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57900000009

第9章 应用经验(八)

第七章 应用经验(六)

王玉玲经验:咳喘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多由风痰伏肺,痰阻气道,肺失宣肃所致。麻黄辛温,乃宣肺平喘之要药;葶苈苦寒,功擅肃肺降气;二药相伍,一宣一肃,有升有降,使气道得通,肺气得以肃降,气喘可平。王老认为,若得运脾化痰药相助,如二陈之类,既可化痰,以加快气道通畅,又能运脾化湿,以杜生痰之源,则咳喘可望速平。王老还常选用莱菔子,一则助葶苈以降肺气,二则助二陈以化痰滞。验之临床,每获良效。

张某,男,5个月。患儿咳喘3天,经厂医肌内注射卡那霉素及口服小儿止咳糖浆未效。刻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咳甚呕吐痰沫,腹胀,乳食如常,大便偏干、日一行,舌苔薄白微腻。体温37.2℃(肛),胸透未见异常,查血象亦正常。证属痰气交阻,肺失肃降,治以降气化痰平喘。处方:炙麻黄3克,葶苈子5克,杏仁10克,橘红6克,茯苓15克,半夏、前胡各10克,甘草2克,莱菔子5克。服上药4剂,咳止喘平。[钱松本. 王玉玲儿科用药经验琐谈. 江苏中医药,1987(8):35]

小儿水肿多由风邪外袭,阻于肌表,肺气不宣、风水相搏、通调失职,风遏水阻,致使水溢肌肤而成,利小便是本病的治疗关键。麻黄味苦性辛温,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用麻黄宣开肺气,以“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疏其源则流自洁,开其上而下自通,使小便从不利到自利。商陆味苦性辛寒,其性下行,决壅导塞,入肾利水。麻黄与商陆相配,协同商陆积极发挥其开泄利水作用,无相恶相件之嫌,有相须相使之妙,一开一泄,使小便利、水肿消。

刘某,男,6岁。其母代诉:上月下旬患猩红热,近来面目水肿,从目窠开始,渐及于全身,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猩红热并发肾炎”选用强心利尿等药治疗未效。刻下一身尽肿,两目肿合不开,腹满而喘,阴囊肿大光亮,小便涓滴俱无者2日,舌苔薄黄,脉沉细而滑。症由痧毒湿热内蕴所致水肿。病势重笃,急当利水。处方:麻黄2克,商陆5克,茯苓皮10克,泽泻6克,赤小豆10克。服药1剂,当晚即得安寐,一夜解小便20多次,次晨周身肿胀全消,气喘亦平,仅两足胫仍有微肿,再予茯苓、白术、陈皮健脾化湿,以巩固疗效。[秦亮.儿科临床药对举隅. 吉林中医药,1992(2):33]

陈寿春经验:麻黄虽有止咳平喘作用,对哮喘有效,但麻黄又有宣散的特性,能耗伤肺气,所以必须谨慎使用。也就是说在严重喘息时短暂使用,当喘息渐平,即需撤去停用。并且陈老爱用蜜炙麻黄,药性稍柔,剂量也小,通常为3~5克,不妄投大量而耗伤肺气。如果喘息厉害定要使用麻黄平逆时,可以配用甜葶苈,因葶苈子泻肺作用较强,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互相制约,以发挥相辅相成的平喘作用。哮喘发作时,陈老很少用桔梗宣肃肺气,用桔梗轻宣能载药上浮,与哮喘气逆胸闷的病证不相符合,必须慎重使用。(《当代儿科名老中医经验集》)

李子丰经验:李老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藩蓠不密,外邪易自肌肤毛窍而入,致肺失宣肃而为咳为嗽。因此在治疗上重视从本论治,习用黄芪与炙麻黄相配伍。黄芪甘温益气,固摄肌表以防邪之再侵;麻黄疏风宣肺,达邪外出。同时借其宣发布达之能更好地发挥黄芪的固表屏障作用,且固表而不恋邪。无论新久咳嗽,随用随效。

王某,男,2岁。患儿咳嗽半月,喉间痰鸣辘辘,无憋呕,不发热,伴纳谷不振,两便尚调,经用洁霉素、庆大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未效,体检咽稍充血,两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少许痰鸣音,摄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增粗,较紊乱,察其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达气关,证属肺热痰聚,失于清肃,拟清热化痰、肃肺止咳之法,方取清气化痰丸加减,处方:杏仁、瓜蒌皮、黄芩、枳壳各10克、制天南星、法半夏各6克,炙麻黄4克,炙黄芪10克。药进2剂咳嗽显减,喉无痰鸣,纳谷亦增,继服2剂咳止纳增。[李洪如. 李子丰儿科用药经验拾粹. 江西中医药,1993;24(5):15]

郑惠伯经验:麻黄的三大功用为发汗、平喘、利水,在临床上疗效是可靠的。据郑氏的临床经验,麻黄的功用远远不止上述3种,其用途甚广。麻黄除用于治风寒表证、外感喘咳、风水水肿等证之外,对重症肌无力、颜面神经麻痹、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遗尿及子宫脱垂等病,也都有很好的疗效。郑氏并非单用麻黄治之,而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于方中加入麻黄,即见奇效。

重症肌无力属于中医痿证范围。1959年曾治1例。患者系女教师,30余岁。其咀嚼肌、吞咽肌、眼肌都麻痹,每日饭前必须注射新斯的明,才能咀嚼吞咽。中药曾用温补脾肾之类,如黄芪、附片、党参、白术、仙茅、淫羊藿、当归、川芎及人参再造丸,疗效不明显。后于方中加入麻黄,剂量由6克增至15克,患者病情大有好转,最后不用新斯的明,亦能自己进食。

颜面神经麻痹,中医谓风中经络,多以牵正散为主,辅以针灸治疗,有一定疗效,但收效缓慢。曾治何某,已用牵正散加味及针灸治疗1周无效。便在原方(白附子、全蝎、僵蚕、蝉蜕、防风、荆芥、当归、川芎、桂枝、白芍、白芷)中加入麻黄、葛根,服3剂患者颜面即牵正。此后,凡遇此病,开始就加入麻黄,疗效明显提高。

治疗多发性神经根炎后遗症,将麻黄加入补阳还五汤中,经对多例的临床观察,均获较好的疗效。

遗尿是小儿常见病,多为肾气不足,膀胱虚寒。常用方如缩泉丸、桑螵蛸散,有一定的效果,但很难速效。如加入麻黄,收效极快。用麻黄治子宫脱垂的来历,乃四川忠县黄天星医师用加味乌头汤治风湿痹,于无意中治愈老年妇女多年不愈的子宫脱垂(3度下垂),后推广,曾治愈近百例2~3度子宫下垂。其方中有麻黄24克。作者曾将麻黄减量,则效果较慢;若去麻黄,则基本无效。处方:黄芪24克,麻黄24克,二乌共15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黄芩12克,生地黄15克,甘草6克,蜂蜜60克。(《长江医话》)

林沛湘经验:麻杏石甘汤是治疗小儿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但《医学衷中参西录》在解说薄荷时说:“如麻杏石甘汤的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石甘汤,原治汗出面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仍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之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张锡纯认为治疗小儿肺热喘咳,既然有热,用麻黄辛温就有以热治热,佐热化燥的弊端。应该用薄荷的辛凉为宜。《中药大辞典》》亦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麻杏石甘汤用薄荷代麻黄的论点,未加否定。林氏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肺热喘咳多见壮热,若用辛温麻黄则有助热伤阴之虞,因而林氏临证亦多用薄荷代麻黄。1967年1月林氏在防治“流脑”工作队期间,适逢该地不少小儿患肺热喘咳,林氏用薄荷、杏仁、生石膏、甘草治疗10余例均取良效,与用麻黄所治的病例无异。可见用薄荷代替麻黄,在一定范围内是可行的,如在麻黄缺药或小儿阴不足时更为相宜。

薄荷代替麻黄虽前人有所记述,然其所主及使用范围必有不同与侧重。(《南方医话》)

李古松经验:麻黄,功能开腠发汗,宣肺平喘,为辛温解表之要药。在外科临床上也是常用之品,所谓“汗之则疮已”。李氏对麻黄的配伍应用,稍有一得,简介如下:

麻黄配熟地黄 代表方如《外科全生集》之阳和汤,能治一切阴疽,如阳光一照,寒凝悉解。但使用本方,应以局部皮色白而漫肿、酸楚不痛为依据。若伴有面色白,脉来迟细,舌苔白而不渴,小溲清利等虚寒征象,则更为适合。麻黄宣肺发汗以解肌,熟地黄入肾补阴以养血。两相配伍,寓消于补之中,使发汗而不伤正,又无腻膈之虞。作者常用量,麻黄2~5克。熟地黄20~30克。用阳和汤常去肉桂,加桂枝10克,以助麻黄辛温透表,效果甚好。

麻黄配附子 肾阳虚而寒客阴凝之骨槽风、鹤膝凤,在初期,可用麻黄外解太阳之表,配附子5~10克,内散少阴之寒,发表温经,相得益彰。

麻黄配石膏 麻黄疏肺,散在表之寒,石膏泄肺胃,撤在里之热、两药相伍,则发汗之力微,变辛温散寒为辛凉清解。李氏用于荨麻疹、副鼻窦炎(鼻渊)、热痹之急性期,常获佳效。

麻黄配人参、黄芪 麻黄解表,参、芪补气,两者相合,具益气发汗之功,主治外痔体虚而感外邪者。肿疡期取小量参、芪扶正气,助麻黄驱邪之力。所谓“扶正祛邪”,非补养衰弱之意也。

麻黄配僵蚕、细辛 僵蚕疏风热、有息风解痉、化痰散结之功。细辛性辛散,有散寒止痛之效。凡外疡漫肿、木硬,隐痛彻骨,牙关拘急,如骨槽风等症,系风寒深袭于筋骨所致,取僵蚕、细辛助麻黄透彻表里,泄邪外出,功效甚良。(《医海拾贝——江苏当代老中医经验选》)

刘燮明经验:临证凡风寒表实、咳喘,水肿、风湿痹痛、阴疽诸证不分季节均可在相应方药中加用麻黄。个人浅见,以上诸证只要掌握舌不干红、苔不光剥、身无汗出三要点即可放心使用。舌不干红者是无热伤津液之象,苔不光剥者是无阴虚血少之虑,身无汗出是表实可汗之征,故但用无妨。用量上,刘氏常用小量递增法,使药至病所,令微汗出,病退而止,颇为稳当。曾遇杨某,女,32岁。时值7月炎暑,淋症复发,小便淋涩疼痛,头面虚浮,四肢发紧。用八正散后小便增加,尿痛减轻,余症未愈。复因外感而畏风鼻塞身疼困盹,苔薄黄,脉细。诊为风水相搏,投麻黄汤合五皮饮如减:麻黄5~10克,桂枝、杏仁、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连翘、生甘草各10克,白术、陈皮各15克,连进7剂,溲畅痛止,身和肿消。

又治刘某,男,35岁,仲夏之时,臀部多发疖子,硬肿无头,此起彼伏,曾开数刀及肌内注射青霉素、链霉素等未能控制,查局部肤色暗红,硬肿而不灼手。切开处亦少见脓汁,身无汗出,苔白脉弦。刘氏诊为阴疽,投以阳和汤加减:麻黄、桂枝各10克,白芥子9克,干姜6克,鹿角霜20克,红藤20克。上方共进12剂后,疖肿渐消。

以上2例,均发病于暑夏炎热之时,均用麻黄且加用桂枝等辛温之品而未见大汗出。可见用之得当,疗效确切,极少不良反应。(《南方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