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用大黄
1258100000016

第16章 名医应用大黄经验 (9)

第3章 名医应用大黄经验 (9)

(1)胃脘痛:根据六腑以通为顺的原则,自拟大黄泻心汤治疗胃脘痛,疗效甚佳。处方:大黄、黄芩、川楝子、党参各15g,半夏、桂枝各10g,木香5~10g,鲜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方药分析:大黄、黄芩通腑泻热而调和脾胃,木香、川楝子行气解郁而止痛,党参健脾益胃,兼扶正气,半夏、鲜生姜降逆止呕兼缓黄芩、大黄之苦寒,桂枝在此非解肌之功,运用少于黄芩、大黄,取其和中之用,通行之性,大黄得桂枝之辛甘,能缓其苦寒泻下所致的腹痛,诸药协同,以奏行气解郁和中通腑之效。大黄泻心汤主要适用于胃脘痛、脘腹胀满、嘈杂吞酸、呃逆嗳气、纳呆食少、溲赤便秘症。现代医学诊断的急(慢)性胃炎、溃疡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胃痛较重时可加延胡索、枳壳等活血行气药,以助开郁止痛之功。在胃痛发作时应用得法,一般3剂,即可收到满意疗效(孕妇慎用)。

(2)痢疾泄泻:大黄治疗痢疾有很好的疗效。对于急性期滞下不爽、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者,可用大黄泻之,以通腑气,祛邪于外,使肠道功能恢复正常,即所谓“始痢宜通”的通因通用法。但需注意,在治疗虚寒痢、寒湿痢初起及久痢阳衰,下痢稠白黏冻,或白多赤少时,不宜过用大黄泻之,用当亦慎。

大黄用于治疗慢性泄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慢性肠炎等)疗效也是卓著的。此类患者病因多属于以下三个方面:①肠内腐败物质的积留,即湿热停滞。②寒邪积滞所致的胃肠功能失调。③脾胃虚弱者,但较少。前两类均可用大黄荡涤其积滞,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而达到止泻目的。

郭某,男,47岁,市玻璃制品厂工人,自1961年患溃疡性结肠炎,每日排便5~8次,腹泻长达7~8年,病人曾长期服用健脾止泻药,久治不愈,来科就诊,经检查认为是湿热蕴结肠胃致病,医者以上法立方,投大黄泻心汤加槟榔片、枳实,服药3剂后,大便次数减少,6剂后停药,每日排便正常,告获痊愈。

李某,女,35岁,某建筑公司工人。闭经8个月,头晕而痛、口干目赤、面色暗红、胁肋刺痛、心烦易怒、舌质隐青、苔黄、脉弦而涩。初诊时以折冲饮和血府逐瘀汤加减,服数剂无效,烦躁症状加重,大便秘结,伴有高血压病,后以折冲饮加大黄25g,连服6剂,诸症消失,大便畅行,经水复潮,而告痊愈。

2.妇科病

产后发热

邢某,女,30岁。产后12天,汗出当风。头痛发热,经当地医生服药未见显效,继而加重,就诊时已产后3周,壮热多汗、面红目赤、头疼咽痛、渴喜凉饮、昏睡、自言心中灼热而烦,近3日不能坐立,不进饮食,胁胀腹满,大便8天未行,小便短涩而色赤,舌质红绛,苔薄黄少津,脉象洪大。病者产后复感外邪,表邪未解,内陷入里,热扰气分故见壮热、口渴、多汗及脉洪大等阳明经之象,治宜清气热、益元阴,拟白虎汤加味,处方:大黄、党参、生地黄各15g,生石膏50g,知母、甘草各10g,玄参20g,粳米25g。3剂,水煎服,一日2次。复诊:服上药已不发热,诸症好转,口干,大便畅行,懒于进食,认为实热已清,余热未尽,拟竹叶石膏汤加黄芩投之,以清稽留之热。上方连服6剂,神清体爽,诸症皆除。

按语

俗有产后多虚,忌用发表寒凉之品的说法,其实未必尽然。明《景岳全书》曰:“产后即有邪,不得不解;即有火郁,不得不清,即有内伤停滞,不得不开通消导,不可偏执。”又说:“产后气血俱去,诚多虚证。然有虚者,有不虚者,有全实者。凡此三者,但当随证随人,辨其虚实,以常法治疗,不得有成心概行大补,以致助邪。”此证虽属产后,因证属实热,故用清法,并佐以大黄,一举祛邪于体外,待热邪消退后,随即改用竹叶石膏汤,以善其后,体现医者勿拘于产后,亦勿忘于产后的灵活治疗原则。

有文献记载,哺乳妇女服用大黄,乳汁变黄,影响婴儿吸收和消化,原因是大黄含有蒽醌化合物释散于乳汁所致。然而,这也应区分对待,产后多虚不当用大黄,如产后复感外邪蕴久化热,热邪内陷,或热结肠道,大便秘结,理当用大黄泻下,这是符合辨证施治原则的,乳汁变黄有何不可。否则,乳妇内有毒热,血受毒热熏蒸,乳汁同样有害,婴儿服之,有何益也。用大黄泻下通便,毒热下行,祛邪于外,不但无害,而益于婴儿。少量用之,中病即止切实可行。

3.癫狂

在治疗因气郁、血瘀、痰迷等因素造成的癫狂证,大黄同理气、活血、祛痰药同用,可增强其疗效,有解郁除烦之功。

徐某,男,57岁,1970年12月初诊。患者冬温病后,因生气而致癫狂,哭闹奔赶,狂躁不安,面红目赤,口干声哑,曾服用解郁镇静药无效,病势日趋加重。首投癫狂梦醒汤3剂,未见收效。患者大便已6日未行,复诊上方加大黄30g,服药后便行,2日后病情好转,以上方减大黄服用10余剂痊愈。

4.肝胆病

大黄在治疗胁痛(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等)方面,应用也比较广泛,主要适用于肝经湿热、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证,在临床上,前二者多用柴胡疏肝散加大黄及大黄泻心汤治疗。在治疗胆囊、胆道疾病时也常用大黄,达到清热消炎作用,常用处方:川大黄、郁金、川楝子各15g,木香、党参各10g,金钱草、板蓝根各30g。

在治疗阳黄证(急性黄疸性肝炎)时,常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而达到退热除黄的目的,病初多重用大黄20g以上,其验例屡见不显,不作详述。

5.咳喘证

《内经》云:肺合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府。在治肺病喘咳时,对伴有发热,痰黄黏稠,久咳不愈者,在止咳平喘方药中,加大黄可获奇效,即所谓“喘时可治下,治喘有泻法”。[高鹏翔,高鹏武.应用大黄的经验介绍.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5,11(8):297]

吴光烈经验

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原文为:“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近代亦曾报告过用于神经性呕吐、厌食症、目赤肿痛等病效佳。大黄甘草汤是吴光烈老师临证常用之方。或单独应用,或稍事加味,所用病证较广泛。现介绍于下。

1.食已吐水

吴师运用大黄甘草汤治疗本病主证为:食已吐无味之水,头目眩晕、腹胀、有灼热感,精神困倦,面色苍黄,小便短赤,脉滑数,舌质红、苔黄少津。病因病机为:感邪或纳食不慎,胃受热邪干扰,脾气郁闭,升清降浊不能,水饮内停,胃气上逆而见吐水。方用性味苦寒之大黄“泻实祛邪,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语)甘草补脾养胃,兼防大黄泻下太过。大黄20g,甘草用4g,用量比为5∶1。

2.紫癜

吴师运用大黄甘草汤治疗本病主证为:皮肤紫癜反复呈现或并尿血,头痛耳鸣,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脉数。病因病机为:外感热邪或肝郁化火,血分热盛,血热络损,见紫癜并尿血。清·唐容川云:“大黄一味,即是气药,又是血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方用大黄清热泻下,引火下行,热去血安脉通。大黄性喜沉降,紫癜集中于上半身者,必酒炒,借酒性上升敷达。甘草协清热解毒,缓大黄急性。大黄用20g,甘草5g,两者用量比为4∶1。

3.唇舌疮

吴师用大黄甘草汤治疗本病主证为:唇舌颜面生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病因病机为:外伤蕴毒或过食肥甘厚腻,嗜酒失度,湿热痰阻,气血瘀滞而成。方用大黄行泻热通腑散结之功,期达行气活血,消肿化积。甘草协以疗疮解毒、消炎之功。两者配伍,攻守俱备,收效甚佳。大黄用20g,甘草4g,两者用量比为5∶1。酌情加味:清心导热用连翘、木通;清脾胃之郁热用知母、石膏。

4.胁痛

吴师用大黄甘草汤治疗主证为:胸胁胀满、隐痛,纳油劳累忧郁加剧。伴口苦耳鸣,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弦数,舌红、苔黄厚燥。病因病机为:肝气郁结,经脉不利,郁而化火上攻。大黄此用为清肝泻火、顺气利胆、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甘草有缓急解痉止痛,并有和中之意。大黄用20g,甘草5g,两者用量比为4∶1。

5.抗衰老作用

吴师应用大黄甘草汤的主证为:精神不振,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健忘少眠,便秘,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此类患者不可妄攻,亦不可纯补,而宜攻补兼施,虚实同调。方用大黄以畅通腑气,清涤肠胃,祛浊化瘀,使胃肠保持通畅,加速糟粕瘀阻的及时排出。从而使精气化生,气血通畅,脏腑组织及时滋养,功能活动自然健旺。大黄用量为15g,甘草用蜜炙,以加强补脾养胃,调和安神的功效。用量为15g,两者用量比为1∶1。应用中亦必考虑脏腑虚实现状,偏肾阳虚者加肉桂末15g冲服;阴虚者加玉竹20g煎服。

体会

《金匮》记载大黄甘草场的用量为:“大黄4两,甘草1两。”两者的用量为4∶1。吴师认为临床应用大黄甘草汤时,大黄与甘草的具体用量必须从病情、病程、病位及邪正虚实所表现的证候来考虑。如唇舌疮、紫癜中早期等邪盛实证者,大黄与甘草的用量比例必须加大,至少4∶1,充分体现君药大黄的悍利作用。通过清热通腑、平冲降逆,推陈出新,利于速战速决。病之后期下虚为主、卒中后遗症、抗衰老应用中,则大黄的用量不宜大。甘草量宜增,以防大黄峻利太甚再伤脾胃之气,增甘草之养脾和胃之功。两者用量比,为1∶1。甘草可蜜炙后用。

吴师在具体处方中还注重标明药物的炮制及煎法。如用于以攻邪祛实为主的病证中,强调大黄需用生药,以期充分发挥其“荡涤污浊,推陈出新”的功能,真正起到“一窍通而百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皆通”的要药。用于体虚邪弥者,大黄宜酒制而防攻下太过伤正。用于病证后期、抗衰老作用时,甘草宜蜜炙,期增甘草的和中缓急、补脾养胃、扶正安神之功效。作为抗衰老而长期服用大黄甘草汤时,大黄不宜急停,以防机体反馈性调节而出现便秘。原文煎法为:“以水3升,煮取1升,分温再服。”吴师在具体运用中,强调邪实病证,需通腑泻下,清热逐瘀时,大黄宜后下,以防泻下成分蒽醌类物质破坏,从而影响其攻下之力。

在具体应用中,吴师加味慎重。如紫癜诊治中的加生地黄20g以滋阴凉血;白茅根60g以清热凉血。抗衰老应用中,阳虚为主加肉桂末15g冲服;阴虚为主,加玉竹20g协滋阴降火。总体要求为宁少勿多,宁专勿杂,谨防喧宾夺主。(《吴光烈临床经验集》)

杜雨茂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