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41

第41章 高脂血症 (2)

第八章 高脂血症 (2)

加减:血脂异常属心阳虚者取内关、神门,或大椎、关元、足三里,用补法,得气后留针5~20分钟。血脂异常属心血瘀阻者取心俞、巨阙、膻中、血海、膈俞针刺用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血脂异常属痰浊阻滞者取足三里、丰隆、脾俞、肺俞,针刺用泻法,每次10分钟。血脂异常属肝阳上亢者取风池、肝俞、曲池、太冲、太溪针刺用泻法或平补泻法,留针20分钟。

(推拿)可用自我推拿法:揉内关,先左后右;揉屋翳、渊腋、辄筋各穴,重点揉左侧,每穴揉30次;摩肾堂、运膏肓各50次;肾虚者加揉三阴交、涌泉穴;失眠便秘者仰卧作顺时针方向摩腹;气血两虚者摩中脘、天枢、气海穴,按脾俞、胃俞、足三里;痰浊甚者揉天突、膻中穴。每日2~3次。

(饮食疗法)

1 绿茶6g,大黄2g。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2.绿茶、何首乌、泽泻、丹参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3.海带60g,切丝,加入草决明30g,煎水代茶饮。

4.山楂30g,荷叶30g,煎水代茶饮。

(名医临证经验)

1.陈克忠神仙服饵方益肾填精,健脾渗湿,化痰祛瘀。

方药组成:制首乌20g,枸杞子15g,熟地黄20g,黄精30g,淫羊藿30g,泽泻40g,生山楂30g。

功效:益肾填精,健脾渗湿,化痰祛瘀。

主治:高脂血症。

方解:本方以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淫羊藿益肾填精;黄精补益脾气;泽泻助脾渗湿;生山楂消食化瘀。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何首乌是一味较理想的抗动脉粥样硬化药,可减少胆固醇在肠道的吸收,阻止脂质在组织沉积;枸杞子、淫羊藿均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黄精有降低LDL的作用;泽泻能减少胆固醇原料的合成,从而影响胆固醇的合成,促使血浆中TC的运输和清除;山楂能加快对TC的清除。

2.奚凤霖奚氏验方治痰浊壅滞血脂异常。

方药组成:皂荚(去皮炙酥)1g,白矾0.5g,神曲1g,陈皮0.5g,甘草0.3g,枣肉适量。研碎,或压成片剂。上药为每日剂量。

功能:祛痰排浊。

主治:血脂异常伴肥胖症者。

方解:皂荚、白矾有祛痰排浊之效。药理研究白矾主要成分有硫酸钾、硫酸铝,具有祛痰、减肥、收敛、消炎、止血作用。

3.周次清益心健脑汤治气虚血瘀型。

方药组成:黄芪30~60g,葛根15~30g,桑寄生15~30g,丹参20~40g,生山楂9~15g,川芎6~9g。

功效:益气活血。

主治:气虚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

方解:本方以“益气活血”为宗旨,方中黄芪、葛根、桑寄生益气为主,丹参、生山楂、川芎活血为辅,取其“气不虚不阻,血得气而不滞”之意。在补气药中,黄芪补心肺之气,葛根升脾胃之气,桑寄生益肾气;在活血药中,丹参活心血,生山楂消中积,川芎行肝血。诸药配伍,益诸脏之气,活一身之血,使气旺血活,心脉得通,脑以得养,从而达到益心健脑之功能。

4.朱良春双降汤治气虚痰瘀血脂异常。

方药组成:水蛭3g,地龙10g,黄芪30g,丹参15g,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泽泻10g,生山楂10g,豨莶草10g,甘草3g。

功效:活血祛瘀,降脂泄浊。

主治:高血黏、高血脂或伴高血压者。

方解:方中用水蛭、地龙破血逐瘀为主药;合丹参、当归、赤芍、川芎活血通脉;山楂、泽泻、豨莶草降脂泄浊,且能降压;重用黄芪补气,取其气行则血行,使血循环畅达,免除破瘀伤正之弊。

5.邵念方降脂通脉饮治正虚邪滞血脂异常。

方药组成:何首乌30g,金樱子30g,决明子30g,生薏苡仁30g,茵陈蒿24g,泽泻24g,生山楂18g,柴胡12g,郁金12g,酒制大黄6g。

功效:补益肝肾,化湿泻浊。

主治:血脂异常属正虚邪滞者。

方解:降脂通脉饮采用了补泻并施、标本兼顾的组方原则。方用何首乌、金樱子补肝肾固精气;配泽泻、茵陈蒿清利下焦湿热;决明子、酒制大黄润肠通便,导滞泻浊;生薏苡仁、生山楂健脾渗湿,消食导滞;更用柴胡、郁金行气解郁活血,斡旋阴阳。全方补而不腻,固而不涩,行而不散,共奏滋阴降火,导滞通脉,泻浊洁腑之效。

(临床精选)

1.调血降脂丸制首乌180g,女贞子180g,丹参180g,山楂190g,泽泻180g,大黄90g。制法:将处方中药物洗净烘干、粉碎过120目筛制颗粒,最终制成小丸,每包6g分装即可。饭后30分钟温开水送服,3次/日,6g/次,30天为1个疗程。用于肾虚兼痰湿夹瘀所致头晕,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主要治疗高脂血症、高血黏综合征、脂肪肝、肥胖症。[姬长青.光明中医,2008,23(6):795]

2.活血降脂汤地龙、川芎、赤芍各9g,白术、桑椹、丹参各12g,甘草6g。主治:血瘀证。头晕或头痛,胸闷或胸痛,心悸,气短,面部或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结代。[江伟陕西中医,2008,29(2):177]

3.平脂饮黄芪20g,党参12g,天竺黄12g,赤芍10g,丹参12g,水蛭9g,陈皮9g,法半夏12g,荷叶12g,泽泻12g,甘草3g。加减:伴两胁胀痛者加柴胡15g,郁金12g;肝肾不足者加何首乌12g,女贞子12g;腹胀,纳差者加莱菔子(布包)15g、山楂12g。每日1剂,水煎,将两次煎液混合,共取药液300ml,每次150ml,分早、晚两次内服。[邱晓年湖南中医杂志,2008,24(5):12]

4.通降汤黄芪20g,茯苓15g,泽泻12g,山药20g,山楂15g,丹参20g,水蛭5g,当归20g,半夏10g。主治属痰湿内阻兼有血瘀证。主症:头重如裹,肢麻沉重,纳差,胸闷胸痛,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滑或沉涩;次症:失眠,心烦,舌尖边有瘀斑瘀点。 [杜慧芳光明中医,2008,23(5):628]

5.参乌降脂汤何首乌20g,太子参5g,草决明10g,大黄5g,三七粉3g,山楂15g,路路通15g,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4周为1个疗程。[李小平湖南中医杂志,2003,19(9):7]

6.健脾调脂饮黄精30g,绞股蓝、丹参、枸杞子、制首乌、茯苓、山楂各20g,苍术、泽泻各15g,陈皮12g,甘草6g。[杜长欣四川中医,2007,25(1):56]

7.莪黄降脂汤莪术10g,大黄6g,姜黄10g,山楂10g,黄精10g,天竹黄10g,川贝母10g,石菖蒲10g,柴胡10g,茵陈10g,丹参10g,泽泻10g。适用于痰浊内生,痰瘀互结型血脂异常。 [何选民湖南中医杂志,2001,17(1):36]

8.自拟化浊降脂汤制首乌、苍术、泽泻、山楂各15g,草决明12g,女贞子10g,红花6g。适用于肝肾阴虚,痰浊内阻型血脂异常。肝肾阴虚加枸杞子、黄精;痰浊中阻者加陈皮、半夏;胃热腑实者加黄连、大黄;肝郁气滞者加茵陈、柴胡。[才向军陕西中医,2004,25(2):135]

9.降脂通脉汤制首乌15g,枸杞15g,决明子15g,生黄芪15g,苍术10g,白术10g,陈皮6g,泽泻15g,荷叶15g,制大黄5g,甘草3g。主治气虚痰瘀相结致血脂异常。便溏者去大黄。 [朱小文,等湖南中医杂志,2002,18(9):5]

10.泽泻汤加味泽泻30g,白术15g,萹蓄15g,萆薢15g。睡眠欠佳者加夜交藤30g,酸枣仁10g;头晕加白术10g,半夏10g,天麻12g;肩背痛者加葛根12g,桂枝12g。 [吕少锋,等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10):454]

11.调脂汤生首乌15g,蒲黄12g,大黄6g,川芎6g,草决明12g,水蛭12g,姜黄10g,山楂15g,丹参12g,郁金12g,泽泻18g,茵陈15g,海藻12g,柴胡9g。适用于血脂异常①痰浊血瘀证:头痛,头晕,胸脘痞闷,体胖,舌紫暗或有瘀点,舌底脉络纡曲,苔腻脉滑。②气虚血瘀证:气短懒言,肢麻,自汗乏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虚无力或脉沉细涩。[乔新忠中医研究,2007,20(7):39]

12.六味降脂饮山楂30g,丹参20g,黄芪20g,何首乌20g,茵陈15g,草决明15g。适用于血脂异常气虚血瘀证。症见头晕、头痛、胸闷气憋、四肢麻木等。[定明阳吉林中医药,2007,27(4):26]

13.乌草降脂方何首乌20g,草决明20g,丹参15g,田七10g,泽泻10g。 [傅诗书,等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7(8):218]

14.葛根降脂汤葛根30g,柴胡10g,山楂12g,鸡内金10g,女贞子15g,茯苓15g,神曲15g,郁金12g,甘草6g。适用于血脂异常。症见头晕头胀,肢体麻胀,困倦乏力,神疲纳呆,大便溏烂,舌红或暗红,舌体胖有齿印,苔厚或厚腻,脉象滑数或弦数。痰多者加海蛤壳12g;苔厚腻者加佩兰10g。[郑友丽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2):15]

15.安脂方黄芪15g,何首乌15g,生蒲黄10g,丹参15g,赤芍12g,虎杖8g,生山楂15g,陈皮8g,决明子15g,荷叶12g。适用于痰瘀内阻型血脂异常。[古宇环湖南中医杂志,2005,21(3):21]

(临证体会)

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中,单纯的辨证用药可以消除症状,但未必能够降脂,改善动脉硬化;而单纯的辨病用药方法可以降血脂,但未必能够改善病人的症状。我们的经验是把辨病用药与辨证用药的方法结合起来运用,先用辨病的方法,找出具有降脂作用的方药,然后再用辨证用药的方法运用这些方药。

2.选用消积润肠药物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是引起外源性血脂异常的原因,因此,对于这一类病人,除了指导其节制饮食之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消食积、降血脂的中药如茵陈蒿、山楂、荷叶、布渣叶;使用具有轻泻作用的中药以减少脂质在肠道的吸收,如大黄、虎杖、草决明、番泻叶等通腑泻浊的药物;以及使用何首乌、女贞子、火麻仁、黑芝麻等润肠通便的药物,实验证明这些中药均有降脂作用。

3.注重先后天之本,适当健脾补肾对于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或者因后天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以致脾运失常,脂膏堆积而发病者,最适合选用益气健脾降脂中药如人参等;一些无损于脾胃的降脂中药如灵芝、淫羊藿、金樱子、冬虫夏草、玉竹、银杏叶、山楂等亦可选用;一些有补益作用但有碍于脾胃功能的中药如何首乌、黄精、女贞子等也可选用,但应适当配伍一些芳香健脾的中药如木香、砂仁之类,以防这类滋补中药的滋腻碍脾作用。

对于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年老体衰或肾虚所致的血脂异常者,应选用何首乌、女贞子、黄精、杜仲、黑芝麻、灵芝、枸杞子、沙苑子、冬虫夏草等具有补肾降脂、抗衰老作用的中药。这类中药可以长期服用,既能治病又能强健身体,可谓理想之药。

4.治疗不忘疏肝对于因肝胆失利引起的血脂异常,应选用柴胡、郁金、姜黄、茵陈蒿等具有疏肝利胆作用的降脂中药。这类中药可促进胆汁的排泄,如再结合上述所说的通腑泻浊的降脂中药如大黄、虎杖、决明子之类,可以减少脂质在肠道的吸收,打断脂质代谢中的肝肠循环,其效果更好。血中脂膏过多超过脏腑运化转输排泄能力,导致脂膏浊化,变成痰湿,痰湿浸淫脉道,阻碍气血运行,以致血瘀脉痹,因此在综合用药原则指导下,可以选用茵陈、泽泻、猪苓、槐花等祛湿浊降脂药和瓜蒌、桔梗、白果、海带、海藻等祛痰降脂药以及丹参、三七、延胡索、蒲黄、当归、川芎、牛膝、毛冬青、降香、没药等活血通脉降脂药。活血通脉降脂药,一方面有利于降脂,另一方面有利于防治动脉硬化以及消除动脉硬化带来的症状,用之得当有一举多得的作用。

消化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