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1258000000068

第68章 补虚药 (11)

第八章 补虚药 (11)

一妇人年三十许,因阴虚小便不利,积成水肿甚剧,大便亦旬日不通。一老医投以八正散不效,友人高××为出方,用生白芍六两,煎汤两大碗,再用生阿胶二两融化其中,俾病患尽量饮之,老医甚为骇疑,高××力主服之,尽剂而二便皆通,肿亦顿消。后老医与愚睹面为述其事,且问此等药何以能治此等病?答曰:“此必阴虚不能化阳,以致二便闭塞,白芍善利小便,阿胶能滑大便,二药并用又大能滋补真阴,使阴分充足以化其下焦偏盛之阳,则二便自能利也。”子××,治一水肿证,其人年六旬,二便皆不通利,心中满闷,时或烦躁,知其阴虚积有内热,又兼气分不舒也。投以生白芍三两,橘红、柴胡各三钱,一剂二便皆通。继服滋阴理气少加利小便之药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何任经验 历代对芍药之探讨评议甚多:有谓其酸苦微寒,破阳散结;有谓所治下利,能从里和;有谓芍药治汗后反恶寒者,为敛其外散之气;有谓芍药为血中之气药,为破而不泄;有谓芍药是补剂……等等。诸说虽难尽同,但亦可见芍药功用之广。用得恰当,确能药到病除。

有人认为《伤寒论》用芍药,具体应用广泛,虽有不同方剂的配伍,但都是在芍药具有“通”的主导功用下发挥其不同药效的。举出“通畅营气”如芍药在桂枝汤中的应用等。“通调肝气”如芍药在四逆散中的应用等。“通便泄下”如芍药入麻子仁丸中等。“通利水道”如芍药在真武汤中的应用等。“通络行滞”如当归四逆散中之用芍药等。此种归纳芍药为“通”字,虽未言中芍药之性能,但作为一家之言,是颇可参考的。

用芍药最多最广者,首为张仲景。后人亦无非在张氏经验上再加以分析探索。张氏当时所用芍药,经推考,当是赤芍。芍药至六朝始有赤、白之分。古人说:白芍能补,赤芍能泄。而实际上用白芍,是以其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平肝阳为主;用赤芍,是以其凉血活血,消痈散肿为主。

表邪用芍药,例如太阳中风,用经方桂枝汤时,其芍药多用白芍。此时白芍是配桂枝而用。《金鉴》所谓:“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又如用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中芍药虽不是主要的,但却起益阴养血,特别能起和胃之用。又如用表邪实证颈项脊强痛之葛根汤,其芍药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濡润经脉之作用。

里证用芍药,肝气郁结,脘痛腹胀,肝脾不和诸证,常用四逆散、当归芍药散等。例如脘腹疼痛或大便泄下、四肢逆冷的四逆散证,用透解郁热、疏肝理脾。方中芍药是辅助柴胡养肝和营止痛之用。用本方加减以后治神志病,为运用经方得心应手之佳剂。又如治腹痛便脓血的湿热痢下,用芍药汤以行血调气,清热解毒时,方中芍药是和血止痛的主药,用量亦较他药为重。我常用赤白芍各15克,效果满意。再如当归四逆汤,量亦较他药为重。我常用赤白芍各为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的要方。曾以之治每冬四肢冻疮不已患者,见效迅速。此方中芍药是辅桂枝养血和营的。又如当归芍药散治妇科腹痛,有健脾渗湿之功。

至于治历节,关节疼痛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寒、湿侵注关节的其他痹证,芍药当是主药之一。如以白芍、生甘草再加豨莶草、威灵仙、木瓜等都有明显治效。

芍药用作补法亦甚多,如建中汤、四物汤等,均以白芍为主。

总之,本人临诊用芍药甚多。表方用之,里方用之,寒方用之,热方用之,补方用之,泻方用之,和方用之,清方用之。几无方不用之。但总在诊断明细,认证确切,当用则用。

古有“减芍药以避中寒”之说,寇宗奭亦以为气虚者禁用。朱丹溪曾说:“产后不可用白芍,以其酸寒伐生发之气也。”可见对芍药的应用,古人可能亦有过教训,所以告诫后人,应加注意。但清黄宫绣说:“然用之得宜,又有何忌。”关键是诊断明确,辨证确实,用得恰当。 我曾看到过一则报道“白芍过敏一例”。为山东枣庄市齐村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王君所写。大意是:某女,喘憋,荨麻疹半天,腹痛泻,便脓血,寒热,去医院检查诊治,给芍药汤二剂,半小时后,呼吸困难,喘闷,瘙痒,身热烦躁。考虑过敏,给扑尔敏等好转。次日,腹痛便脓血,再予芍药汤加味,半小时后又出现上述过敏反应。经对照方药、筛选、拣出全部白芍。试服之,腹痛泻好转,且无过敏反应。后又试给患者加入小剂量白芍3g,则又喘憋,荨麻疹。给抗过敏药后痊愈。(详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第68页)虽只一例,亦足为用药者参考。(《何任医学经验集》)

王琦经验 解痉止痛,利尿抑乳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能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肝。古代擅用白芍者,当推仲景也。如桂枝汤、小建中汤、芍药甘草汤、真武汤等。王教授经过多年实践,用于男科,更多有发挥。王老师运用白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常举一反三,匠心独运。一曰:解痉止痛。炎症等因素致盆腔肌群功能紊乱、痉挛是前列腺炎出现多种痛证的主要原因。白芍功擅解痉止痛,能有效松弛和调节盆腔肌群。二曰:利小便。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之排尿不畅、尿滴沥等症。白芍利小便之功,常被忽略,然古代则多有明言。

如《神农本草经》曰:“白芍,止痛、利小便。”《名医别录》谓:“去水气、利膀胱、主腹痛。”滋阴之品,何以能利小便?《医学衷中参西录》阐发最明:“白芍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之要药。”三曰:其质润、敛阴滋阴。王老师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医者见其“湿热”,而常久用苦寒伤其阴,淡渗利湿伤其津。殊不知此病亦见于中壮年人素禀阴虚火旺者,况求诊之人多迁延不愈有时,有余于火,不足于水,惟以滋水泻火为要务。白芍一药三用,实乃上选。常用量:15~20g。[廖敦,骆庆峰.王琦教授男科用药心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1):57]

王自立经验 我师王自立主任医师重用白芍、枳壳配合乌梅丸治疗胆道蛔虫症每获良效。患者郭某,女,22岁,待业,1999年3月3日就诊。述阵发性腹痛38天,加重3天,腹痛呈阵发性绞痛,以上腹及脐周为甚最初伴有钻顶感,发作时常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苦水及黏液,严重时出现四肢厥冷,昏不知人。入院后查体:痛苦面容,形体消瘦,心肺无明显异常,腹呈舟状,按之柔软,上腹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未及,莫菲氏征(-),肠鸣音正常,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弱。经检查西医诊断:胆道蛔虫症,中医诊断:蛔厥证。

诊断明确后,王主任根据症、舌、脉、重用白芍、枳壳、配合乌梅丸化裁。组方如下:白芍60g,枳壳60g,乌梅30g,细辛10g,黄连10g,桂枝10g,党参30g,香附10g,郁金30g,花椒10g,甘草6g。王主任嘱病人一天之内服2剂,每剂均浓煎成300ml。患者按要求服后,第1天疼痛明显减轻,王主任指示再连续服用。又服5剂后疼痛缓解。复查B超提示蛔虫仍在胆总管,但胆管内经扩张为7mm,胆囊体积减小。王主任又在上方基础上加大黄3g,芒硝15g,以加速蛔虫排出,病人服3剂后复查B超担示:蛔虫排出胆管,胆总管内经恢复正常为3mm,管腔内未见异常回声,肝内外胆管不扩张。

蛔厥证病机为虫体阻滞,肝胃不和。而白芍,性味苦微寒,入肝脾经,功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枳壳性味苦辛微寒,入脾胃经,功能理气宽中,消食化痰,散积消痞。重用白芍、枳壳取其理气宽中,缓急止痛之功。古人云:“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配合乌梅丸以安蛔,驱蛔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枳壳有松弛奥狄括约肌,收缩胆囊,促进胆汁分泌排泄之功。[李文艳.重用白芍、枳壳治疗胆道蛔虫症的体会.甘肃中医,1999,12(5):35]

宋镇星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痹证等病范畴,治宜祛风化湿,活血通络,滋养肝肾,舒筋止痛。《神农本草经》谓白芍能“除血痹,破坚积。”故以白芍为主拟风湿止痛汤,药物是:白芍40g,川草乌各6~12g,制豨莶草30~60g,生地黄20g,细辛3g,地龙10g,鸡血藤20g,威灵仙15g。如治张某,男,25岁,1993年11月3日初诊。患者5年前发现双手指关节对称性肿胀、压痛、晨僵(2小时以上)、活动受限,不能握拳,活动时疼痛明显。经州人民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后症状好转。后症状逐渐加重,多次治疗未效。夏季较轻,冬季寒冷时较重。诊见两手指尖苍白冰冷,关节肿胀疼痛、畸形,晨僵3小时以上,活动不利,体瘦,纳差、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血清类风湿因子测定阳性。证属寒湿阻络,血瘀肾虚。投上方加桂技10g,桑枝12g。服10剂后诸症明显好转。又以川草乌、桂枝、细辛、红花、樟脑、冰片等泡酒的滤液浸泡双手指,内外配合治疗,1个月后诸症消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宋镇星.大剂量白芍为主治疗疑难病体会.四川中医,1998,16(6):20]

樊新珍经验 类风湿关节炎 陈某,男,60岁,1991年7月20日初诊。双侧膝关节及手指间断性疼痛肿胀3年,间断服用泼尼松、双氯灭痛、风痛宁等药。近3天旧病复发,两侧膝关节疼痛,活动后加重,晨间有僵硬感。查体:两侧膝关节压痛,轻度肿胀。化验:类风湿因子阳性。X线检查: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附近轻度骨质疏松。中医诊断为痹证,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药用:桂枝7g,杭白芍60g,知母12g,防风15g,苍术9g,甘草15g,川牛膝20g,独活9g,木瓜15g,千年健12g,海风藤12g,柴胡12g,防己12g,萆薢12g。每日1剂,水煎服。7月23日二诊:2剂后,关节痛大减,再予3剂,无明显疼痛,肿胀明显减轻,又予2剂,诸症除,化验类风湿因子转阴。[樊新珍.大剂白芍治疗痛证举隅.山西中医,2000,16(4):7]

龙眼肉

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味甘,性温。归心、脾经。补益心脾,滋养气血,安神益智。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惊悸,怔忡,失眠,健忘,面色萎黄,月经不调,崩漏,泄泻,浮肿。

张锡纯经验 龙眼肉:味甘,气香,性平。液浓而润,为心脾要药。能滋生心血(凡药之色赤液浓而甘者,皆能生血),兼能保合心气(甘而且香者皆能助气),能滋补脾血(味甘归脾),兼能强健脾胃(气香能醒脾),故能治思虑过度,心脾两伤(脾主思,过思则伤脾),或心虚怔忡、寝不成寐,或脾虚泄泻,或脾虚不能统血,致二便下血。为其味甘能培补脾土,即能有益肺金(土生金),故又治肺虚劳嗽、痰中带血,食之甘香适口,以治小儿尤佳。

【附案】一少年心中怔忡,夜不能寐,其脉弦硬微数,知其心脾血液短也,俾购龙眼肉,饭甑蒸熟,随便当点心,食之至斤余,病遂除根。

一六七岁童子,大便下血,数月不愈,服药亦无效。亦俾蒸熟龙眼肉服之,约日服两许,服旬日全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沙 参

北沙参为伞形科植物北沙参的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养阴清肺,益胃生津。主治燥伤肺阴之干咳痰少,咽干鼻燥,肺痨阴虚之久咳嗽血,热伤胃阴之口渴舌干,食欲不振。

南沙参为桔梗科植物沙参、杏叶沙参、轮叶沙参及其同属多种植物的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养阴润燥,益胃生津。主治阴虚发热,肺燥干咳,肺痿痨嗽,痰中带血,喉痹咽痛,津伤口渴。

张锡纯经验 沙参:味淡微甘,性凉。色白,质松,中空,故能入肺,清热滋阴,补益肺气,兼能宣通肺郁,故《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血积,肺气平而血之上逆者自消也。人之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沙参能清补肺脏以定魄,更能使肺金之气化清肃下行,镇戢肝木以安魂,魂魄安定,惊恐自化,故《神农本草经》又谓主惊气也。

徐灵胎曰:“肺主气,故肺家之药气胜者为多。但气胜之品必偏于燥,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沙参以体质轻松,中心空者为佳,然必生于沙碛之上,土性松活,始能如此。渤海之滨,沙碛绵亘,纯系蚌壳细末,毫无土质,其上所长沙参,粗如拇指,中空大于藕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