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名中医经验撷菁
1258200000005

第5章 证治经验 (5)

第一章 证治经验 (5)

阳亢阴虚,滋补肝肾陈某,女,成年。1971年8月14日初诊。眼睛突然在6月9日看不见东西,咽喉疼痛,头胀,睡眠不好,眼皮有沉重感,耳内发痒,大便干燥。医院诊断为视网膜出血。脉象微浮,舌上有少量白苔。此系肝肾阴虚。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味。处方:菊花9g,木贼9g,生地黄,牡丹皮9g,牛膝9g,山药12g,泽泻9g,茯苓9g,枸杞子9g,菟丝子12g,赤芍9g,地龙9g。

剂。8月20日二诊:服药后视力已逐渐恢复,左眼已能看小字,右眼能远视而不能近视,咽喉已不痛,但觉干燥,头胀耳痒、眼皮沉重现象都有减轻,睡眠亦有改善,大便还有些干燥。再本前方立意。处方:生何首乌12g,菊花9g,枸杞子9g,生地黄9g,牡丹皮9g,山药12g,泽泻9g,菟丝子12g,石斛9g,赤芍9g,地龙9g,木贼9g,牛膝9g。上方加减续服10余剂,诸症均趋缓解。

本例睡眠不好,头部发胀,脉象微浮,均属阴亏阳亢征象。肝连目系,肝阴不足,则出现视力减退、眼皮沉重等现象;肾脉络舌本,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则出现咽痛、咽干、耳痒等现象;阴亏则津液不足,故大便干燥。治法当以滋补肝肾为主。用杞菊地黄丸加木贼以明目;用石斛、何首乌以育阴;用赤芍、地龙以行血止血;用牛膝引血下行。意使阴平阳秘,则诸症即得缓解。

先予疏肝运脾祛痰,再予育阴平肝贾某,女,成年,1973年10月17日初诊。咽喉梗痛,睡醒后觉口中有痰,解大便前感觉腹痛,平时腹微胀,右胁肋疼痛。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久治无效。诊得脉微浮滑,舌苔红净。此为阴虚肝郁,脾滞夹痰之候。先予疏肝运脾祛痰。方用七气汤加味。处方:紫苏叶6g,法半夏9g,茯苓9g,厚朴9g,生姜2片,白芍12g,柴胡6g,郁金9g,陈皮9g,甘草3g。

月24日二诊:服药后咽喉已感轻快,睡醒后口中痰涎减少,解大便前腹已不痛,但觉腹响,肝区在饥饿时感疼痛。适逢经期,觉颈项两侧有筋牵引头顶作痛,并有头昏头重感觉,视物有些模糊,右脉浮弦,左脉沉细,舌质红净。此因月经去血,阴分更损,于前方中加入育阴平肝之药。处方:刺蒺藜12g,牡丹皮9g,郁金9g,白芍12g,法半夏9g,茯苓9g,钩藤,厚朴9g,玉竹12g,玄参9g,瓜壳12g,甘草3g。11月2日三诊:服药后喉头更觉轻快,只在气候变化时有微梗感觉,头已不晕,眼亦不花,胁痛减轻,痰更减少,右脉渐平,舌质红净。仍按前方增减。处方:钩藤12g,白芍12g,玉竹12g,蒺藜12g,牡丹皮9g,石斛,瓜蒌皮12g,法半夏9g,厚朴9g,茯苓9g,金铃炭12g,甘草3g。服上方4剂后,诸症即趋缓解。

《灵枢·经脉》说,足厥阴肝经“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故咽喉梗痛,右胁肋作痛,是肝气郁滞所致;颈两侧牵引头顶作痛,视物模糊,是肝阴亏损所致;阴亏则阳亢,故觉头晕头重;肝郁则克脾,脾滞则出现腹痛腹胀、腹响等症状;且脉浮、舌质红净亦属阴亏,脉弦为肝郁,滑脉为痰饮,气郁夹痰,多致咽喉梗阻,而成梅核气。故先以七气汤行气化痰为主,并加柴胡、郁金、白芍、蒺藜、瓜壳、牡丹皮、金铃炭、陈皮以疏肝运脾;加玉竹、玄参、石斛、钩藤以养肝平肝。使肝木条达,气行痰化,阴生阳潜,诸症即趋缓解。

滋养肺肾,凉血疏风钟某,男,40岁,干部。1974年1月12日初诊。1972年时咽喉干燥,微痛,时感紧塞,声音嘶哑。医院断诊为慢性咽炎。屡服养阴清肺之药未见效果。1973年又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为咽峡黏膜充血暗红,咽壁淋巴增生,左侧声带无水肿,下1/3处声带稍突,仍确诊为慢性咽炎。目前咽干起瘰,时感微痛,多言则声音嘶哑,夜睡易醒,睡醒后每觉口干乏津,舌难运转。脉虚数,舌质红赤,上布干薄白苔。此咽喉不利有闭塞之象,应属中医喉痹范畴。

处方:生地黄9g,牡丹皮9g,麦冬12g,蝉蜕6g,女贞子12g,墨旱莲,天花粉9g,知母9g,冬桑叶4片,薄荷6g,石斛12g,梅花10朵,粉甘草3g。2月3日二诊:服药10余剂,诸病锐减。处方:生地黄12g,牡丹皮9g,麦冬12g,蝉蜕,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天花粉9g,知母9g,霜桑叶4片,薄荷6g,玄参18g,甘草。3月2日三诊:续服10余剂,诸病再减,咽干疼痛症状已基本消失,说话过多尚微觉嘶哑。诊其尺脉虽乏力,但细审较有根蒂,经过一番清滋透泄,阴精已有渐育之势;舌微红绛而干,根部尚有细瘰,是为肾阴尚未全充,余焰上僭之故。可去辛透之药,加以育阴滋肾之药。处方:生地黄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天花粉12g,米百合9g,石斛12g,龟甲9g,玉竹,芦根12g,白芍12g,粉甘草3g。服10余剂后,诸症消失。

《素问·阴阳别论》虽有“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之说,而本案所反应症状,则以肺肾二经为主。喉痹虽以实证为多,但虚证亦不少,本案即以虚热为主。其夜睡易醒,醒后口干,是肾阴亏损,虚阳上扰,津液不能上承之故;其多言则声嘶哑,是肺阴不足,金破不鸣之故;肾脉络舌本,喉以系肺,肺肾阴亏,喉咙失于养护,故现干燥。阴虚血热加之被风,结于咽喉,出现咽喉充血、起瘰、疼痛,时感紧塞,脉象虚数,舌赤苔干等。以前治疗仅养肺而不及肾,清气而不凉血,复不加用疏风之法,所以屡服不见效果。今以滋养肺肾、凉血疏风为法,始为得计。用知母、天花粉、女贞子、墨旱莲、麦冬、石斛等药以清润滋养肺肾;用生地黄、牡丹皮以凉血;用桑叶、薄荷、蝉蜕、梅花等辛凉透气以开喉,加甘草以疗咽伤。

李斯炽:养阴、清热、滋肝治黑疸

但热不寒即是疸病,疟疾中有称疸疟者,则以此字为区别。五疸病的来源各不相同,都以胃热脾寒为其主因,而黑疸、女劳疸则来源于肾。酒疸误下,久久亦有变黑者,但症象与女劳疸有别。根据《金匮要略》论述,女劳疸或黑疸,同于艾迪生病。书云:“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又云:“男子小便黄,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又云:“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李氏认为,此病的根本是患者先有肾虚,阴阳俱不足,加上房劳更伤肾阴,阴虚则阳亢,阳愈亢则欲愈炽,终致真精耗竭,水火不济,藏真外露。治法应以填精温肾为主,使肾阴渐复,阳气得敛。切忌刚药损伤元阳,绝其恢复之机。根据中医治疗八法,以温补为主,兼用酸咸之药。能够用缓中补虚兼逐瘀的方法来治疗艾迪生病,也就合于《内经》所指出的“疏其血气,令其条达”的原则。色素是每一个人身都有的,当人体健壮时,气血流通,它也就随着气血运行不息,敷布于全身。万一人体的活动功能衰减,它在体内也就有部分随之而沉着,终至于阻滞气血的运行而发生病变。命门真火实为推动一切活动的原动力,而此火即潜藏于肾。因之治此病的主要环节就是温养命门,对于沉着部分必须推动新陈代谢。

养阴生津,益血通络王某,女,39岁,医生。1974年6月15日初诊。头部晕痛,骨节酸软,长期失眠,肌肉动,小腿抽筋,眼胀耳鸣,腰部酸痛,小便黄少,皮肤干燥,头发易落,口渴心慌,色素沉着,经期提前。医院确诊为艾迪生病。长期未能治愈,病情续有发展。观其肌肉瘦削,面色黯黑,上下牙龈及掌纹中均带黑色,两手微颤动,舌质干而暗晦,脉象沉细。

此属中医黑疸病范畴。其主要病机为肝肾阴亏、营血不足。由于肾主骨,在色为黑,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腰为肾之府,故肾脏之阴血不足即出现骨节酸软,面部、牙龈及掌纹均带黑色,耳鸣发落,腰部酸痛等症状;由于肝主筋,藏魂,在窍为目,足厥阴肝经上连巅顶,故肝脏之阴血不足即出现抽筋、失眠、眼胀、头部晕痛等症状;血不养心则心中慌乱,血不营于肌肉四肢则发生颤抖现象;阴虚则津液不足,故产生口渴及皮肤干燥等;阴虚生内热,故有经期提前、小便黄少等;热烁肌肉,故瘦削不堪;其舌干而暗晦,脉沉细而弱,为阴血不足、气血滞涩之象。综合分析,其为肝肾阴虚,营血衰少,津亏液耗,血行滞涩。治以是养阴生津、益血通络。

处方:生地黄12g,白芍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枸杞子9g,牡蛎12g,淫羊藿9g,天花粉12g,山药15g,丹参12g,桑枝30g,秦艽9g,牛膝9g,牡丹皮9g,泽泻9g。10剂。方中生地黄、白芍、女贞子、墨旱莲、枸杞子、牡蛎以养肝肾之阴而益血,因防其阴药多而损阳,故佐淫羊藿强阳以配阴;天花粉、山药益胃生津;丹参、桑枝、秦艽、牛膝、牡丹皮以行血通络而兼顾阴分;泽泻通利小便而不损阴。6月27日二诊:服药10剂后,病情有明显好转。面部、牙龈、掌纹黑色均转淡,头部晕痛、手颤、口干等症状基本消失,心慌已缓解,脉搏每分钟80~90次,眼胀、失眠、肌肉动、小腿抽筋等现象亦有减轻。时值经期,只比正常经期提前两天。右耳已不鸣,只左耳尚鸣。小便较前通利,呈淡黄色。腰膝仍酸痛,落发现象尚存在。食欲缺乏,脉象沉细。可见用养阴生津、益血通络之法已见效果。

观其诸症缓解,经期已基本正常,尿色转淡,知其阴血有来复之象,水升而火降。当此之际,用药如果过于阴柔,恐有补阴碍阳之弊。故当在前方意中,去掉部分阴药。将生地黄改为熟地黄,加入当归、枣皮、菟丝子、续断等微温之药以养肝肾而益营血。用四物、六味地黄汤加减并佐以通络之药。处方:当归9g,白芍12g,熟地黄12g,牡丹皮9g,茯苓9g,泽泻9g,枣皮9g,山药12g,秦艽9g,菟丝子12g,续断9g,桑寄生15g,丹参12g,枸杞子9g,牛膝9g。

剂。7月12日三诊:服药10剂后,诸症又有所改善。眼胀耳鸣等现象已全部消失,色素沉着又有减轻,但仍觉腰痛、身软、口干,大便日行2次,脉已不沉,但仍细弱。此虽阴液渐复,而阳气又嫌不足。用阴阳气血平调、脾肾双补之法。处方:泡参12g,茯苓9g,益智,菟丝子12g,女贞子12g,墨旱莲12g,丹参9g,白芍12g,山药12g,莲子12g,桑寄生,续断9g,秦艽9g,甘草3g。加减续服40余剂,诸症即基本消失。1975年2月28日,据患者言全身已无明显症状,牙龈、面部及手纹黑色均已消失,体重增加,肌肤润泽,精神饱满,已能正常工作和学习。随访至1975年10月,其身体状况均较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