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02

第2章 肺阴亏耗证 (1)

(4)肺阴亏耗证 (1)

主症: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盗汗,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花粉15g,玉竹10g,百合10g,甘草5g,贝母15g,甜杏仁10g,桑白皮10g,地骨皮10g。

加减: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5g,诃子10g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功劳叶10g,银柴胡10g,青蒿10g,鳖甲10g,胡黄连3g以清虚热;阴虚盗汗,加乌梅10g,瘪桃干10g,浮小麦30g收敛止涩;肺热灼津,咯吐黄痰,加海蛤粉15g,知母10g,黄芩10g清热化痰;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牡丹皮10g,栀子10g,藕节15g清热止血。

(单方验方治疗)

1.紫苏叶10g,枇杷叶10g,矮地茶15g,水煎服,每日1剂。

2.菊花10g,杏仁10g,桔梗10g,桑叶12g,连翘12g,鲜芦根3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3.桑白皮20g,金银花30g,车前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

4.金钱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以上适用于风热证。

5.百部20g,百合20g,全瓜蒌30g,白茅根30g,水煎服,每日1剂。

6.虎杖15g,枇杷叶10g,桔梗、芦根各15~30g,水煎服。以上适用于风热证或燥邪伤肺。

7.紫菀15g,百部6g,研末,每次0.3~0.6g,每日2~3次。

8.桑白皮12g,枇杷叶(刷去毛)12g,水煎服,每日1剂。以上适用于暴咳各证。

9.炙麻黄6g,细辛4g,款冬花10g,五味子3g,炙枇杷叶30g,射干12g,川贝母5g,生石膏20g,每日1~2剂,每剂煎2次,每次用水浓煎成100ml,每次服100ml,隔4小时服1次。适用于暴咳见有发热,肺部湿啰音者。

10.麻黄10g,杏仁10g,桔梗10g,浙贝母10g,瓜蒌实10g,金银花30g,鱼腥草3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咳嗽气急,痰黄黏稠或伴有发热者。

(中成药治疗)

1.参苏丸每次6~9g,每日2~3次。适用于暴咳风寒表证。尤适用于兼有气虚者。

2.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3次。适用于暴咳风寒表证之咳嗽较重者。

3.桑菊感冒片每次4~8片,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3~7岁服1/3量。

4.银翘散每次1袋,每日3次,水煎或开水泡服。以上适用于暴咳之风热袭肺证。

5.千里光片每次4片,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温开水送服。

6.解热清肺糖浆每次15ml,每日3次,小儿酌减。

7.罗汉果止咳冲剂冲剂每次20g,每日2次,小儿酌减。

8.蛇胆川贝散每次0.3~0.6g,每日2~3次,小儿酌减。以上适用于暴咳之痰热证兼有外感者。

9.清气化痰丸每次6~9g,每日2次,小儿酌减。适用于痰热壅肺证。

10.枇杷叶膏每次9~15g;冲剂每次1袋。均为每日2次。适用于肺热燥咳,痰少咽干者。

11.半夏露每次15ml,每日4次。适用于痰浊阻肺证。

12.止嗽丸每次20粒,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风邪犯肺咳嗽咽痒,痰不易咯出者。

(外用药治疗)

1.白芥子5g,半夏3g,麻黄5g,肉桂5g,细辛3g,丁香0.5g,共研末,纳脐内,用胶布密盖固定,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寒咳。

2.鱼腥草15g,青黛10g,蛤壳10g,葱白3根,冰片3g。前3味药研末。取冰片、葱白与药末共捣烂如糊贴脐,每日换药1次。适用于热咳。

3.雄黄、佛耳草、鹅管石、款冬花、甘草、寒水石、煅白附子、白矾、孩儿茶各等量,研末,用纸将药末卷起(如香烟状),点燃,吸其烟。每次1支,每日2~3次。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

4.向日葵花瓣,研末,如上法卷成烟状,吸入。每日1~2次,每次1支。适用于痰湿咳嗽。

5.白芥子单味炒香研极细末,过筛,将药末用温水或姜汁调成糊膏,敷膻中、大椎、肺俞、涌泉等穴,每次1~2片,盖以白纸,纱布、胶布固定。局部有烧灼样痛感时去掉,水疱不要挑破,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适用于风寒咳嗽。

6.附片、肉桂、干姜各20g,山柰10g,研末,先用拇指在双肺俞用力按摩半分钟后再取一小撮药粉放于穴上,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贴后局部发热发痒或起红色水疹,不需另外处理。适用于寒咳。

7.麻黄12g,桂枝10g,石膏6g,枳实6g,紫菀8g,紫苏叶20g,共研细末,麻油或凡士林调拌成膏,选穴肺俞、膻中、大椎、曲池,先在穴位处拔火罐,然后敷上药末。

8.蓖麻子6g,闹羊花6g,白芥子3g,细辛3g,甘遂6g,白矾0.6g,冰片0.3g,共研末,温水或醋调成半糊状,敷于肺俞、天突穴,纱布、胶布固定。主治痰湿,风寒咳嗽,并见喘息气粗者。

9.鱼腥草、蒲公英、葶苈子、赤芍,分别提取有效成分制成清肺解毒液,每次取100ml作直肠点滴,每分钟30滴,每日1~ 2次,药温38~40℃。适用于咳嗽合并肺部感染。

10.麻黄碱1片(25mg),经高压消毒,局麻后埋入定喘穴,每次1片,无须缝合,以消毒纱布包扎即可。适用于外感咳嗽。

(针灸治疗)

1.体针

(1)列缺、合谷、肺俞、外关,酌配风池、上星、昆仑,毫针浅刺,泻法。适用于风寒咳嗽。

(2)尺泽、肺俞、曲池、大椎,酌情配合少商点刺放血,或配合谷、陷谷,均用泻法。适用于风热咳嗽。

(3)风门、肺俞、太渊、复溜,酌配尺泽、曲池,除复溜用补法外,余穴均用泻法。适用于燥热咳嗽。

(4)肺俞、脾俞、太渊、太白、丰隆、合谷,酌配定喘、内关、足三里,除合谷、丰隆用泻法外,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手法,背俞穴可加灸。适用于痰湿咳嗽。

2.梅花针后颈、胸背、膻中、气管两侧。重点刺颈椎5~7两侧,气管两侧,中度刺激,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每日1~2次。适用于咳嗽各证及小儿患者。

3.耳针取肺、气管、神门、胸、颈、平喘,双侧针刺中等刺激,留针10~2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咳嗽各证。

4.水针止咳、肺俞、足三里、定喘等穴,以5%复方当归液1ml,每次2~3穴注射,每日或隔每日1次。

5.灸法肺俞、大椎、风门、定喘,麦粒灸或隔姜灸,视病情每次3~5壮不等,每日1次。适用于风寒或痰湿咳嗽。

6.拔罐大椎、风门、肺俞、膏肓、曲池,据皮肤反应每2~4天1次,5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咳嗽各证。

(按摩)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两侧。用一指禅推法或大鱼际揉法作用于整个额部,约5分钟,再用分抹法施治于前额及鼻塞两侧,反复5~8遍,接着双手同时用拇指按揉左右太阳穴、迎香穴,每穴1分钟。然后,患者仰卧,医者坐其体侧,用中指分别按天突、膻中穴,每穴1分钟,然后用双手拇指分抹法沿肋间隙自上而下,由内往外治疗,反复3~5遍,接着用拇指按揉丰隆穴或合谷穴约2分钟。最后患者俯卧,医者坐其体侧,以一指禅推法施治于定喘穴、肺俞、风门、肩井及阳性反应点,每穴1~2分钟,并拿捏风池,结束操作。

(饮食疗法)

1.白萝卜1个,梨1个,白蜜50g,白胡椒7粒,放碗内蒸熟食。

2.红枣1两,生姜15g,红糖50g,煎服,服后汗出为度。

3.生姜汁半碗,蜂蜜1匙,调服。

4.杏仁10g,去皮尖,水研煎汁,去渣留汁,加入粳米50g,冰糖适量,加水至450ml左右,煮成稀粥。每日2次,温热食用。

以上适用于风寒咳嗽。

5.百合剥皮去须,洗净切碎,每次30g(或用干百合粉20g,粥成和入),选好糯米50g,加水400ml,同入沙锅内,煮至米烂汤稠,加冰糖适量,分早、晚餐,温热服食2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燥咳。

(名医临证经验)

1.丁光迪辛润理肺汤治凉燥干咳。

方药组成:带节麻黄4g,带皮杏仁(去尖)10片,炙甘草6g,桔梗5g,佛耳草(包)10g,橘红5g,当归10g,炮姜4g,生姜1片。

功效:辛温润肠,宣肺止咳。

主治:凉燥束肺,气逆干咳。症见干咳无痰,喉中燥痒,痒甚咳甚,晨晚为剧,甚时咳则遗尿,胸膺隐痛,喉声嘶急,或见咯血。舌净苔薄有津,脉细或弦。

方解:本方取麻黄、杏仁、桔梗、橘红、生姜散寒宣肺利咽;甘草、炮姜温肾益气布津;当归、佛耳草辛温理肺,甘润下气,尤其当归,味辛性温,富含油性,最善温润,理肺止咳,乃方中要药。

2.唐福安蝉衣安嗽汤治疗咳嗽。

方药组成:蝉衣6g,炙枇杷叶15g,桔梗6g,牛蒡子9g,前胡9g,象贝母9g,紫菀9g,车前子(包)12g,车前草12g,甘草5g,黛蛤散(包)24g。

功效:疏风散热,宣肺安嗽。

主治:风热袭肺,咳嗽痰少,咽痒,咯痰欠爽,痰白黏或黄稠,舌红,脉弦数。

方解:方中蝉衣、桔梗、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利咽喉;炙枇杷叶、象贝母、紫菀、前胡、甘草、车前子、车前草清热降气安嗽。方中升降同用,止中有宣,旨在恢复肺的生理功能,其中黛蛤散古已用于肝火旺盛之咳嗽,据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青黛具有抗病毒作用,用于肝旺及外感风热、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疗效更佳。

3.许公岩苍麻汤治慢性支气管炎。

方药组成:苍术18g,麻黄6g,莱菔子30g,桔梗10g,茯苓10g,前胡15g。

功效:升脾宣肺,化湿祛痰。

主治:寒湿伤脾,脾虚湿困。症见咳嗽,痰多白黏,咳甚则兼气短,喘息气急,胸憋痰黏难以咯出,大便干而不爽,舌暗,苔薄白,脉沉细滑弦。

方解: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宣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而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而祛邪扶正。然而在脾虚积湿的同时,肺亦不能独健,如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故配以辛温能发汗利尿之麻黄以助肺宣达,促其迅速通调,两药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湿之功。通过长期临床观察运用,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四倍五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作用,而湿邪则能自化。对于痰湿咳嗽证属痰湿中阻者,多配以莱菔子、桔梗,名为“苍麻丸”。

4.孟澍江咳喘汤治咳喘。

方药组成:麻黄4g,杏仁9g,甘草3g,法半夏9g,陈皮6g,茯苓10g,当归9g,熟地黄10g。

功效:化痰除饮,止咳平喘。

主治:咳逆喘促,动则喘甚,痰多色白而黏,或有咸味,咽部不利,舌苔厚腻或滑。

方解:方中用半夏、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以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用茯苓利湿。益以甘草和中补土,使脾健而湿从痰消。用麻黄、杏仁以宣肺止咳,且麻黄又有开肺疏表定喘之功。方中用当归以和血,熟地黄以补肾纳气。二陈得归、地则无过燥之弊;归、地与二陈配合,则又无滋腻阻滞气机之嫌。诸药合用,共奏燥湿化痰,和中止呕,止咳平喘之效,是为肺肾合治之法。

5.陆芷青四子平喘汤治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