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147

第147章 神经衰弱 (1)

第八章 神经衰弱 (1)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精神容易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

临床表现个体差异明显,有易兴奋、易激惹;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头痛部位不固定;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多噩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表现为心动过速、出汗、厌食、便秘、腹泻、月经失调、早泄;继发性疑病观念。根据发病表现,本病需作相应的检查,为确定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本病一般预后良好。

神经衰弱属于中医“神劳”、“神病”、“心劳”等范畴。

(病因病机)

1.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调节人体的情志活动,由于所愿不遂、情绪紧张、家庭不睦、遭遇不幸、愤懑恼怒等精神刺激,均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肝气郁结,则见情绪烦恼,精神抑郁等多种症状。

2.肝郁阴虚因遭受精神刺激,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失疏泄,日久化火伤阴,肾阴亏耗,精微无以上达于脑,髓海失充,脑神失养,故发为脑神虚损诸证。

3.痰热扰神若肝郁及脾,木不疏土,或思虑太过,劳倦伤脾,均能使脾失健运,蕴湿生痰,痰瘀化热;或暴怒伤肝,肝火内盛,炼液成痰,痰热互结,上扰神明,故见神劳诸症。恰如《景岳全书》之言:“痰火扰乱,心神不宁。”

4.阴虚火旺情志所伤,五志化火,心阴被灼;或过度劳倦,营血亏耗,心阴不足,虚热内生,火扰神明,神劳作矣。

5.心脾两虚心主神志,脾志为思,若劳心诵读,忧愁悲哀,精神紧张;或长期伏案,萦思过度,致使心脾受损,气血亏耗,心失所养,不能藏神;四肢百骸失于濡养,故见神形俱病。

6.心虚胆怯平日心气素虚,遇事易惊,心神不安,终日惕惕;胆气素虚,决断失司,不能果断处事,忧虑重重,导致心神散乱,神不守舍,而成神劳。《沈氏尊生·不寐》云:“心胆俱怯,触事易惊……虚烦不眠”。

7.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心肾交通,睡眠正常,精力充沛。若遇精神刺激,五志过极,心火独亢,下及肾水,致肾阴耗伤,终成水亏火亢、心肾不交之神劳。

(诊断要点)神经衰弱的诊断主要依据病人的病史及临床特点。

1.患者以脑功能衰弱为主要表现,具有精神易兴奋、脑力易疲劳、情绪障碍、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这五类症状中的任何三项。

2.对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造成不良影响。

3.病程在3个月以上。

4.排除了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其他神经症和精神病。

(辨证施治)

1.肝气郁结证

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心烦失眠,疲乏,胸胁胀闷,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5g,薄荷3g,甘草6g,生姜3片。

加减:若精神抑郁、心烦较甚加郁金10g,莲心10g;若胁肋胀满加青皮10g,佛手10g;若兼腹胀纳呆,加神曲30g,麦芽30g,山楂30g;若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0g,炒枣仁30g;若苔黄、口苦者去生姜,加栀仁10g,竹茹10g。

2.痰热扰神证

主症:心绪不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容易激动,神疲,健忘,头晕头痛,口苦口干,胸闷,恶心,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6g,生姜3g,竹茹10g,枳实10g。

加减:若兼大便秘结者,加龙胆草6g,大黄6g;若心烦甚者加栀仁10g,莲心10g;若心绪不宁加郁金10g,龙齿30g;若痰多,苔黄厚腻者,加胆南星10g,贝母10g。若失眠较甚加夜交藤10g,远志10g,合欢10g。

3.肝郁阴虚证

主症:精神抑郁,易于激动,脑力易于疲劳,或见眩晕、胁胀、五心烦热、口苦口干,或有低热,舌红,苔黄或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疏肝。

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熟地黄30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山茱萸10g,怀山药30g,柴胡10g,白芍10g,栀仁10g,枣仁30g,当归10g。

加减:若抑郁明显加郁金10g;舌红少苔脉细数,去当归、泽泻,加麦冬30g,生地黄15g。

4.阴虚火旺证

主症:焦虑烦躁,失眠多梦,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心悸或盗汗,手足心热,口渴咽干,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减。黄连10g,朱砂10g,生地黄30g,当归10g,甘草6g。

加减:若焦虑烦躁甚者,加龙骨30g,栀子10g,郁金10g;头晕目眩者,加夏枯草30g,白蒺藜10g;兼头痛加白菊花10g,蔓荆子10g;兼大便秘结加麦冬30g,麻仁10g,玄参10g。此外,可与天王补心丹合用以加强滋阴降火安神之效。

5.心脾两虚证

主症:心悸失眠,神疲乏力,精神抑郁,头晕健忘,食少便溏,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0g,茯神10g,枣仁30g,龙眼肉10g,木香6g,炙甘草6g,当归15g,远志10g,生姜3片,大枣10g。

加减:兼有脘闷纳呆、舌苔腻者,合二陈汤以健脾化痰;如心血不足,可合四物汤以养心血;若脾虚便溏者,可用景岳寿脾煎以温脾安神。

6.心虚胆怯证

主症:心悸,胆怯易惊,失眠多梦,头晕健忘,神疲乏力,或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心养神。

方药:平补镇心丹加减。龙齿30g,朱砂15g,茯苓10g,茯神10g,柏子仁30g,枣仁30g,远志10g,五味子6g,熟地黄15g,山药30g,天冬30g,麦冬10g,人参30g,肉桂6g,车前子30g。

加减:若心悸甚加炙甘草10g;纳呆加神曲麦芽30g;兼痰热去肉桂,加竹茹10g,法半夏10g。

7.心肾不交证

主症:心烦不寐,精神疲乏,头晕耳鸣,健忘,烦热盗汗,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梦交,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交通心肾。

方药:交泰丸加减。黄连10g,肉桂6g。

加减:若心悸怔忡、虚烦不寐加龙齿30g,枣仁30g,柏子仁10g,茯神10g,夜交藤30g,合欢皮30g;烦热盗汗加知母10g,浮小麦30g,生牡蛎30g;遗精加芡实10g,金樱子10g;若以肾精不足为主者,可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心肾不交尚可选用黄连阿胶汤化裁。

(单方验方治疗)

1.百合15g,与粳米、糯米各50g。共煮成粥,加适量冰糖食用。

2.鲜百合50g。用清水浸一昼夜,与冰糖合炒食用。

3.生、熟枣各15g。水煎去渣,用其汁将百合煮熟,连汤吃下。

4.可用鲜百合60~90g。与蜂蜜适量拌和,蒸熟,睡前服,有清心安神的作用。

5.洋葱100g切片,浸泡在600ml烧酒中,一星期后取出。以洋葱酒10ml,牛奶90ml,鸡蛋1个,苹果半个榨汁。调和后,于睡前半小时饮用。

6.合欢叶100g,每晚水煎。睡前服,7~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心肾不交型患者。

7.鲜花生叶适量,煎水取汁睡前服。7天为1个疗程,多见效于第2~3个疗程中。

8.莲子心30枚,放盐少许,水煎,每晚睡前服,连服10天。

9.酸枣50g,水煎。睡前服,7~10天为1个疗程。适用于心肾不交型患者。

(中成药治疗)

1.逍遥丸每次8丸,每日3次;或者脑乐静每次30ml,每日3次。肝气郁结型患者可选用。

2.归脾丸用温开水或生姜汤送服,水蜜丸每次6g,每日3次;小蜜丸每次9g,每日3次;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3次。心脾两虚型患者可选用。

3.柏子养心丸水蜜丸每次6g、小蜜丸每次9g、大蜜丸每次1丸,每日 2次;或者灵芝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心气不足型患者可选用。

4.天王补心丹每次10丸,每日3次。阴虚火旺型可选用。

5.安神补脑液每次10ml,每日1次。肾精亏虚型可选用。

6.百乐眠胶囊每日2次,每次3粒。

7.枣仁安神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

(外用药治疗)

1.枣仁交藤丹参方方药:酸枣仁30g,夜交藤20g,合欢皮20g,丹参30g,生甘草20g。用法:水煎取液,浸浴。

2.黄连菊花交藤方黄连10g,磁石30g,菊花15g,夜交藤12g,龙齿30g。每晚睡前煎取药液浸足15~20分钟。

3.丹硫膏丹参20g,远志20g,石菖蒲20g,硫黄20g。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取药末适量加白酒调成膏状,贴于脐中,再以棉花填至与脐平齐,用胶布固定,每晚换药1次。主治:失眠。

4.珍丹硫磺散珍珠层粉、丹参粉、硫黄粉各等量,混合备用。用时每次取药粉0.25g,填于脐中,外贴胶布,每天换药1次,连用3~5天为1个疗程。主治失眠。一般用药后2周即好转。

5.调神糊朱砂安神丸或归脾丸、补心丹适量。每次取上方10g(或1丸),研末或捻碎,加适量醋调成糊状,睡前敷于脐部,外用胶布封固。每晚1次。主治神经衰弱引起的顽固性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