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名医论十大名中药
1257900000007

第7章 应用经验(六)

第六章 应用经验(五) (1)

罗陆一经验:麻黄配伍细辛最早见于《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用治少阴太阳两感之证。罗教授认为,麻黄味辛性温,入肺、膀胱经,其发散之力大于温通之力,善开腠理,透毛窍,使表里内外之寒邪从表而出;细辛味辛性温有小毒,入肺、肾、心经,其辛香走窜之力大于发散之力,善通关窍,散寒凝,无论实寒虚寒皆能温通消散;两药配伍温阳散寒之力更强,能振奋阳气、疏通血脉,不但表寒证可用,里寒证只要有寒凝瘀滞之征也可用;实证固可用之,虚证配伍益气温阳之品也常用之,尤对肺、肾、心经寒证有良效。作者体会,麻黄、细辛对药的功用主要是散寒通滞,应用指征是阴寒凝滞导致的各种病症。临床病症只要有阴寒凝滞的病机,不论实寒虚寒,皆可投以麻黄、细辛以温之、散之。

张某,男,47岁。心悸、胸闷,伴头晕、乏力6年,夜间加重,舌暗淡,苔薄白,脉迟。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多在每分钟52次左右,最慢心率每分钟35次。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医辨证: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治法:温通心肾。处方:麻黄12克,细辛15克,制附子20克,红参10克(另煎),鹿角胶10克(烊化,冲服)。7剂,水煎服。药后心悸、胸闷减轻,头晕、乏力明显改善,心率有所加快,继服原方1个月后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症消失,心率多在每分钟70次左右,最慢心率每分钟60次。[华青. 罗陆一教授运用麻黄细辛对药的经验.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2):36]

沈敏南经验:麻黄、细辛、附子伍用治疗阳虚外感。麻黄解表发汗,附子助阳温经,更以细辛贯通表里。三药合用:内温肾中之阳,外散肌腠之寒。若只用麻黄则阳随汗泄而亡,若只用附子虽能温阳,不能解表。用细辛使麻黄、附子有机配合。温中有发散,散中有温补,相互调节,是此药组之妙处。功擅温阳解表。适用于:身虽发热,仍觉恶寒,尚须厚衣重被,神衰欲寐,精神委靡,舌苔白滑或黑润,脉沉微细,阳虚感寒病证。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肾阳虚衰则卫阳不足,寒邪易入侵,而成阳虚感寒病证。此乃表实里虚、表里俱寒之证,用此药组恰到好处。《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即用此三药,治少阴兼感寒表证。[沈敏南.三味药组九种. 新强中医药,1991(1):55]

许公岩经验:湿证的治法,许氏主张处方用药着重以加强升脾宣肺的气化功能为主,就有可能达到治疗的目的。在选药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苍术、麻黄效果最为理想,因苍术辛苦温为燥湿健脾之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温化水湿,使脾气继续上归于肺,脾健则湿化。因此,治疗湿证常以苍术复脾之升作为方药的主体,通过燥湿达到祛邪扶正,然在脾虚湿积时肺亦不能独健,必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蓄,又将辛温能发汗利尿之麻黄作配以助肺宣达,促其迅速复其通调,两药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湿之功。多年来许氏对积湿为病恒以苍术、麻黄两药为主,再根据具体变异增加对证药物。运用已久,习而成规,有其证必用其药,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通过临床长期观察与运用,并发现两药用量配伍不同而其作用有异,如两药等量使用,临床常见能发大汗,苍术倍于麻黄则发小汗;苍术3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苍术4倍于麻黄,虽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则能自化,故多年来恒以两药之汗、利、化作用,广泛用于因湿邪引起的临床湿证。(《名中医治病绝招》)

李云飞经验:尝读许公岩先生《对于某些中药的临床体会》一文,提到“苍术辛苦温,为健脾燥湿要药,实际是以燥湿达到健脾,也就是以其辛苦温气味,升散应化之湿,使其继续上归。但是病后脾为湿困而难以升散,肺也因脾虚失其正常下输之功能,所以将辛温发汗利尿之麻黄作配伍,促其迅复通调下输之功能,则湿邪去,气化即归正常。”受此启发,作者在临症中每将此二药配伍组方用来治疗水肿,屡有效验。

如治李某,女,13岁。1个月前突起面目全身水肿,伴发热,恶心,经县人民医院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住院治疗20余天,全身水肿基本消退,尿检呈阴性,但晨起面目尚水肿,用药不退,患儿家属要求出院在家休息,并继服西药。1周后面部、眼睑水肿逐渐加重而来诊。诊见面目水肿,以眼睑为甚,如“蚕新卧起状”,按之凹陷,胸腹四肢无水肿,面色淡白,精神不振,倦怠懒动,尿少,口淡不渴,大便正常,小便色清,尿量中等,舌苔白中腻、质偏淡,脉濡。尿常规示:蛋白(+),红细胞(-),管型(-)。证属脾虚湿聚,水湿上泛,肺失宣肃。治宜健脾化湿,宣肺利水。处方:苍术、生白术、蒲公英各10克,带皮茯苓、生黄芪各15克,生麻黄4克,大腹皮6克,泽泻8克,甘草3克。3剂,每日1剂。服药后面目水肿基本消退,苔腻已化。原方减大腹皮继服5剂,随访1年,未再发作,尿检均正常。

本例患者经西医治疗疾病好转,但面目水肿难以消退,且有加重之势。细思之,实因脾为湿困,失其升散功能,肺也失正常宣降通调功能,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苍术芳香质轻,化湿运脾,兼有发汗之功,麻黄辛温宣散,宣肺发汗利尿,二者配伍,燥湿运脾,发汗利尿,湿邪上从汗解,下从小便而去,脾气得以升散,肺气复其宣降,气化正常,水液何能再聚。[李云飞.临床配伍用药琐谈. 浙江中医杂志,2006;41(9):541]

龚子夫经验:大汗用大剂麻黄取效 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之说,几乎尽人皆知,“有汗不可用麻黄”,亦成为戒条。而大汗用重剂麻黄取效者亦有之,特录于后: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教授于抗战期间曾遇一名40余岁患者,男性,常近酒色,炎暑外出经商,中途步行,双足灼热难忍,于清溪中欣然洗濯,顷刻间脚痿不能任地,遂抬回家中,延姚诊治。见其榻前堆置毛巾甚多,频频拭汗,尤以下肢为甚,但双足不冷,亦不恶风,口微渴,食纳、二便以及神色、舌苔均无特殊表现,脉尺沉稍欠流利。姚老根据季节、病史判断其属于《内经》所谓“湿热不攘”、“着则生痿躄”者无疑。但据大汗、脉尺沉以及患者的生活史,当兼有肾虚。以苓桂术甘汤合二妙散化气行湿兼清热而不碍正虚之法,自以为考虑周全,私心窃慰。谁知患者连服6剂,仅汗出稍减,足痿毫无起色。患者焦急难耐,欲请“草药郎中”,但此医常以猛药治疗顽疾,又未敢轻易领教,故而拜托姚老主持判定。姚自忖无能速效,半出虚心,半出好奇。不得不于另室窥之。未几,草医果来,一见未及问病,即指患者脚曰:“你这是冒暑赶路,骤投冷水得的呵”。