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63

第63章 胆囊炎 (2)

第七章 胆囊炎 (2)

5.健脾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4次,4周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

6.舒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

7.胆通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

8.胆石通片每次6片,每日3次,适用于胆囊炎胆石症。

9.血府逐瘀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适用气滞血瘀型。

10.木香顺气丸每次3袋,每日3次,适用于肝气郁滞者。

11.枳术丸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气郁食滞者。

12.龙胆泻肝丸每次8丸,每日2次,适用于肝胆湿热者。

(外用药治疗)

1.敷贴疗法。芒硝30g,生大黄60g,均研细末,大蒜头1个,米醋适量,共捣成糊状,布包外敷于胆囊区,每日1次。

2.大黄、虎杖、延胡索按3∶1∶1的比例研成细末,用醋调匀,做成直径为3cm的药饼,敷于右胁下胆囊所在部位,用关节止痛膏固定,每次敷贴1次,每日换药1次。

3.消炎化瘀膏。黄柏15g,桃仁10g,延胡索10g,冰片6g,凡士林50g。将中药共研为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膏剂,外敷胆囊区右上腹压痛点,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更换1次,7天为1个疗程。

4.金黄散。取本品适量,用清茶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胆囊区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5.鱼石脂大黄膏。大黄粉10g,与鱼石脂软膏适量混合均匀,外敷于胆囊区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6.冰硼散。取本品3g,用少量冷开水拌湿后,外敷于胆囊区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

7.颠倒散。大黄粉、硫黄粉各等量,与鱼石脂软膏适量混合均匀,外敷于胆囊区肿胀疼痛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

8.痛消散。炮穿山甲、血竭、乳香、没药、制香附、制大黄、赤芍、当归、郁金、蒲公英、野菊花、益母草、水蛭等,各药量不等,共研细末,加医用凡士林调匀成药膏。用酒精消毒胆囊区皮肤,再将此药膏外敷,用敷料覆盖后加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敷6日后,休息1日,再继续敷治。

(针灸治疗)

1.体针

(1)慢性胆囊炎:主穴为胆囊穴、胆俞,配穴为内关、足三里、上脘等,采用平补平泻法。肝郁气滞加肝俞、期门、太冲;湿热阻滞加大椎、曲池、支沟;胃脘疼痛不适者加中脘、足三里、内关;伴有结石者加足临泣。

(2)急性胆囊炎:主穴为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配穴为章门、期门、曲池、合谷,强刺激加留针。

2.耳针

(1)取穴:皮质下、交感、胰穴、胆穴。中等刺激后留针或埋针。

(2)取耳部的双侧胆胰穴电针治疗,于左耳放正极,右耳放负极。以能耐受为度,每日治疗,治疗后在双耳的胆胰穴、交感穴、神门穴用磁珠进行耳穴压迫胶布固定,疗程结束后取下。

3.电针取穴:右胆俞(接阴极)、胆囊穴、日月、中脘、梁门、太冲(接阳极),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

4.穴位注射山莨菪碱(6542)小剂量,1~3mg,胆囊穴注射,每日1次,共7次。对慢性胆囊炎所致胁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5.耳穴配合艾灸以胆肾结石治疗仪夹持耳穴,右耳取肝、胆穴,左耳取脾、胃穴,另用艾条悬灸神阙穴,总有效率为 91.3%。

(穴位埋线治疗)胸椎7~9节的督脉、夹脊和膀胱经内侧线上选取压痛敏感点为主穴;在上腹部选取期门、日月、建里等敏感穴;以乳香、没药、川芎、红花、丹参、吴茱萸、延胡索各等份浸泡肠线,经 1~2个疗程治疗。

(按摩)

1.按摩第9~12脊椎两侧膀胱经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反复上下50次。

2.点按膈俞穴、阳陵穴、胆囊穴、足三里穴、内关穴、合谷穴,使各穴位得气(酸、胀、麻、重),以上各穴合用可达到祛郁解痉止痛的效果。

(名医临证经验)

1.张羹梅金钱利胆汤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金钱草60g,平地木30g,板蓝根30g,枳壳9g,柴胡3g,赤、白芍各9g,生大黄(后下)3g,生甘草3g,硝矾丸(分吞)4.5g。

功效: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丸、生大黄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蓝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木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效。

2.刘渡舟柴平汤治疗胆胃同病。

方药组成:柴胡14g,黄芩6g,党参10g,半夏16g,炙甘草10g,苍术12g,厚朴16g,陈皮12g,生姜15g,大枣5枚。

功效:利胆解郁,平胃化湿。

主治:胆囊炎。症见两胁胀满,纳食不香,上脘痞满,口苦而黏,苔白腻而厚,脉弦。

方解:此乃少阳胆气不疏,复因饮食伤胃,胃气不降,湿邪内停,胆胃同病。临床辨证要点为胁胀脘痞、恶心口苦、苔腻、脉弦。柴平汤以平胃散化湿消食,以小柴胡汤疏利枢机,并能清热,二方合用,胃中湿化食消而脾胃升降复常,枢机开阖得畅则气机出入有序。

3.刘渡舟变通大柴胡汤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柴胡18g,大黄9g,白芍9g,枳实9g,黄芩9g,半夏9g,郁金9g,生姜12g。

功效: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流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疏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除逆止呕;大黄、枳实泻府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之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

4.顾伯华变通一贯煎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生地黄12g,何首乌9g,枸杞子9g,茵陈12g,虎杖12g,生大黄(后下)6~9g,生山楂12g,鸡内金(研粉分吞)3g,麦芽12g,玫瑰花3g,佛手6g,绿萼梅6g。

功效: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以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燥,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苦,脉弦细为特征。

方解:方中生地黄、何首乌、枸杞子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鸡内金消食化滞,鸡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疏肝理气。诸药合用,共为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剂。

5.俞慎初加味五金汤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川郁金10g,玉米须15g。

功效: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

方解:方中金钱草为大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海金沙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郁金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金铃子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玉米须甘平,利胆、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消炎排石之效。

6.魏长春金钱开郁汤治疗慢性胆囊炎。

方药组成:金钱草30g,柴胡9g,枳实9g,白芍9g,炙甘草3g,郁金9g,乌贼骨9g,浙贝母9g。

功效: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方解:本方取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污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缓中;郁金解郁止痛;浙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中和胃酸;金钱草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其有利胆之功,并能促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内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还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综合全方,具有利胆、消炎、排石之功。若兼脘痛者,加蒲公英、甘松、天仙藤;若明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栀、决明子、墨旱莲;若兼瘀血者,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

7.盛国荣疏肝汤治疗胆囊炎。

方药组成:香附10g,郁金10g,枳壳6g,赤芍15g,枇杷叶10g,藕节15g,川芎9g,百合15g。

功效:疏肝理气,行气活血。

主治:胆囊炎、急慢性肝炎等。证属肝气郁结,临床以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为特点。

方解:方中主以香附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枇杷叶专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逆;藕节专入血分,宣经络之瘀滞;川芎活血兼能行气;百合养阴柔肝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之弊。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疏肝理气,使气行血供,源洁流清。

8.任继学利胆解郁汤治疗胆胀。

方药组成:柴胡15g,茵陈50g,马齿苋15g,延胡索15g,金银花15g,川楝子15g。

功效:疏肝理气,利胆解郁。

主治:适用于慢性胆胀病,症见胆区疼痛,并向右肩背放射,纳呆口苦,胁痛腹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者。

方解:方中柴胡、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茵陈清利湿热;金银花、马齿苋清热解毒;延胡索理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理气止痛之功。

按语:本方虽为慢性胆胀病而设,但从组成来看仍为一首祛邪之剂,故病虽为慢性,但证当属实,对于虚证胆胀,则不宜之。

(临床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