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23

第23章 辅助检查: (2)

(3)辅助检查: (2)

(1)选穴:心、神门、交感点。用5分毫针刺入穴内,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中等刺激行针1次。适用于窦性心动过速及室上性心动过速。对于反复发作者,可于发作终止之后,改用耳穴埋针或耳穴压药(用王不留行或保济丸),每3日更换1次。

(2)选穴:内分泌、心、神门、交感、皮质下。用胶布固定王不留行贴压于耳穴上,每日按压2~3次,每次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可配合药物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3.温针灸取穴:耳会、气海、关元、足三里。用温针灸,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按摩)

1.病人仰卧,医生以拇指指端顺时针按压左神藏穴或灵墟穴。适用于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2.取穴心俞、膈俞、至阳。采用点、按、揉等手法,在上述穴位上进行刺激,手法由轻至重,每日1次,每次15分钟,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3.摩胸。双手指沿肋间隙来回摩搓2分钟,施用的力量要均匀,速度应缓慢,以左侧为主,手指略微按压皮肤。摩搓完后,胸部应有发热的感觉。然后,右手在左胸部做逆时针方向的环形抚摩,以轻柔为原则,时间稍长些,约5分钟,稍适应后,双手掌在胸部上下来回摩胸,约2分钟。

4.拿内外关穴。拇、食指相对拿捏内外关穴,当有酸胀感时,再持续半分钟。

5.推揉膻中穴。以膻中穴为起点,边推边揉,沿任脉下行至剑突下,反复数遍。

(名医临证经验)

1.魏汉民运脾解郁化痰汤治病窦综合征。

方药组成:瓜蒌20g,薤白10g,姜半夏10g,陈皮10g,川芎12g,苍术10g,神曲10g,枳壳6g,莱菔子10g,香附10g,茯苓15g,甘草6g。

功效:解郁运脾,化痰祛湿。

主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症见心动过缓,心悸怔忡,心痛闷胀,伴有纳呆,泛恶欲吐,苔厚腻等痰湿中阻证。

方解:方中瓜蒌、薤白宽中通阳;陈皮、半夏化痰燥湿;川芎、苍术、神曲、香附疏肝运脾,解郁散气;枳壳理气消痰;莱菔子下气消痰;茯苓、甘草健脾和中。

2.李振华养阴益心汤养阴益气,宁心安神。

方药组成:红参6g,麦冬15g,生地黄12g,阿胶10g,丹参15g,桂枝1~3g,茯苓15g,远志10g,石菖蒲10g,龙骨15g,炙甘草6g。

功效:养阴益气,宁心安神。

主治:室性期前收缩,气阴亏虚型。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易躁,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头晕或面色不华,舌质微红少苔,脉结代为主症。

方解:方中生地黄、麦冬、阿胶补心血,养心阴以充血脉;人参既可补养心阴,又能合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气血生化之源;桂枝用法最为讲究,宜轻不宜重,目的在于通阳而不是温阳,偶发期前收缩用2g,频发期前收缩用3g,丹参活血化瘀,养血安神;石菖蒲、远志、龙骨养心安神,透窍定悸。诸药合用,使心之阴血足而脉充,心气复而心阳通,心神得养而心律齐。

3.李振华豁痰宁心汤健脾益气,豁痰宁心。

方药组成: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橘红10g,半夏10g,石菖蒲10g,远志10g,枳壳6g,厚朴10g,郁金10g,砂仁8g,桂枝6g,薏苡仁30g,甘草5g。

功效:健脾益气,豁痰宁心。

主治:室性期前收缩,痰湿阻滞型。临床以心悸胸闷,气短喘促,体倦乏力,四肢沉重,或逐渐肿胖,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头晕头沉,口干不欲饮,嗳气,舌质淡暗,舌体肿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滑或濡缓为主症。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茯苓健脾利湿;枳壳、厚朴、砂仁醒脾理气,燥湿化痰;橘红、半夏降逆豁痰;桂枝通阳利水,配白术、茯苓、薏苡仁以增强脾之运化功能;石菖蒲、郁金、远志化湿透窍,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通阳宁心之功。

4.杨百荛杨氏养心汤滋阴安神。

方药组成:炙甘草15g,丹参15g,麦冬15g,阿胶10g,党参10g,茯神10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五味子6g。

功效:滋阴安神,两调心肾。

主治:心阴虚所致的心悸(心律不齐)、胸闷、气短、脉结代等。

方解:本方是在加减复脉汤和生脉散的基础上化裁而成,方中重用炙甘草、麦冬、党参、五味、阿胶等甘润之品滋阴养血,益气养阴,是虑及心阴虚日久必伤及肝肾,气阴两虚则易导致血脉瘀滞,故采用两调心肾,益气活血之法,加用茯神补脾宁神;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滋养肝肾,兼清虚热;丹参活血化瘀,诸药合用,补心阴、养肝肾、益心气、通心脉,使心悸得愈。

5.高濯风加味生脉补血汤益气养阴,强心复脉。

方药组成:西洋参6g(或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6g,黄芪15g,当归12g,龙眼肉30g,甘松10g,炙甘草6g。

功效:益气养阴,强心复脉。

主治:心律失常,证属气阴两虚型。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胸闷自汗,口干,舌红少津,脉细弱、数、促或结、代。

方解:方中太子参补脾肺之气,生津止汗;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三药相合,两救气阴。然其性偏寒凉而属阴,阴药主静,无力自动,增甘温之黄芪善补胸中大气,贯心脉而行气血;当归气辛而善行,为血中之圣药;合麦冬、五味子养血增液益阴;龙眼肉养心脾,补气血、润五脏,用量宜在30g以上;甘松主理元气、去郁气,可解除患者焦躁不安,心烦不寐之症;炙甘草安中复脉。诸药相合,使阴血充盈,阳气壮旺,心体得养,心用得助,则脉可生可复。

6.魏汉林振心复脉汤益气温阳,安神定志。

方药组成:桂枝10g,炙甘草15g,太子参15g,大枣5枚,茯苓10g,茯神10g,远志6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 30g,珍珠母(先煎)30g。

功效:益气温阳,安神定志。

主治:室性期前收缩。

方解:方中桂枝配炙甘草以振奋心阳,炙甘草、太子参、大枣、茯苓合用以补益心气;远志、龙骨、牡蛎、珍珠母、茯神合用而安神定志;若有燥热之象,用黄芩以佐之。诸药合用,益气温阳,安神定志,标本兼顾。

7.高仲山复脉饮主治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证。

方药组成:炙甘草50g,红参15g,柏子仁15g,桂枝10g,麦冬10g,生地黄20g,阿胶(烊化)15g,鲜姜10g,大枣10g。

功效:益气养血,温阳复脉。

主治:心血不足,心阳不振证,见心悸不安,眩晕,胸闷气短,神疲乏力,面色黯滞少华,上腹部浮肿,纳少,舌胖嫩,有齿痕,苔白润,脉结代。

方解:方中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柏子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

8.张镜人复方四参饮益气养阴,活血清热。

方药组成:丹参12g,太子参12g,南沙参9g,苦参15g,炙甘草3g,广郁金9g,炒枣仁9g,莲子心2g。

功效:益气养阴,活血清热。

主治:病毒性心肌炎症见气阴两虚,夹瘀者。

方解:太子参、南沙参益气养阴,丹参活血化瘀,苦参清热解毒,郁金活血解郁,枣仁、莲子心宁心安神。

(临床精选)

1.参仙汤太子参12g,仙鹤草12g,黄芪10g,苦参10g,黄连10g,龙齿15g,百合10g。水煎2次,取汁300ml,每日早晚各服150ml。8周为1个疗程。适用于室性期前收缩,气虚血瘀型。[沈海萍,等河北中医,2006,2:102]

2.柴胡陷胸汤柴胡9g,半夏9g,黄连9g,瓜蒌30g,黄芩6g,桔梗6g,枳实10g,生姜3g。加减应用:兼有气阴两虚加太子参15g,麦冬、玉竹各10g;兼痰阻气机,胸阳不振加薤白15g,枳壳、桂枝各10g;兼痰湿困脾;水气凌心加苦参、云苓、桑白皮各10g;兼阴盛格阳,虚阳外越者加龙骨、磁石各10g。适用于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证属痰火扰心者,症见心悸、胸闷、烦躁、惊恐、失眠、口苦,有时头晕、恶心甚至昏厥。[孙庆财,等中国社区医师,2007,9(16):9]

3.复脉养心汤太子参15g,黄芪50g,麦冬20g,五味子15g,麻黄10g,熟附子10g,半夏15g,瓜蒌20g,川黄连15g,女贞子25g,丹参50g,苦参20g,甘草15g。适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方中太子参、黄芪、五味子、麦冬、女贞子、甘草补益心气;麻黄、熟附子振奋心阳;半夏、瓜蒌、川黄连、苦参、丹参涤痰化瘀,共奏益气助阳,涤痰化瘀,以达到调整恢复心律的作用。[于宝锋,等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4):361]

4.葛根三参汤葛根50g,太子参、苦参各30g,丹参20g,甘松、淫羊藿、生地黄、赤芍、黄芪、茯苓各15g。适用于气阴两虚,痰血内阻证。方中黄芪益气,葛根、丹参活血化瘀,调整心律;太子参、生地黄、赤芍养阴生津;苦参清热燥湿及养阴;甘松解郁通阳、畅利气机;茯苓养心安神;而淫羊藿调节阴阳平衡。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养心安神、定悸复脉之效。[吴斌湖北中医杂志,2007,29(9):27]

5.三甲复脉汤炙甘草、生地黄、白芍、生鳖甲各20g,麦冬15g,阿胶(烊化)8g,生牡蛎、生龟甲各30g。适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所致心律失常。主症:心悸气短,惊恐不安,不能自主,可伴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干苔薄白,脉细或有结代。心烦不眠者加黄连3g;心中懊恼加朱砂(冲服)3g;盗汗者加黄芪60g;胸痛者加鸡血藤30g,三七、延胡索各10g。[何坚,等山西中医,2007,2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