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140

第140章 帕金森病 (1)

第五章 帕金森病 (1)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中老年人较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好发于40~70岁之间,发病高峰在60岁左右,60岁以上人口的患病率约为1%;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主要病理变化为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的变性,残存神经细胞内出现Lewy小体,它的主要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缓慢及姿势障碍等。可通过CT、MRI、PET、SPECT检查协助诊断。本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多数为原发,或继发于温热病、痹证、中毒、颅脑外伤及脑瘤等其他疾病之后,一般很难治愈,预后较差,甚至患病终身。随着病情进展,晚期则可出现精神症状如抑郁、焦虑、痴呆、便秘等,若不积极治疗,将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最后常继发其他感染而死亡。

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颤振”、“振掉”、“内风”、“痉病”等范畴。

(病因病机)

1.年老体虚“人年四十,阴气自半”,加之劳顿、色欲之消耗,致阴精虚少,形体衰败,出现筋脉失养,肌肉拘挛,发为震颤、僵直。

2.五志过极五志过极均能化火,木火太盛而克脾土,脾为四肢之本,故可见四肢颤动;木火上冲则头摇。肝木克脾土,痰湿内生,阻碍经络,发为颤证。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致血瘀,痰瘀互结,更加重病情。

3.劳倦、思虑过度心脾受损,气血不足,不能荣养四肢,血虚动风,震颤乃作。

4.久病及肾年高多病久病,穷必及肾,肝肾交亏,精血俱耗,筋脉不舒,则拘急时作。

总之,本病病位在肝、肾,涉及心、脾。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虚;风、痰、瘀为标实。本虚标实互相影响,导致本病缠绵难愈。

(诊断要点)本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指征较少,容易误诊,应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体格检查,注意有无体征。Jankovic认为即使是有经验的神经科医师,也会出现误诊,误诊率约为25%。因此凡是在中年以上出现原因不明,逐渐起病的动作缓慢,表情淡漠,肌张力增高,行走时上肢前后摆动减少或消失者,或走路缓慢,则需考虑本病的可能。

1.肢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或迟缓。

2.肌张力增高。

3.面具脸,慌张步态,姿势异常。

4.症状进行性加重。

5.辅助检查。部分患者脑电图见有异常,多呈弥漫性波活动的广泛性轻至中度异常。颅脑CT除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外,无其他特征性改变。脑脊液检查在少数患者中可有轻微蛋白升高。

(辨证施治)本病早期阶段,本虚不太突出,主要是痰瘀阻滞,风火相煽,以涤痰、降火、息风为治疗大法。年老体弱,病程较长,本虚逐渐突出,治以滋补肝肾,补气养血,调理阴阳,佐以息风通络。但由于本病病因复杂,虚实夹杂,证型错综,故分型切忌拘泥,治法最重变通,常多法兼用。

1.肝肾阴虚,肝风内动,筋脉失养证

主症:双上肢不自主抖动,头昏,肢体活动减少,走路慌张不稳,少寐多梦,口干,纳食正常,大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息风止颤。

方药:定颤汤加减。天麻10g,川芎10g,白僵蚕10g,怀牛膝10g,枸杞子10g,当归12g,钩藤15g,制首乌15g,山茱萸15g,白芍20g,伸筋草20g,生牡蛎30g,葛根30g,生龙骨30g。

加减:兼痰浊者,加石菖蒲10g,胆南星10g;兼瘀血者,加全蝎6g,地龙10g,鸡血藤30g;肾阳虚衰者,加制附子6g,干姜3g,鹿角胶15g冲服,其中制附子需先煎1小时以上。

2.肝肾不足,阴虚动风证

主症:肌肉拘急,肢体颤动幅度、程度较重,情绪激动时加剧,常兼动作迟缓、头目眩晕、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腿软、肢体麻木,老年人可兼见呆傻健忘、动作笨拙等症,舌体偏瘦,舌质暗红少苔,脉细弦或沉细弦。

治法:滋肾柔肝,育阴息风。

方药:大定风珠合杞菊地黄丸加减。龟甲(先煎)15g,鳖甲(先煎)15g,牡蛎(先煎)20g,石决明(先煎)15g,天麻15g,钩藤(后下)15g,枸杞子10g,菊花10g,鸡子黄1个,阿胶(烊化)10g,熟地黄24g,山茱萸18g,麦冬15g,山药20g,杜仲10g,桑寄生15g,白芍10g,五味子8g,丹参15g,陈皮10g,甘草8g。

加减:若震颤较著者加白蒺藜10g,羚羊角粉(代)(冲服)3g;头晕、虚烦、失眠者可加炒栀子10g,淡竹叶10g,夜交藤30g;纳呆腹满者可加砂仁6g,鸡内金30g;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者加党参10g,白术10g;大便干结艰涩者可酌加玄参10g,火麻仁10g;病程较长而舌色暗者加赤芍10g,桃仁10g,益母草10g,牛膝10g。

3.气血两虚,血瘀风动证

主症:震颤日久,症见筋脉拘紧,行步慌张,神呆懒言,肢体乏力,头晕眼花,少气自汗,大便不爽,面色晦暗,舌体胖大而润,边有齿痕,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脉细无力或缓。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息风。

方药:定振丸合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宜重用)80~120g,党参18g,白术15g,茯苓15g,熟地黄18g,当归15g,川芎10g, 白芍12g,天麻15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4g,秦艽10g,威灵仙10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8g,赤芍15g,丹参18g,钩藤(后下)15g,玫瑰花10g。

加减:若震颤肢麻较著者加羚羊角粉(冲服)3g,白僵蚕10g;心悸失眠者加炒酸枣仁30g,夜交藤15g,龙齿30g,远志10g;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30g,神曲30g,麦芽30g,莱菔子15g;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0g,何首乌10g;神情呆滞者加郁金10g,远志10g,石菖蒲10g。

4.肝郁血虚,痰热动风证

主症:肢体震颤或轻或重,尚可自制,筋脉拘紧,情志抑郁,或躁扰不宁,头晕涎出,内热口干,面多油脂,胸脘痞闷,腹胀便溏,咯痰色黄,舌红或淡红,苔白或黄腻,脉细弦或滑数。

治法:开郁养血,化痰息风。

方药:摧肝丸合导痰汤加减。胆南星15g,黄连10g,青黛(包煎)10g,竹茹12g,枳实12g,茯苓15g,半夏15g,陈皮15g,滑石(包煎)15g,白芍12g,钩藤(后下)15g,朱砂(冲服)1g,天麻15g,白僵蚕15g。

加减:若见痰湿内聚重者,症见胸闷恶心,咯吐痰涎,苔厚腻,脉滑,加煨皂角刺30g,白芥子10g;震颤较重者加珍珠母30g,石决明30g;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10g,牡丹皮10g,郁金10g,栀子10g;胸闷脘痞、纳呆食少加瓜蒌皮15g,厚朴10g,苍术10g,山楂15g,神曲30g,麦芽30g;肌肤麻木不仁者加地龙10g,丝瓜络10g;神情呆滞者加石菖蒲10g,远志10g,郁金10g。

5.风痰阻络证

主症:头晕痛紧缩,头摇震颤,颈项强直,唇麻如蚁行,肌肉抽动,遇风诸恙加剧,痰稀白,食欲不振,舌暗苔白,脉浮弦滑。

治法:祛风化痰,活血通络。

方药:牵正散和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天麻10g,姜半夏9g,炒白术10g,陈皮9g,防风10g,白芥子10g,当归15g,茯苓12g,羌活9g,红花9g,川芎8g,白附子8g,桂枝6g,白芷6g,炙甘草6g,僵蚕5g,蜈蚣2条。

加减:痰浊甚者,加石菖蒲10g,胆南星10g;瘀血者加桃仁10g,鸡血藤30g;热甚者加黄芩10g,龙胆草10g。

6.痰火动风证

主症:体偏胖,素嗜肥甘厚味,头重眼眩,胸脘痞闷,口干苦,咯痰黄稠,项背强急,肢体震颤,时轻时重,舌红苔黄腻,脉弦细滑数。

治法:清火化痰,活络息风。

方药:羚羊钩藤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薏苡仁、珍珠母(先下)各30g,竹沥(兑服)30ml,石决明(先下)20g,全瓜蒌20g,丹参15g,天麻12g,钩藤12g,黄芩12g,石菖蒲12g,栀子9g,胆南星9g,羚羊角粉(冲服)1g。

加减:血瘀者加桃仁10g,红花9g;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30g,神曲30g,麦芽30g;大便干结者加肉苁蓉10g,何首乌10g。

7.寒凝血瘀,络脉痹阻证

主症:四肢青瘀,肌肉颤动,步履不稳,沉重无力,遇寒加剧,得暖则轻,喜进热食,舌胖淡暗,苔白,脉沉迟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四物汤合桂枝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5g,熟地黄15g,丹参15g,川牛膝15g,茯苓15g,炒白芍15g,干姜12g,当归12g,川芎12g,制附片10g,木瓜9g,淫羊藿9g,红花9g,炙甘草6g,麻黄4g。

加减:震颤较著者加白蒺藜10g,羚羊角粉(冲服)3g;头晕、虚烦、失眠者可加炒栀子10g,淡竹叶10g,夜交藤30g;大便干结艰涩者加肉苁蓉10g,火麻仁10g。

8.肝阳化风证

主症:眩晕耳鸣,头痛头胀,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偏侧肢体颤抖日久,步履不稳,大便干燥,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安神。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g,钩藤(后下)15g,生地黄15g,牡丹皮9g,淮牛膝12g,生石决明(先煎)30g,枣仁15g,夜交藤30g,茯苓15g,陈皮10g,丝瓜30g,知母15g,生龙、牡各(先煎)30g。

加减:痰湿重者,加石菖蒲10g,胆南星10g,白芥子10g;震颤较重者加珍珠母30g;心烦易怒者加天竺黄10g,郁金10g,栀子10g。

(单方验方治疗)

1.五虫散。蜈蚣、全蝎、穿山甲、土鳖虫、水蛭各等份,焙干为散。每次服1g,每日3次。

2.熄风汤。天麻10g,钩藤15g,全蝎5g,洋金花0.6g,蜈蚣2条。

3.止颤汤。黄芪30g,丹参10g,天麻10g,胆南星10g。

4.养肝熄风汤。生地黄15g,白芍15g,当归12g,川芎9g,玄参15g,女贞子12g,钩藤5g,阿胶12g,僵蚕9g,全蝎6g,蜈蚣2条,甘草6g。

5.松节10g,乳香30g,木瓜若干,以松节乳香炒焦为末,木瓜煎酒送下。适用于血瘀动风者。

6.颤证外用膏。桃仁、栀子各7g,麝香0.3g。先将桃仁、栀子碾碎过80目筛,取其粉加麝香研成细末:加白酒适量调膏。取药膏1g涂于手掌心,外用胶布固定,7天换药膏1次。用药后掌心如起小疱,针刺消毒。忌食辛辣。适用于血瘀动风者。

7.木瓜15g,葛根30g,磁石30g。每日1剂,重者2剂,水煎服。适用于风阳内动者。

8.柴胡12g,黄芩9g,半夏9g,生姜9g,甘草6g,大枣4枚,防风10g。水煎服,用于痰热动风者。

9.牙皂、木香各等份,水煎服。适用于风痰上扰者。

(中成药治疗)

1.丹桅逍遥丸、龙胆泻肝丸、舒肝丸等有疏肝解郁功效,适用于肢体震颤强直,情绪激动时加重,平素心烦急躁梦多,脉弦,舌红者。

2.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丸、六君子丸等具有益气补中功效,适用于肢体颤抖,多汗多涎,气短懒言,舌淡苔润,脉虚软无力者。

3.二至丸、四物丸、四物益母丸等具有养血育阴功效,适用于肢体强直拘急,时时颤动,头晕心悸,面色无华,大便干结,脉细,舌红少苔者。

4.左归丸、右归丸、苁蓉补肾丸、河车大补丸等具有填精补肾功效,适用于年老体弱,病已延久,肢体颤动强直,神疲痴呆,脉沉弱,舌胖大或萎者。

(针灸治疗)

1.辨证取穴

(1)肝肾阴虚型。治则:滋补肝肾,育阴息风。取穴:百会、头维、完骨、养老、阳池、附阳、太溪。补阴泻阳。

(2)气滞血瘀型。治则:活血化瘀,兼补肝肾。取穴:百会、通天、络却、阳池、外关、阳谷、中渚、悬钟、曲泉、太溪。以经穴激光刺入,泻实为主。

(3)气血两虚型。治则:养血益气,息风活络。取穴:百会、风池、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行平补平泻手法、补泻配合手法。

(4)气滞痰阻型。治则:行气化痰,兼补肝肾。取穴:百会、风池、合谷、阳陵泉、丰隆、太冲、三阴交。行平补平泻手法、补泻配合手法。

2.经络氧疗法定穴:内关、足三里、百会。常规消毒皮肤。选1~2寸长的毫针,内关、足三里直刺进针1~1.5寸。百会向前,用平补平泻的手法斜刺,配以鼻塞吸氧,氧流量为5 L/min,留针30分钟后停吸氧再起针。

3.穴位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