摩)

1.中脘、天枢、大横、关元穴施一指禅推法,每穴约半分钟。然后,顺时针方向以左侧天枢、大横为重点摩腹约15分钟。再按揉中脘、天枢、大横,施震法于腹部约20分钟。医者用四指推法沿肝俞、脾俞向下推到八髎,往返5分钟。点按肾俞、大肠俞、八髎、长强穴,每穴半分钟。施擦法于八髎及长强穴。

2.指压点穴加按摩。顺时针方向慢揉小腹5分钟,再用力按压关元、天枢穴各1分钟,然后在小腹行掌震法1分钟,最后沿脐部向下抚摩,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在大腿部内侧大筋(股内侧肌群)外,以手握住,用力捏动,每侧2~3次,至病人感到有肠鸣音增加为止,每日1次。

(火罐治疗)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拔取右水道→右腹结→右大横→右天枢→神阙→左天枢→左大横→左腹结→左水道。每穴闪罐10~15次,留罐半分钟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然后大肠俞拔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饮食疗法)

1.黄芪玉竹煲兔肉黄芪、玉竹各30g,兔肉适量,加水煮熟,盐调味服食。适用于气虚便秘。

2.首乌红枣粥何首乌30g,红枣10枚,冰糖适量,粳米60g。先将何首乌水煎取药汁,再与红枣、粳米共煮粥,粥成加冰糖,溶化后服食。适用于血虚便虚。

3.核桃粥核桃10个,粳米100g。将核桃肉捣碎、粳米洗净。粳米、核桃肉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即可。每日1次,作早、晚餐食用。大便稀薄者忌食用。

4.芝麻核桃粉黑芝麻、核桃仁各等份,炒熟,研成细末,装于瓶内。每日1次,每次30g,加蜂蜜适量,温水调服。适用于阳虚冷秘。

5.蜂蜜香油汤蜂蜜50g,麻油25g,开水约1 000ml。①将蜂蜜放入碗内,搅拌后起泡沫时,边搅动边将麻油缓慢地渗入蜂蜜中,再共同搅拌均匀。②蜂蜜、麻油搅匀后,将温开水约100ml,徐徐加入,再搅匀,搅至水、麻油、蜂蜜成混合液状,即可服用。代茶饮用。

6.蜂蜜甘蔗汁蜂蜜、甘蔗汁各1杯,拌匀,每日早、晚空腹饮。适用于热秘。

(名医临证经验)

1.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疗习惯性便秘。

方药组成:白术、云苓、白芍各20g,桂枝9g,甘草8g,枳实10g,川芎8g。每日1剂,水煎服,饭前半小时服用。

功效:健脾祛湿,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日久,大便4~5日1行,不爽或干燥,解后常感意犹未尽。脘腹胀满,气短,动则尤甚,眩晕乏力,舌淡胖有齿痕,舌苔薄白,脉缓无力。

方解:老年患者气血先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虚肠道干涩。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补养气血、健脾祛湿、宽肠消痞为法,则气虚可补,肠燥得润,谷道通畅,故便秘告愈。此时慎用清泻通肠之剂,否则易犯虚虚之戒。

2.赵恩俭老人便秘方治疗老年习惯性便秘。

方药组成:黄芪30g,金银花20g,威灵仙15g,白芍20g,麻仁20g,肉苁蓉20g,厚朴7g,当归20g,酒大黄6g,玄明粉(冲服)3g。

功效:益气养液,润肠导滞。

主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大便通畅后去掉酒大黄和玄明粉。气虚加党参20g,腹胀重加木香10g,腰腿酸软加杜仲10g,牛膝10g。

方解:此方以黄芪之补气,归芍之养血,麻仁、肉苁蓉之润燥以治本,以其本虚也,且皆于通便有利。厚朴行气、酒大黄缓降,不后下免其致泻伤中等弊,方法从“青麟丸”等方化裁而来。威灵仙通气利脏腑以治标,佐以金银花清脏腑之毒热而不伤正。此方特点之一为重用黄芪以健运中气;二为大黄不后下免其致泻,并且可以连续服用以缓调其大肠功能;三为“威灵仙”可以自胸腹至下腹通闭解结,三焦俱得畅达,虽有痰水气滞等亦均得以疏导而解。

3.王正公养血润肠煎治疗血虚肠燥便秘。

方药组成:生首乌、火麻仁各15g,生当归、生赤芍各9g。

用法:水煎分2次服。本方药性平和,一般服药2~3天后,大便开始变软,须连续服用,待便秘症状解除后方可停药。

功效:养血润肠,增液通便。

主治:血虚肠燥引起的便秘,其特征是患者多具有血虚阴亏,津枯内热之症,如面色多苍白或潮红,或有眩晕,心悸,口干,烦躁不寐,脉多细数或细软,舌质多红而少津,大便3~4天甚则7~8天一行,粪便干硬难解。

方解:方中生首乌味甘,性微温,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通便;当归性味甘温,是养血补血之要药;生赤芍味苦性凉,有清热凉血之功效,能下气泻肝通顺血脉,与首乌、当归配伍有养血补血,下气活血的作用,相得益彰;火麻仁味甘性平,能润燥滑肠,为常用之润下药。本方药少而精,配伍得当,针对血虚肠燥的病机侧重养血润燥,辅以下气活血通脉,收缓下之功,治本而见长效。

4.张东岳辨证论治习惯性便秘经验。

(1)增液汤治疗津枯便秘

方药组成: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2g,生地黄、肉苁蓉、何首乌各15g,锁阳20g,瓜蒌仁、槐花、女贞子、柏子仁各15g。

功效:滋阴补血,清热生津,润肠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结块或成团,便色褐黑,3~5日排便1次,粪便量少,气味恶臭。多伴头晕头痛,心悸失眠,体倦消瘦,口干舌燥,五心烦热,食不知味,小便频数,舌红少津,脉细数。

方解:方中当归、白芍补血敛阴,润肠通便;生地黄滋阴救液,凉血清热,生津润燥;何首乌、肉苁蓉、锁阳补肾益精,滋阴养血,润肠道,除烦热,为治津枯便秘之佳品;女贞子性禀纯阴,偏寒滑;柏子仁养血润燥,瓜蒌仁清热,润肺通便,三药均为种子果仁,取其油多脂润,滑利大肠之性,以治津枯肠燥便秘;诸多养阴药中,加一味辛香善窜之川芎,则无阴凝黏滞之弊,以助药力发挥。诸药融滋阴补血、清热生津、润燥滑肠药于一炉,与津枯便秘之病机契合,故能使阴液得滋、热邪得清、肠道得濡,而达增水行舟、结开便通之效。

(2)宣达汤治疗气秘

方药组成:紫苏子、姜半夏、前胡各10g,厚朴、当归各12g,瓜蒌仁15g,枳壳12g,莱菔子30g,肉桂、生姜各10g,陈皮12g,甘草9g。

功效:升清降浊,理气行滞。

主治:粪便排出困难,排便不净感;伴腹胀,排便后仍感肛门坠胀,或胸胁疼痛,纳食减少,头重昏闷,身困乏力,腹胀肠鸣,嗳气,短气少言,舌苔薄腻,脉象弦大。

方解:本方由苏子降气汤加瓜蒌仁、枳壳、莱菔子、陈皮组成。盖肺与大肠相表里,上窍开则下窍利,故用紫苏子降气以开上窍、升清降浊、祛痰降气为主,且紫苏子有滑肠通便,宽郁开胀之妙用;瓜蒌仁、枳壳、莱菔子、陈皮能宽中除胀,消食利大便,止气痛、下痢后重等;生姜辛窜,走而不守,有助于通便。诸药相伍,共达升清降浊、理气行滞之功,使肺气得宣,则大肠通利,气秘可愈。

(3)培元丹治疗虚秘

方药组成:当归12g,白芍、何首乌、女贞子各15g,锁阳、韭菜子各20g,熟地黄15g,桃仁泥、火麻仁各20g,莱菔子15g,生甘草9g。

功效:补脾益肾,滋阴增液,润肠通便。

主治:排便十分困难,努挣乏力,便时汗出气短,便后疲乏不堪。伴有头晕耳鸣,心悸气短,腰酸背痛,腹胀喜按,小便清长,纳呆食少,需长期依赖泻剂方能排便,不服泻剂则数日不排,舌质淡苔厚腻,脉虚弱无力。

方解:方用当归、白芍、熟地黄补脾滋肾阴;何首乌、女贞子、锁阳、韭菜子益肾滋阴增液;桃仁泥、火麻仁、莱菔子活血润燥,滑肠通便;甘草益气补中。诸药相配使先天得滋,后天得补,气足液充而传导有力,则除大便秘结坚涩之顽疾。

(4)秘宝汤治疗血虚肠燥便秘

方药组成:当归、肉苁蓉、何首乌、杭白芍、槐花、火麻仁各15g,郁李仁、柏子仁、瓜蒌仁各20g,炙杏仁10g,锁阳20g,陈皮12g,莱菔子、焦三仙各15g,生甘草9g。

功效:健脾益肾,补气养血,润肠通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