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57900000080

第80章 应用经验(三)

应用经验(三)

刘洪明经验:便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大肠的传导,必赖津液的濡润和阳气的推动。大肠津液充足,气机调畅,运行有力,大便的排泄则正常。肝主疏泄,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和津液运行的1个重要环节。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畅通、津液输布,大肠才能通降有序。白芍酸、苦,微寒,主入肝经,善养肝血敛肝阴,肝体阴而用阳,肝的生理功能以肝阴、肝血为基础,肝阴血充足,则其疏泄功能正常,故重用白芍峻补肝之阴血,能有通便之效。白芍通便之功历代本草虽无记载,但对其降下效用确有体验。《伤寒论·太阴篇》:“太阴为病,脉弱,其人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此处大黄、芍药并提,因其“胃气弱”,为防“易动”,故特嘱“宜减之”。可见医圣张仲景即发现白芍有降下“易动”之功。临床应用白芍通便用量宜在24~45克之间,并根据证型适当配伍。如热秘者加大黄,气秘者配枳实、槟榔,气虚者合黄芪,血虚者并当归、阿胶,阳虚者伍附子、肉苁蓉。如此则相得益彰,取效更佳。

如患者女,42岁,大便秘结2年,加重10天。大便干涩难下如球状,伴腹胀嗳气,舌质淡红,苔白厚微干。证属肠燥津亏,气机郁滞。处方:白芍45克,甘草15克,槟榔9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2剂大便即润,继服5剂,日便1次。以该方加减调理半月,大便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刘洪明.重用白芍治便秘.山东中医杂志,1997;16(2):81]

张瑞祥经验: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主要与肝胆两脏有关。如临床的胆囊炎、胆道蛔虫、胆石症、肝炎、肋间神经痛等疾病均可出现胁痛。白芍味甘、苦、酸,性寒,入肝、脾经,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主治由于肝阴不足而致肝失条达引起的胁痛,如肝炎、肝硬化、肋间神经病等病。医生在为病人诊病用药时,最忌凡出现胁痛,均加入白芍一味以止痛,而不辨病在肝?病在胆?病在肝,可立竿见影;病在胆,反助纣为虐。

胆为六腑之一胆汁以排泄通畅为顺。而白芍味酸,可收可敛,其收敛作用会使胆汁排泄不畅,不通畅则痛,因而会加重胁痛;其二,胆病疾患,常见于胆囊炎及胆石症,多由肝胆湿热,肝胆气滞所致,白芍的养血敛阴作用有助湿困脾之弊,既可加重肝胆湿热,又以其所助之湿邪而阻碍气机。湿热不祛,气机不畅,则疾患难愈,胁痛难除。

因此,胁痛用药,首先当辨病在肝还是在胆。在肝,白芍当用之,在胆,白芍当忌之。[张瑞祥,刘香琴.胁痛用白芍辨析.吉林中医药,1994(2):37]

张锁庆经验:芍药利尿通便 芍药利尿之功古虽有论之,今时医者很少用之。其主要原因是:畏其酸寒收敛,对利尿有碍。其实不然,小便利否,与肝疏泄有关。而芍药入肝,为养肝调肝的要药,肝不足用其补之,肝太过用其抑之,总使肝之疏泄正常。只有肝气正常,才能上达使心气宣通,肺气宣降,下达使脾气健运,肾气开合有度。这样才能保证水液代谢循常序而不乱,小便排泄有度而畅通,因此说芍药有较显著的利尿之功。

芍药有赤白之分,其利尿之功,古人认为:“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开宝重定本草》)陶弘景也说:“芍药赤者利尿。”李东垣认为:“赤芍药破瘀血而疗腹痛,利小便也。”可见古人认为,赤芍药有利尿功效。作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赤白芍药皆有利尿之功,但因实而小便不利者,宜用赤芍;因虚而小便不利者,宜选白芍。作者很赞同清代名医张璐在《本草逢原》中所说:“其利小便之功,赤白皆得应用,要在配合之神,乃著其绩耳。”根据多年临床实践体会认为,芍药利尿,宜用生不宜制,量大其功方著。

芍药通便之功,查古医籍尚无记载。张氏多年来喜重用白芍止痛,治疗多种疼痛性病证。在重用白芍止痛的同时,发现有腹泻的“不良反应”。减为常用量以下,其止痛效果相对也减弱,而腹泻的“不良反应”,也随之消失。并且发现,重用白芍止痛效果不但加强,虽腹泻,但无何苦,并有便畅痛减之感,从而张氏临证将白芍试用于便秘病证,结果其通便功效十分显著。张氏自拟三生通便汤(生白芍50克,生白术30克,生甘草10克)治疗多种便秘。实热者,加生大黄10克;血虚者,加生何首乌15克、当归15克;阳虚者,加肉苁蓉15克;因津亏者,加麦冬15克、沙参15克;因肺气失降者,加杏仁10克、紫菀15克;因脾运失健者,加生莱菔子15克、生枳壳10克;因肝郁气滞者,加生麦芽30克等。若某些病证导致大小便皆不通,常用生白芍50克、生大黄15克,水煎内服,有较好的利尿通便功能。

芍药通便之功,以白芍生用为著,赤芍也可酌情而用,但其功次于生白芍。用芍药通便量宜大,若用量小于常规用量,只有他功而无通便之效。芍药通便可单味也可加入复方中应用,若于辨证选方中再加入白芍,其通便作用更为可靠。古人曾有“肝主小便,肾主大便”和“肾司二便”之说。可见肝肾功能正常,是保证小便通、大便畅的根本。芍药入肝能补能调,使肝之疏泄有常,肾之开合有度,因此说芍药是一味利尿通便的良药。[张锁庆.芍药利尿通便说.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4(5):79]

周仲瑛经验:两药性能略同,但白芍以养血柔肝、缓中止痛功擅;赤芍以行血散瘀、和血止痛见长。白芍可敛阴和营、调血中之气;赤芍可行血散瘀、行血中之滞。白芍酸收为补,入气分;赤芍苦泄而收,入血分。两药一气一血,相须为用,调气血,和血脉。常与归、芎为伍,二芍微寒,归、芎辛温,寒温并用,注之于脉,贯通上下,可化瘀血、养新血、和血脉、行血痹、止心痛,活血化瘀之功效显著。多用于气滞血瘀、心脉痹阻之心胸痹痛,效果尤佳。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使血液畅通的作用,配加丹参、葛根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脏血流量,疗效更佳。(《周仲瑛临床经验辑要》)

王新陆经验:赤芍与附子配用可减毒增效。此用法实出自于《伤寒论》,王氏将其发扬光大。王氏认为,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归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亡阳证、阳虚证、寒痹证等,《本草正义》云:“附子,本是辛温大热,其性善走,故为通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可见附子其功之大,因其有神经兴奋作用,用于各种神经肌肉病变疗效尤佳。但附子性过燥烈,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散瘀止痛,其苦寒坚阴之性可制附子之燥,两者配伍使用可减毒增效。[周永红,胡怀强.王新陆教授常用对药集释.中医药学刊,2004;22(5):790]

夏翔经验:夏老在临诊时也体会到,芍药(主要是指白芍)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临床效果极佳的药物。各个脏腑、各个系统的许多病症都须用白芍收效。如以呼吸系统来说,对哮喘患者应用小青龙汤或其他肃肺降气平喘的方药时,重点配合白芍则可增强其平喘的功效。这是因为白芍通过柔肝,加强肝木的疏泄作用,以助肃肺降气而奏平喘的功效。同样,对虚喘的患者在应用补气益肺方药的同时,配以养血柔肝的白芍,也能提高其疗效。对消化系统疾病,应用白芍的范围就更广了。对溃疡病来说,小建中汤是良方,如欲使其疗效更为显著,一定要重用白芍,甚至可用至60~90克。

对食管、胃、肠痉挛以及过敏性结肠炎患者可用白芍配合白术、香附、木香等而获良效。以心血管疾病来说,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炎等患者,可用白芍配合丹参、党参、麦冬等药物,以加强补心活血、养血补气的功效(药理学证实白芍具有降压作用)。以运动系统的疾病来说,如治腓肠肌痉挛或其他肌肉痉挛,可重用芍药甘草汤,若再配合地龙、全蝎等虫类祛风药则更为有效(药理学证实白芍具有镇痛、抗惊厥等作用)。再如对偏头痛、妇科痛经、外科手术后疼痛等病证,都可应用白芍进行治疗。如果在处方中按常用量(9~15克)应用白芍效果不显著,可重用至60克以上,则疗效更佳,且没有发现不良反应。(《长江医话》)

李文瑞经验:重用白芍 一般用量5~10克,重用15~30克,最大用至50克。李老认为重用白芍具有柔肝缓急而不耗气,平肝泻热而不伤阴之功效。与解痉、镇痛、解热等现代药理作用相合。常在芍药甘草汤、乌梅丸、四君子汤、桃红四物汤、柴胡疏肝散等方中重用。临床主要用于慢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肝血管瘤、更年期综合征等。

如治一女性73岁患者。患慢性胰腺炎3年。证见口苦恶心,进食稍多则腹痛,二便如常,肢软乏力。舌胖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属脾虚肝郁,疏泄失司。投予四君子汤加减:白芍30克,香附、郁金各10克。服5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纳食增加,乏力有缓。遵原方加减。再进10剂后,诸症缓解。[李秋贵.李文瑞教授重用单味药的临床经验.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