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内科病中医传统疗法精华
1258500000011

第11章 支气管扩张症 (2)

第四章 支气管扩张症 (2)

6.鱼腥草、金银花、冬瓜仁,生薏苡仁各30g,桔梗、黄连、甘草各5g,黄芩、象贝、桃仁各10g,水煎服,每日1~2剂,邪热盛者,将黄连10~15g研末装入胶囊,于1天内分4次吞服。适用于支扩之反复咳嗽,吐脓痰者。

7.参三七、蒲黄炭、杏仁、款冬花、川贝母、橘白、橘络、阿胶(烊服)、党参各15g,海蛤粉、南天竹、百合、生白术、牡蛎各30g,糯米10g,白及120g,研末成散剂或制成片剂(贝壳类采用浸膏入药),每日10~15g,分2次服。适用于支扩咳吐脓痰,咯血者。

8.大蓟、白及、大黄,按3∶2∶1的比例,共研细粉,过80目筛,每次4g,每日3次。

9.大黄、浙贝母各10g,水煎服。

10.白芍、阿胶各10g,三七3g,蒲黄6g,鲜小蓟30g,水煎服,每日1剂。

11.百合、白芍各10g,南沙参、百部各6g,水煎服,每日1剂。

(中成药治疗)

1.羊胆丸每次3g,每日3次,小儿酌减。

2.鸡鸣丸每次3g,每日2次。

3.鸡苏散每次3~6g,每日2~3次,7岁以上儿童服1/2成人量,3~7岁儿童服1/3量。以上适用于支扩之燥热伤肺并伴有肺阴(津)不足证。

4.紫地宁血散每次1支,每日3次,适用于热伤血络型之咯血。

5.十灰散每次9g,每日2次。用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碗调服。

6.清气化痰丸每次6~9g,每日2次,小儿酌减。

7.犀角地黄丸每次2丸,每日2次。

8.黛蛤散布包水煎服,每次9~15g;冲服每次1.5~3g,均为每日1~2次。

9.失血奇效丸每次6g,每日3次,7岁以上儿童减半量,3~7岁服1/3量,凉水送服。以上适用于支扩之肝火犯肺之证。

10.肺咳平每次9g,每日3次。

11.利肺片每次3~5片,每日2次。

12.玉露保肺丸每次1丸,每日2次。

13.二冬膏每次9~15g,每日2次,小儿量酌减。

14.橘红丸每次1~2丸,每日2次。

15.二母宁嗽丸每次2丸,每日2次。

16.百合固金丸每次1丸,每日2次。

(外用药治疗)

1.肉桂末3g,硫黄18g,冰片9g,用大蒜汁(或生姜汁)调诸药成干糊状,敷双涌泉穴。亦可用大蒜捣泥外敷双涌泉。

2.大、小蓟各15g,柏叶9g,荷叶15g,白茅根30g,茜草根9g,牡丹皮9g,棕榈皮9g,大黄15g,栀子9g,藕汁90g,莱菔汁90g,前10味药烧灰,再用药汁调和,外贴膻中穴,每日1次,3日为1个疗程。

3.生大黄10g,烘干,研末,醋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2~3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以上适用于支扩热盛咯血者。

4.鱼腥草、白毛夏枯草、野菊花各500g,加水后2次蒸馏,收集蒸馏液1 000ml,微温摇匀,再加入氯化钠8.5g,然后过滤,分装封口,用超声雾化仪口腔雾化吸入治疗,每次用本品10ml,10次为1个疗程。

5.鱼腥草4000g,蒸馏提取芳香水500ml,药渣与蒲公英4000g,葶苈子1 500g,赤芍500g同煎两次,煎液浓缩过滤,回收乙醇,稀释至9500ml,并与鱼腥草蒸馏液混匀,装入100ml盐水瓶中灭菌备用,每次取100ml,作直肠点滴,滴速为每分钟30滴,药液温度38~40℃,每日1~2次。以上适用于支扩伴感染而见咯脓痰,胸痛,咯血者。

(针刺治疗)

1.体针取穴:天突、列缺、肺俞、尺泽、曲池,酌情选配足三里、膈俞、大椎、外关,均用泻法,留针5~10分钟,每日1次,共2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支扩邪热壅肺证。

2.耳针支气管、支气管扩张点、心、胸、肺、平喘。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两耳交替进行,10次为1个疗程。适用于支扩各型。

3.水针取耳穴肺、肾上腺,以维生素K3注射,每穴0.1ml,每日1次。用于反复咯血者。

(按摩)患者仰卧,医者坐于患者右侧,用中指分别按揉天突、膻中穴,每穴1分钟,然后用双手拇指分抹法沿肋间隙自上而下,自内而外治疗。反复3~5遍,接着用拇指按揉尺泽、曲池、孔最、合谷、丰隆,每穴约1分钟,然后患者俯卧,先放松膀胱经背部,用一指禅推法施治于定喘、肺俞、风门穴,每穴2分钟,最后以放松手法结束操作。适用于支扩各型。

(饮食疗法)

1.鲫鱼甜杏汤原料:鲫鱼1条(约500g),甜杏仁9g,红糖适量。制法:鲫鱼去鳞,除内脏、鳃,洗净,与甜杏仁、红糖—起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用小火炖煮至鱼肉烂熟即可上桌。吃鱼饮汤,每天1次,连食3~10天。功能:本方具有补气养阴,化痰止咳的作用。适用于支气管扩张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神疲气短,口干咽燥,咳嗽痰少等症。

2.白鸭煨虫草原料:白鸭1只,冬虫夏草5g,食盐少许。制法:将白鸭去毛及内脏,洗净;冬虫夏草装入纱布袋中放入鸭腹内,加水煨煮,至肉烂为度,加食盐调味,煮沸即成。食肉饮汤,半个月为1个疗程。功用:滋肾润肺,宁嗽化痰。适用于支气管扩张病久,正气已虚,疲乏无力,动则气短,潮热盗汗,咳嗽痰少等症,是支气管扩张迁延期的调补佳膳。

3.川贝雪梨羹雪梨1个,川贝母6g,冰糖适量。先将雪梨洗净,切碎,加川贝和冰糖水炖。早晚饮服,每日2次,最好早饭前和晚间临睡前服用。功能: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支气管扩张咳嗽,咳痰患者。

(名医临证经验)

1.任达然泻白化血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

方药组成:桑白皮15~20g,地骨皮10g,侧柏叶10g,紫珠10g,花蕊石15g,三七粉(吞服)3g,血余炭10g,甘草5g。

功效:清热泻火,化血止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咯血。

方解:支气管扩张咯血,属中医“血证”范畴。其发病原因大多是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而成,治疗多从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入手,但疗效平平。任氏采用清热泻火,化血止血之法,并自拟泻白化血汤治疗本病,取效甚著。方中桑白皮泻肺中邪气,除痰止嗽,地骨皮清肺中伏火,取凉血之效,侧柏叶、紫珠凉血止血,对呼吸道出血有殊效,花蕊石、三七、血余炭止血化瘀又能生新,甘草调和诸药,且生用并能泻火,众药共起清肺泻热,化血止血之功效。

2.王会仍自拟方治支气管扩张。

方药组成:南沙参、北沙参、炙桑白皮、炙枇杷叶各15g,太子参12~20g,麦冬15~20g。

功效: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主治:支气管扩张。

方解:方中沙参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北沙参力强,南沙参力弱,二者伍用养阴生津,润肺止咳力倍增,炙桑白皮与炙枇杷叶均能养阴清肺润燥,太子参与麦冬养肺肾之阴液。诸药相伍,肺肾之阴得复,虚火自降。

3.卲长荣平肝清肺汤治支气管扩张。

方药组成:柴胡9g,前胡9g,青黛9g,牡丹皮9g,炒蒲黄9g,六月雪9g,茜草根9g,平地木30g,海蛤壳12g,野菊花12g。

功效:平肝清肺,凉血止血。

主治:支气管扩张。临床特征为咳嗽气促,痰黏,咯吐鲜血、血量多,每因情绪不舒或发怒激动而发病。伴胸胁胀痛,口干口苦,大便偏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中医辨证属肝火犯肺,血逆妄行。

方解:支气管扩张的急性发作,常咯血如涌,患者的肝火炽盛和邪火迫肺见证非常突出,治疗应平肝清火为先,以阻止病情发展,火降则血宁静,气顺血自归经,方用柴胡、前胡宣肺解表引邪外出;青黛清热解毒,清肝凉血;牡丹皮清肝凉血散血不留瘀;炒蒲黄、茜草根凉血止血,海蛤壳清肺化痰,六月雪、平地木、野菊花清热解毒,清肝凉血,诸药合用肝肺邪火得清,肺气宣畅,肝血归经。

4.陈国藩咳喘止血汤治疗支气管扩张。

方药组成:生地黄25g,功劳叶25g,仙鹤草25g,百部草25g,白及15g,百合50g,天冬25g,沙参20g,煅花蕊石20g,秋石10g,三七粉7.5g(分3次冲服)。

功效:养阴清肺宁络。

主治:支气管扩张。临床特征为咳嗽气促,痰黏,咯吐鲜血、血量多,伴胸胁胀痛,口干,大便偏干。舌质红、苔少,脉弦数。

方解:肺主降气,肾主纳气,肺失宣降,肾不纳气而出现咳嗽。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生痰。咳喘伤及肺阴,阴伤络破则咯血,口燥咽干,胸胁疼痛等症乃生。方中百合、生地黄、天冬养阴清肺;秋石润肺;花蕊石、白及收敛止血;功劳叶、仙鹤草消炎止血宁络。诸药合力,共收捷效。

5.洪广祥阳和汤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

方药组成:熟地黄30g,肉桂3g,麻黄5g,鹿角胶10g,白芥子15g,姜炭10g,生甘草5g。

功效:温阳宣通,散寒化痰。

主治:支气管扩张痰热证候不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