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老中医用药心得2
1258000000065

第65章 补虚药 (8)

第八章 补虚药 (8)

又检所烹之鱼,皆系鲢鱼,并非毒物。且甘草亦并无反鲢鱼之说,矧同食者若干人,何独一人偏受其灾。顷刻邻里咸集。又久之,其母家亦至。家人据实以告众,一少年大言于众曰:“甘草鲢鱼同食毙命,千古无此奇事,岂得以谎言搪塞?果尔,则再用此二物同煮,与我食之。”言已,即促同来者照办,并亲自手擎二物置釜中。烹熟,取盘箸陈列席间,旁人疑阻者辄怒斥之,即席大啖,并笑旁观者愚暗胆怯。届晚间固无甚痛苦,亦无若何表示,至次晨则僵卧不起矣。由斯其母家嫌疑解释。按鲢鱼为常食之物,甘草又为药中常用之品,苟此二物相反,疏方用甘草时即当戒其勿食鲢鱼。(《医学衷中参西录》)

许公岩经验 汉代张仲景对甘草的性能体会得比较深刻。在《伤寒》《金匮》250多首药方中,就有120方里用甘草。虽说多是针对里急、急痛、挛痛、厥冷、烦躁、冲逆等证而用,即《本草经》所说“主治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气血,解百药毒”等功效,也是属于改善中气不足所致的气血失畅,不能自作平秘的病理。应知其味甘、性平,服后脾气得健而充沛,五脏安和,机体就能有力驱逐邪气,邪气解则真气旺,故筋骨肌肤坚实,脾即强健,大凡药物之味甘者性多平和,甘味纯者,缓和之力益强。若机体因受邪气干扰而急疾不安,治必充实脾气,机体始能有力与邪相搏。故所谓烦满短气,正是中气劳伤的反映,徒以清热除烦为治,必致气更虚而病更甚。

用甘草以补中,则脾得温养,即能气增烦解;久咳损伤肺脏的为伤脏,用甘草养脾而兼固肺气,咳即自止。脾虚失运则津液难生,补脾复运,用甘草则运复津生而渴可除。至于通经脉、利气血的功能,尤属用甘草益脾之效,复以甘草具至甘之味,对一些毒性药物,确能中和其毒性反应,故前人就得出解毒的认识。目前通过药理化验和动物实验已发现甘草中含有甘草甜素及甘草次酸素等成分,上述物质具有抑制胃肠平滑肌活动而解除痉挛的作用,使胃液分泌减少而降低胃酸浓度,故对胃痛疾患有效。又因甘草次酸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能使水钠潴留,升高血压则钾的排出增加,通过学习前人的成功经验和药理分析研究的报道,结合多年来对甘草在临床使用上的认识,除前人已经肯定的用途外,又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的使用方法。

1.用于合化

(1)甘酸化阴:阴虚火浮是虚劳病常见的病理机转,由脾虚失运,阴精亏损所致。《内经〉虽有甘酸合化之法,却未见明确的实例。余曾在治疗阴虚火浮病时,有意单纯使用酸味药物与大量甘草配合,获得了满意的疗效。多年来在使用过程中充分体验到,阴虚病理之所以形成,大都是长期脾胃虚衰,津血素亏。重用甘草,取其温中益气之功,有助于精微的生充,阴液即能无缺。再以酸味药物收敛在上滋扰之浮火,火降阴润,病即可已。

用虽合化,理属分工,通过实践针对五脏阴虚之不同情况,合理配伍,如肝阴虚之急躁易怒、头疼眩晕、耳鸣,舌干质红、脉细弦数,则用生白芍为配;心阴虚之烦躁失眠,盗汗、舌红光、中心有直裂,脉细数,则用五味子配伍;肺阴虚之咽燥干咳,衄血或失音、舌红苔光、脉细数,则用乌梅为配;脾阴虚之口干唇焦、便秘或溏少、不思饮食、舌干、脉细数,则用木瓜为配;肾阴虚之耳鸣耳聋、眩晕、咽痛、颧红、足痿腰酸、潮热、舌红、脉弦细,则用熟地黄为配等各种细微的区分。另依据阴虚的轻重,在两味药物同等用量的基础上,视各脏具体情况可将生甘草从30g渐加至60g,90g,120g不等。总之从实践到理论,不但进而明了前人合化的本义,而且又获得了治疗虚劳的新途径。

(2)甘辛化阳:虚劳久延不复,气衰力惫,脏腑虚寒,恢复则须采用温补。单予辛温药物回阳、振阳,虽能改善一时的形证,但难以持久。依甘酸化阴之例,必奠以大补中气之措施,方可阳热与气力并增。前人总结出甘辛化阳的理论,即是由此而来。补气仍用甘草,辛阳之药配伍如下:肾阳虚时,可见肢冷恶寒,腰酸,遗精阳痿、晨泻,舌淡苔薄、脉沉迟,则用附子为配;脾阳虚时,可见食少便溏、怯寒倦怠,舌淡苔白、脉虚弱,则用干姜为配。至于其他杂病则应视病理病机的需要,再行斟酌。一般用量亦应甘辛同等,肾脾阳虚甚时,除适当加重甘草之量外,附子、干姜亦须随之增加,这又与补阴用酸药的剂量有所不同。

2.用于升陷 清气养生,来源于水谷之精微,脾强运健则清气升布。脾虚运差,则清气陷。其关键皆取决于脾气的强弱。李东垣立补中益气法,重点即是复脾。我自对甘草的功能有新的认识以来,关于脾虚诸病,用以代替参、芪,疗效至为满意。如治内脏脱垂证,以前均使用参、芪,今改以甘草配升麻,不惟服后症状得到改善,而且效果稳定,长期服用,一般多能巩固。另有短气息促,并非哮喘,时呵欠,疲乏倦怠,虽饮食尚可,而舌淡,脉弱,已表现出脾肺不足及于心肾之证。用大量甘草,佐以苓、术,每能气续力增,这也是甘味归脾的作用。因肺主气,而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必强脾健运,方可源源而生,故甘草之用乃“补之以味”的措施。所谓若清气之陷而不升者,服之则能迅升,即属此理。

3.用于培肾 先天之本在肾,肾亏则五脏悉虚,况久病之后,肾藏之精已不能补充五脏,则本脏必有所亏耗,复因病情有增无已,故于补肾固本之药中加入重量之甘草,则诸证立见好转。此乃振肾兼予温牌之效。根据这种认识,就与一般单予归脾药物疗效有明显的不同。况甘草的类皮质激素作用也属于温养肾阳者。故于各种疾病之依靠使用激素者,无论是暂用或常用,重用甘草于对证方药中,颇能代激素而获安。尤其慢性气管炎患者,已长期服用大量激素不能或离者,将方药中之甘草用量予以加大从60~90g,服后症状即能减轻,若服后出现浮肿,只需加入泽泻18g即可消除。(《燕山医话》)

李伯经验 炙甘草治疗心律失常最早来源于《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笔者在临床也喜欢应用此方,效果确实不错,但用之不当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最主要的副作用是引起浮肿和血压升高,其副作用的产生与炙甘草的用量有直接关系。临床经验证明其对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也与炙甘草的用量有关,一般用15~30g,有时可用到30~60g。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上述用量服2周以上就可能出现浮肿或血压升高,有的人可能出现的时间更晚一点。对于炙甘草的副作用,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造成浮肿和血压升高的原因与水钠潴留有关。《中药大辞典》记载:“甘草制剂能使多种实验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笔者在临床应用中曾有3例病人出现了上述副作用,经配合应用车前草、勾藤后,其副作用逐步消失。后来一直是炙甘草与车前草、钩藤同用,未再出现过上述副作用,车前草、钩藤每剂一般各用30g。

徐某,男,21岁,某部战士。缘于1978年因训练工作紧张,经常出现心慌胸闷,曾住师医院检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呈二三联律,同时伴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因治疗效果不佳转入我院心内科治疗,曾用过心得安、苯妥英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慢心律等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于1980年3月住中医科治疗。4月1日查房,脉弦滑结代,舌质红、舌苔薄,听诊心律呈二联律,每分钟可闻及36个早搏。辨证属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选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20g,党参10g,桂枝10g,麦冬20g,生地黄20g,菖蒲12g,合欢皮30g,大枣5个),服药第二天,听诊心率每分钟82次,可闻及12个早搏,第4天听诊早搏消失,早晨跑步也无早搏出现。用药1周后出现头痛,血压19.5/13.3kPa,上方加车前草30g,钩藤30g,服3剂后血压正常,头痛也随之消失。炙甘草副作用的出现与个人的体质有关,有的人炙甘草每日服40g,连服月余,也无任何副作用出现;另有人每日仅服15g,1周就出现头痛、血压升高。[李伯.炙甘草的副作用不容忽视.湖南中医杂志,1998,14(5):59]

大 枣

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味甘,性温。归心、脾、胃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调和营卫,缓和药性。主治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倦怠乏力,气血不足,面黄肌瘦,心悸失眠,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妇人脏躁。

张锡纯经验 大枣:味甘微辛,性温。其津液浓厚滑润,最能滋养血脉、润泽肌肉、强健脾胃、固肠止泻、调和百药能缓猛药健悍之性,使不伤脾胃。是以十枣汤、葶苈大枣汤诸方用之。若与生姜并用,为调和营卫之妙品,是以桂枝汤、柴胡汤诸方用之。《内经》谓其能安中者,因其味至甘能守中也。又谓其能通九窍者,因其津液滑润且微有辛味,故兼有通利之能也。谓其补少气少津液者,为其味甘能益气,其津液浓厚滑润,又能补人身津液之不足也。虽为寻常食品,用之得当能建奇功。

周伯度曰:“生姜味辛色黄,由阳明入卫,大枣味甘色赤,由太阴入营。其能入营由于甘中有辛,惟其甘守之力多,得生姜乃不至过守;生姜辛通之力多,得大枣乃不至过通,二药并用所以为和营卫主剂。”《神农本草经》名之为大枣者,别于酸枣仁之小枣也。凡枣之酸者皆小,甘者皆大,而大枣又非一种,约以生食不脆、干食肉多、味极甘者为入药之品。若用为服食之物,而日日食之者,宜先用水将枣煮两三沸,迟一点钟将枣捞出(此时尝其煮枣之水甚苦,故先宜将苦水煮出),再用饭甑上蒸熟,则其味甘美,其性和平,可以多服久服,不至生热。

【附案】邑中友人赵××,身体素羸弱,年届五旬,饮食减少,日益消瘦,询方于愚,俾日食熟大枣数十枚,当点心用之。后年余觌面貌较前丰腴若干,自言:“自闻方后,即日服大枣,至今未尝间断,饮食增于从前三分之一,是以身形较前强壮也。”

表叔高××,年过五旬,胃阳不足,又兼肝气郁结,因之饮食减少,时觉满闷,服药半载,毫无效验。适愚远游还里,觌面谈及,俾用大枣六斤,生姜一斤,切片,同在饭甑蒸熟,臼内捣如泥,加桂枝尖细末三两,炒熟麦面斤半,和匀捏成小饼,炉上炙干,随意当点心服之,尽剂而愈。(《医学衷中参西录》)

何任经验 大枣是食品,性温味甘,入药历史久长,《诗经》上称为枣,或称刺枣。由于加工方法不同,有红枣、黑枣之分。入药当以红枣为主。《金匮要略》用大枣的方子亦甚多,除了配合山药等来补益后天生化之源的薯蓣丸、以大枣配伍治疗胃虚呕哕的橘皮竹茹汤、竹皮大丸、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吴茱萸汤等;配伍入附子粳米汤用于中焦虚寒水湿内停的腹满腹痛,以及配伍入血虚寒凝痹证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外。治疗“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数欠伸”的甘麦大枣汤,是极有效果而少副作用的名方。用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煎服以养心安神、缓急和中。对于妇女情志方面不安宁、更年期综合征都有治疗效果。本方不但可治妇女脏躁,即男子有患类似症状者,用之亦屡有显效。《沈氏女科辑要》以甘麦大枣汤加芍药、紫石英,加味甘麦大枣汤,亦多见效。

我除了用大枣作为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调营卫、解药毒、和药性外,在治疗内、妇科神志病,血液病,恶性肿瘤都是经常用的,不可或缺的最常用药之一。例如曾有一脱肛痔血男性患者,中西药久治无效。我用魁红(一种西北产的特级大红枣)二两剪碎(即遵古法擘之意),加升麻6g,煎服数剂而愈。又用治血小板减少症数十例,一般每日都用30g以上,剪碎浓煎或配合他药有显著治疗效果。

用于慢性肝病,能改善肝功能。对癌肿病人,作为扶正药,在放疗、化疗前后,每日用30g剪碎煎入他药,不但能减少放、化疗的副作用,且对保护气血、平宁神志都有良好效果。大枣既补脾胃、益气血,并具有缓中而不恋邪的作用。(《何任临床经验辑要》)

当 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