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 (1)
①有感染、腹泻、进食大量糖类、脑血管意外、口服糖皮质激素及噻嗪类利尿药等诱因。
②有严重失水,多数伴有神经系统征象,如意识障碍、运动神经失常、阵发性偏瘫失语、同侧偏盲、眼球震颤、抽搐、反射亢进、血压升高等。
3.感染常并发肾盂肾炎、膀胱炎、肺炎、肺结核、皮肤感染及胆囊炎等。
4.血管病变为糖尿病患者最严重而突出的问题,约占本病死亡原因的70%,主要有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动脉硬化主要有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脑出血及脑血栓形成。微血管病变主要有心肌、肾脏、眼底变化。均有相应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
5.神经病变糖尿病可累及神经系统,以周围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病变多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周围神经炎及多发单侧神经病变。前者常见症状为两下肢麻木伴有刺痛,烧灼样感觉异常,少数为刀割样疼痛,夜间及气候寒冷加重,四肢远端呈对称性“手套”、“袜套”形感觉障碍,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后者常见运动障碍、肌无力、肌痛、肌萎缩,而感觉障碍不明显。
(辨证施治)辨病位: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根据其轻重的不同,有上、中、下三消的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突出,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突出,称为下消。
辨标本:辨明阴虚燥热,本病常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在疾病不同阶段,阴虚燥热可以并存,或各有偏重。初期以燥热为本,病程长者燥热阴虚互见,后期以阴虚为主,日久则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
辨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本病的基本临床表现,而诸多并发症则是本病的另一特点。本证和并发症的关系,一般以本证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证,随病情的发展出现并发症,但也有与此相反者,有些中老年患者,“三多”和消瘦的本证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血管疾病、肾病而发现本病。在治疗上,须妥善处理两者关系,抓住重点,兼顾两者,不可舍本逐末。
1.上消
肺热津伤证
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食欲一般,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红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天花粉30g,黄连6g,生地黄15g,藕汁12g,人乳汁12g,姜汁10g,蜂蜜12g。
加减:如肺胃热盛,耗伤气阴,症见烦渴引饮,苔黄燥,脉洪大者,可加生石膏30g,知母15g,人参15g以清肃肺胃、益气生津;大便秘结加大黄15g,芒硝5g通腑泄热。
2.中消
①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生石膏30g,知母10g,生地黄15g,麦冬15g,怀牛膝15g。
加减:若心烦、口渴甚者,加牡丹皮15g,山栀子15g,天花粉30g清心除烦、生津止渴;若小便频数,可加金樱子15g,益智仁15g固肾缩尿。
②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党参15g,云苓15g,白术15g,木香10g,藿香15g,葛根30g,甘草6g。
加减:肺有燥热加地骨皮10g,知母10g,黄芩10g清肺热;口渴明显加天花粉30g,生地黄10g养阴生津;气短汗多加五味子5g,山茱萸15g敛气生津;食少腹胀加砂仁10g,鸡内金15g健脾助运。
3.下消
①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浑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黄30g,淮山药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泽泻10g,云苓10g。
加减:阴虚火旺而烦躁,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可加知母10g,黄柏15g滋阴泻火;尿量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10g,桑螵蛸10g益肾缩尿;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党参15g,黄芪15g,黄精15g益气。
②阴阳两虚证
主症: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涩。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炙附片10g,肉桂3g,熟地黄30g,淮山药15g,山茱萸15g,牡丹皮10g,泽泻10g,云苓10g。
加减:尿多而浑浊者,加桑螵蛸15g,覆盆子15g,金樱子15g等益肾收摄;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15g,黄芪30g,黄精30g补益正气;阳痿加巴戟天15g,淫羊藿15g,肉苁蓉10g;阳虚畏寒者,可酌加鹿茸粉0.5g冲服,以启动元阳,助全身阳气之生化。
(单方验方治疗)
1.生地黄12g,黄芪24g,山茱萸18g,猪胰1条,水煮,分2~3次服。
2.天花粉10g,麦冬15g,黄连5g,水煎服,适用于肺胃热盛者。
3.天花粉、山药各15g,水煎服。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4.苦瓜粉。苦瓜适量,晒干研粉,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5.南瓜粉。苦瓜适量,晒干研粉,每次3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6.猪胰粉或猪胰药粉。猪胰1条,焙干,研粉,每次6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或猪胰、黄芪、山药(1∶2∶3)三味焙干研粉,每次10g,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7.蚕茧煎剂。蚕茧30~60g,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肾阳虚兼有阳痿、性欲冷淡者。
8.玉米须15~30g,水煎代茶饮。
9.麦冬10g,乌梅15g,开水泡服。
10.西洋参15g,开水泡服。
(中成药治疗)
1.六味地黄丸用于肝肾阴虚者。水丸每次6g,每日2次。
2.玉泉丸用于阴虚燥热者。每次6g,每日4次。
3.消渴丸用于气阴不足者。每次10粒,每日2~3次。
4.降糖舒胶囊用于气阴两虚,肝肾不足者。每次4~6粒,每日3次。
5.降糖甲片用于气阴两虚者。每次6片,每日3次。
6.甘露消渴胶囊用于肾阴不足,气虚津亏者。每次1.8g,每日3次。
7.参芪降糖片用于气阴两虚,脾肾不足者。每次8片,每日3次。
8.大补阴丸用于阴虚火旺者。每次6丸,每日2次。
9.糖脉康颗粒用于气阴两虚兼血瘀者。每次1包,每日3次。
10.糖适康胶囊用于气阴两虚,里热内盛者。每次3~6粒,每日3次。
11.麦味地黄丸用于肺肾阴虚者。每次8丸,每日3次。
12.愈三消胶囊用于糖尿病气阴两虚夹瘀者。每次8丸,每日3次。
13.金匮肾气丸用于糖尿病肾阳不足者。每次1大蜜丸,每日2次。
14.消渴平片用于燥热气阴两伤者。每次6~8片,每日3次。
15.益津降糖口服液用于气阴两虚之消渴。每次20ml,每日3次。
16.金芪降糖片用于轻中型2型糖尿病。每次7~10片,每日3次。
17.参花消渴茶用于气阴两虚、肾气不足者。每次1袋,每日1~3次。
18.芪蛭胶囊用于糖尿病并血瘀者。每次4粒,每日3次。
(针灸治疗)
1.体针
主穴:足三里、肾俞、脾俞、肺俞、胰俞、三阴交。
加减:若兼血瘀加膈俞、血海;兼痰湿内阻加丰隆;兼阴虚燥热型加合谷、鱼际、太溪;兼气阴两虚型加气海、关元;兼阴损及阳型加关元、命门。
操作:主穴均用平补平泻法,得起后留针30分钟,配穴用泻法。
2.耳针取胰、内分泌、三焦、肾、神门、心、肺、肾上腺、皮质下,每次单耳取穴3~5穴,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
3.灸法取穴共分8组,即足三里、中脘;命门、身柱、脾俞;气海、关元;脊中、肾俞;华盖、梁门;大椎、肝俞;行间、中极、腹哀;肺俞、膈俞、肾俞;每次取一组穴,艾炷隔姜灸,每穴10壮,轮换使用穴位,隔日1次。
4.穴位注射取夹脊胸3、脾俞;夹脊胸10、肾俞。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用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射药液0.5~1ml,隔1~2日1次。
5.穴位埋线取穴:天枢、大横、梁门、足三里、上巨虚穴,予埋线或埋针,冬天留置3~7天,夏天留置1~2天,每天按3~4次,每次1~2分钟。
(穴位贴敷治疗)
1.牛苦胆敷脐牛苦胆1个,荞麦粉500g,两者混合成糊状,分30等份,制成饼状,直径5~10cm,厚约1cm,防御脐部及其周围,纱布绷带固定24小时。
2.复方降糖灵敷贴神阙穴生地黄、黄芪、丹参、肉桂各10g,鬼箭羽30g,当归20g,云南白药12g,阿司匹林5g,研细粉,装瓶备用。取药粉适量(加少许麝香效果更佳)调成糊状,敷于脐中,将麝香壮骨贴覆盖其上,1天换药1次。
(推拿)
1.上消清热润肺,取中府、云门、肺俞、大椎、太渊、胰俞、承浆、廉泉;中消:清胃泻火,养阴保津,取胃俞、脾俞、胰俞、内庭、三阴交;下消:滋阴降火,生津清热,取肾俞、太溪、胰俞、然谷、行间。先从点法、捻法开始,然后以揉法、振法、一指禅推法结束。每次10~20分钟,早、晚各1次。
2.背部按揉背部胰俞、肾俞,并擦背部膀胱经及横擦胰俞、肾俞,以透热为度。腹部:一指禅推中脘、气海、关元,摩腹,然后用手掌平推左胁肋。腿部:按揉血海、足三里、三阴交,捏揉足底内缘,第一跖骨小头下方区域(足部胰反射区),最后擦涌泉。
3.松振法仰卧床上,双手交叉摩腹30次,致皮肤有温热感;采用松振法进行振腹,即劳宫穴对准神阙,掌根按在关元穴,五指分开,中指在任脉上,示指、环指在胃经上,拇指、小指在脾经上,振腹15分钟;中指点振中脘、天枢、梁门、关元各穴均30秒;让患者取俯卧位,点揉肝俞、胆俞、胃俞均1分钟;拿揉小腿肚3分钟。10次为1个疗程。
4.足底按摩法选取主要反射区,如脑垂体、胃、十二指肠、肾上腺、肾、输尿管、膀胱、肝、胆等。用拇指端点按法点按,并寻找敏感点反复按压数次,继之用拇指指腹按摩反射区,每次按摩20~30分钟,每日1次。
(名医临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